網絡精品課程設計研究
時間:2022-09-12 11:20:21
導語:網絡精品課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繼MOOC類網絡公開課出現后,高校網絡精品課程建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用戶數量、使用率、關注熱度等方面紛紛呈現下滑趨勢,造成了時代危機感。本文從網絡教育平臺現狀調研入手,分析熱點排名的教育資源共享類互聯網產品,而得出高校類網絡精品課程網站在設計各個維度上需要改進之處。
關鍵詞:網絡精品課程;MOOC;用戶體驗
1概述
隨著教育的高速發展,網絡課程作為遠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建設網絡精品課程是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與院校的整理教育實力。2003年4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后,各大高校紛紛興起精品課程的建設,積極探索創新培養模式。為了適應新形式下人才培養的需要,應當積極積極在課程網站的交互設計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提高高校類網絡精品課程網站的用戶人數及在線流量,跟緊教學改革的步伐。
2網絡教育平臺現狀研究
通過在網站排行榜(chinaz.com)網,在“教育文化”的行業排名里,按照“在線教育”分類下排名前20的網站中可以篩選出與網絡在線課程相關的有6所,并且排名如下。該排名由lexa排名、百度權重和Pr值綜合得出,從中可知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榜內唯一一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教育資源共享網站,而一些開放類課程資源網站占據排名的83.3%,其中慕課網與學堂在線網均是基于MOOC平臺的互聯網產品,高校類精品課程網站并沒有入榜。為何會出現受眾度相差甚遠的局面呢?不得不引人深思考。美國用戶體驗設計師杰希•詹姆斯在《用戶體驗要素》一書中提出網站建設的5S框架,即從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五個層面構建網站。以此框架分析,普遍的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在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三個維度,相較于開放類課程資源網站差異化顯著,存在頁面交互設計不夠優化、整體網站架構不夠清晰等問題。但是在戰略層和范圍層方面,高校類產品目標明確,學習者可直觀選擇所需內容,同時也體現出其可供選擇范圍較窄但有針對性。為構建受眾度更廣、用戶附和度強的精品課程網站,需要優化升級其規劃思路,將用戶體驗五要素貫穿整個設計流程。
3網絡教育平臺設計研究
3.1產品目標及功能。分析用戶需求,以用戶角度宏觀定位產品目標。不同學生需求度不同,應準確進行基礎目標定位。以《現代數控技術》為例,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課程,應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復合培養管理。通過創新思維互動教學,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的提高。精品課程網站是承載著各類學科內容并以線上課程形式共享的平臺。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的功能目標,切實分析操作流程里的每一個細節,列舉出核心功能模塊。再而進行優先級排列,為該精品課程網站架構出概念化的框架。3.2框架結構。產品結構應遵循用戶交互流程,縝密規劃操作路徑,將網站信息有序地、系統化地呈現至用戶,降低用戶對操作流程的學習時間,提升易用度。交互設計對學習者起著引導作用,對于是否達到能學習目標來說至關重要,產品應引導學習者進行有效學習。針對網絡精品課程網站的“可用性”交互設計研究,強調交互設計對提高網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3.3界面及視覺風格。簡潔明了的icon設計、合理的界面布局、舒適的配色方案都能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統一設計元素來保持整體設計的一致性,在視覺上強調一定的對比性來區分內容的類別和層次,細致把控宏觀整體與局部細節。字體的選用、不同字號的識別程度、banner的尺寸及位置、導航的種類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整合出視覺效果最佳的幾個方案進行對比。而后配合眼動實驗,依據數據挑篩選出最適方案。
4結語
自我國開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后,通過不斷的改進遠程教育形式,提升網絡教學平臺的實用性、互動性,從而直接影響該教學模式下的對學生的培養程度。實踐證明,只有在學生能夠掌握某種知識的情況下去進行創新教育,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更好地提高網絡在線教學質量,就必須研究探索如何構建受學生歡迎的平臺,構建更符合學習者體驗的精品課程網站。
參考文獻:
[1]梁旭.基于學習者體驗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4.
[2]JesseJamesGarrett.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范曉燕譯[M].北京:機械工程出版社,2012.
[3]趙夢琪.基于互動教學理念下的精品課程網站交互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5.
[4]張翔.基于MOOC思維的網絡課程學習系統的研究與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5.
[5]張書茂.基于用戶體驗的精品課程靜態網頁設計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21-122.
作者:楊宏蕾 賀辛亥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 上一篇:農村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
- 下一篇:高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