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岸景觀與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16 02:54:02

導語:城市水岸景觀與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水岸景觀與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居環境的逐漸改善,以往景觀設計對濱水區域的單純利用,已逐漸過渡到開發改造濱水河帶。濱水空間景觀的提升,不僅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也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城市;水岸景觀;空間設

計1城市與水系的關系

對于城市而言,濱水空間如何充分利用、巧妙加工、合理運用,不僅可以增強城市的生態美感,推動社會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景觀形象和生態效益。濱水空間源自于自然界水體的自然特征,既要根據其自然特征進行合理的空間設計,又要充分根據城市定位規劃來進行設計利用。

2濱水空間功能定位

市民在濱水空間中的活動豐富,形式多樣,不同類型的活動對空間有著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不同區域空間注意大小尺寸、動靜結合。如何把市民吸引到水邊,關鍵在于城市與濱水區域的交通是否便捷,以及濱水區域的交通是否通暢。或者可以根據項目基地現狀的基本情況,設計從生態維護、防洪改造、功能定位、文化主題4個方面入手,全面地分析和思考城市濱水空間,從根本上改變區域空間的面貌,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場所復興。2.1生態維護。根據濱水空間原有的環境需求和自然條件,合理改造景觀,改善濱水空間的生態環境,這也是設計工作的重點內容。根據水域自身的環境特色,堅持“順勢而為,順理成章”的原則,處理好地形變化景觀改造,適當考慮景觀規模和多樣化,如親水平臺、草坪活動、游客健身等空間,通過設計手法,控制成本以及后期維護費用,避免出現一些只可看不可用的區域。盡量保留原有的植物群落,后期適當加入本土植物,形成低養護、生態型的濱水景觀空間。2.2防洪改。造防洪改造或許是在進行濱水空間景觀設計中遇到的難題,設計必須要在保證水利防洪的標高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景觀形式上可以通過花堤、草坪、自行車道、活動區域等界面形式,在豎向空間上柔化原來生硬的防洪暗線,還可以通過植樹防止沖刷,或者也通過木棧道鋪裝抗浮等處理手段來進行景觀設計。2.3功能定位。首先,可以從市民游憩行為來出發,市民的游憩行為是一種自發性、社會性的行為,其需求也是設計的最終目的。對于濱水空間來說,空間上的交錯會產生不同的功能,沒有功能性的設計缺乏實用性。滿足市民最基本的需求是設計的重點,根據功能定位不同,可將活動區域分為以下7類:(1)健身性活動場所:如跑步、散步、健身操、騎單車等;(2)娛樂性活動場所:如釣魚、劃船、觀光船、觀光巴士等;(3)自然性活動場所:如沙灘日光浴、海邊沙雕等;(4)文化性活動場所:如攝影、寫生、航模等;(5)公益性活動場所:如演出、節日慶典、劇場等;(6)觀賞性活動場所:如花海、綠植等;(7)兒童游樂場所:如滑梯、兒童攀爬、沙灘、取水器等;通過各種功能區域的系統串聯,增強交通的可達性和功能空間的連續性,滿足市民需求。設施的完善才是成功的濱水空間設計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環境功能設施是市民對濱水空間最直接的感知,環境功能設計包括:交通設施、景觀設施、文化設施、綠化設施、指示牌設施等。完善的環境設施不僅能提高市民活動的方便性和舒適性,還能提升整個濱水空間的完美性。2.4文化主題在項目前期設計定位前,要進一步了解其城市文化,了解這座城市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2方面。了解這座城市的重要標識,可以將重要的元素融合到設計中,了解城市的人文歷史,對后期濱水景觀設計有很大的啟發及幫助,充分結合城市文化與景觀設計,彰顯人文主題。

3濱水空間設計原則

3.1空間延續性原則。濱水空間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延續。一方面,濱水空間環境設計需與水體空間形態和諧,另一方面,要與整座城市的空間形態、肌理相呼應,形成結構、形態統一的整體。3.2親水性原則。人們都是懷著賞景、近水、親水的愿望來到濱水空間,良好的親水性則是用來衡量濱水空間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濱水空間設計的本質是體現出以人為本,在濱水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加入讓游客更容易接近水的活動場所及設施,如懸挑出水面的平臺、水面的小建筑、碼頭、釣魚臺等都從一定角度讓游客更加親近水。讓市民通過自己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了解景觀,而設計盡可能做到可視、可聽、可觸碰。3.3設計結合自然的原則。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濱水空間設計一定要考慮結合自然生態,盡可能恢復其自然面貌。濱水空間建設應盡量接近原有的自然的形態,如自然河流的狀況為樣本,那么可以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具有豐富自然的濱水空間,恢復城市河流的環境功能和自然生態。3.4城市濱水空間歷史文化。的原則濱水區作為城市歷史中最為悠久的地區,在其漫長的歲月中發展演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各個時代的歷史遺跡,因此,濱水空間處理自然生態的本身價值,還有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4濱水空間環境設計要點

4.1水面風光。濱水地區擁有大面積的自然水體資源,游客的第一印象就是水面的自然風光,可以利用岸線的凹凸變化與空間上的高低變化豐富水體的形態。也可以利用人工設計方法利用工程科技將水體引入陸地,改變水體過于單一的空曠面貌。與此同時,濱水區域的景觀設計要貼合其周圍建筑布局和風格設計,有意識地結合建筑風格來設計濱水空間的景觀。利用有利的地勢設置景觀點,駁岸綠化和景觀小品與自然水體形成剛柔對比,使得整個濱水空間景觀更為生動。4.2空間層次。濱水堤岸空間的輪廓線應由濱水空間的地面地形、綠化和所有構筑物小品等構成,有一定的連貫性。簡單來說,空間層次邏輯關系是利用小品、構筑物、綠化及濱水水源來組織而成的空間。此空間的層次和周圍環境相輔相成。層次感和遠近感越豐富,空間效果越好。可以以“景”為點,以“空間與層次”為線,再結合“意境”,這樣設計的景觀效果才具有其自身的藝術魅力。4.3濱水空間綠植設計。根據項目基地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及地理位置進行合理的城市濱水空間綠化設計。濱水空間綠地是一座城市的生態綠廊,具有美化功能和一定的生態效益。濱水綠地大多數是利用水系的沿岸用地,大部分呈帶狀分布,形成城市的濱水綠帶。濱水空間的綠地一側臨水,所以,此空間視線相對較為開闊,環境優美,是城市居民休息游憩的理性環境。對于濱水綠地植物設計中,首先應考慮綠化植物的品種,充分利用純林、混交林、疏林、草地等組成不同特色的綠地空間,通過植物的花,葉、果實來豐富綠化景觀。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增加濱水空間的色彩感,從而做到四季的綠化景觀各異。目前,幾種常見的綠化布置模式:(1)低矮灌木、地被植物構成的開敞群落空間;(2)組團式、圖案式的人工群落;(3)以高大喬木為背景的開敞草坪空間;(4)自然情趣的自然混交林景觀。城市濱水綠地應盡量采用自然化設計,模仿自然生態群落的結構,使駁岸更自然化,增加水體的景觀性和生態性,更重要的是能發揮綠地的空間效應與規模效應,讓有限的綠地和水體發揮最好的生態景觀效能。

5結語

城市濱水空間合理設計利用對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豐富城市景觀有著重要的作用,濱水空間絕不是一條簡單的輪廓線,應該是一個變化、有生態的空間,呈現出多維多面性,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躍,居民的生態意識也逐步提高,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將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逐步改善。

作者:俞薛佳 單位:海門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