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3 04:04:00

導語:環境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研究論文

環境藝術有著寬廣的內涵,乃是綠色的藝術與科學,是創造和諧與持久的藝術與科學。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工作、休閑的關系十分密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類環境藝術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物質形態主要是指構成環境景觀的物質要素,而這些物質要素按不同的材質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意識形態主要是指影響指導人們行為的精神因素,如:宗教信仰、民俗習慣、審美觀念、社會制度、倫理道德等。環境設計各要素間的關系猶如生物學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鏈,維系著自然萬物的萌發,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種狀態恰恰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應追求的目標,其任務在于設計出最優化的“人類——環境系統”,這個系統將展現人類與環境的共存,人類與環境在新的高層次的平衡和發展。

環境藝術又被稱為環境設計,關于它的學科對象研究和設計的理論范疇以及工作范圍,包括定義的界定都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按照生活層次的組織關系,環境設計逐漸分化,對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分類:建筑、園林、城市……這種現代學科研究的分類是人們的認識由混沌走向明晰的演變結果,也是環境設計不斷深化過程的表現。著名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說: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該定義指出,環境藝術范圍廣泛、歷史悠久,不僅具有一般視覺藝術特征,還具有科學、技術、工程特征。在多伯定義的基礎上,我將環境藝術的定義概括為: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系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實際上,“環境藝術”有著其自身的內涵,它是依據環境而存在的藝術形式,作品強調與環境的依存、融合關系,強調作者藝術觀念的表達,以材質肌理、空間體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西言的表現,使作品融于環境的氛圍之中。作品形式包括環境雕塑、壁畫、裝置、大地藝術等。

如果說“環境藝術”是藝術家更多地依托具體環境并通過其作品表達他們的理想和觀念的藝術形式,那么“環境藝術設計”則賦予設計師更多的社會責任,其表現形式除具有藝術審美和精神需求之外,具體的功能、技術、經濟等因京也制約著設計與創作,事實上它已是跨越藝術與科學之間具有綜合性和邊緣性的設計分支學科,具有多種專業內涵和屬性。

在國家學科目錄中環境藝術設計屬于藝術設計下的專業,其專業內容包含室內設計和外部環境設計,即以研究和設定室內空間、光色、家俱、陳設諸要素關系為目標的室內設計,和以研究和設定建筑、綠化、公共藝術、公共空間和設施諸要素關系為目標的環境景觀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立以來的十多年中,環境景觀設計借助于室內設計專業的母體迅速成長壯大,加之風景、園林、景觀、建筑等專業學術內涵的滲透與融合,“室內”與“室外”由“環境藝術設計”逐漸走向兩個相對獨立的專業,環境藝術設計也將從單一專業成長為以“環境藝術設計”為名稱、由眾多相關而又不同的專業組成的專業群。但從歷史,世界上最早出現有意識進行綠地經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當時經營綠地的意識非常淺顯。人們在一些自然條件能滿足居住要求,但缺乏與自然山水有更親密接觸的地區,通常利用綠地經營來調節與自然接觸的心理需求,獲取情感安寧和審美的滿足。這是環境藝術與景觀設計的初始階段。也發展到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設計形式,主要是“唯美主義”形式。文人、藝術家、設計師們史詩般的意境創作,給大地織上了無比美麗的錦繡地毯。

十六世紀以后,人類逐漸從農業社會向工商業社會發展,文學藝術思維不斷進步,環境藝術環境的藝術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來實現。為打破傳統上生活與藝術相隔離的狀態,需要創造出一種能使觀眾有如置身其中的藝術環境。這也對現代環境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園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園林藝術的發展一樣,環境設計以及大地景觀規劃等學科的進展,都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了環境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環境藝術與人的生活空間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們要結合它的科學性,以科學美為前提,表現功能美,以功能美為基礎來完善科學美,以創造出某種藝術氛圍或藝術境界,從而使環境藝術實用功能與科學審美功能達到統一。可以說隨著審美主體欣賞角度和視點的變化,在靜態和動態的發展關系中,環境藝術就會表現出多樣變化的形式和形象,但總是以人為中心,以創造空間形態美為目的,將各種要素和藝術手段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的發展,與此同時,人與自然的諧調關系卻逐漸產生惡化。特別是在現代化的城市,我們的身體和精神被禁錮在我們自己建造的機械的環境中。在現代都市這樣復雜的生活空間里,我們不得不重新來審視人類最本能最深層的需要-----。所以環境藝術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針對我國的建筑與環境設計狀況早些年就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他認為“廣義建筑學,就其學科內涵來說,是通過城市設計的核心作用,從觀念上和理論基礎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規劃學科的精髓融合為一體”。⑴這無疑是對經典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學科的整合,明晰了環境設計的理念。換句話說就是要實現涉及環境設計各學科之間交融,以及建筑師與藝術家之間的互動。因為只有在這種互動整合的基礎上才能使可見的物質環境體現不可見的設計意向,進而達到美化、凈化人們生活空間的目的。此外,在一些具體施工的環境設計項目中,往往以盲目選擇高檔裝修材料來掩蓋設計的缺陷,甚至為彌補規劃失誤,而隨便添加離題太遠的雕塑作品乃至水體,綠化等。這種表面的裝點辦法,絕非正確之道,只能帶來不良的后果。倘若設計沒有著眼于或沒有體現其整體空間構思意境內在聯系的話,則會導致東拼西湊、雜亂無章、亂貼材料等毫無章法的膚淺效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哲理是頗能點破這個因果依存關系的。論及環境空間的創造,就不能不關系到人的參與,弄清人與空間的關系,對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強烈要求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型環境藝術,已必然成為當今設計的主要趨勢。因此我們不僅能隨時吸取新思想,運用新科技,而且能創造性地組織實際操作,變美好的藍圖為現實的人居環境”。

總之,環境的藝術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來實現。為打破傳統上生活與藝術相隔離的狀態,需要創造出一種能使觀眾有如置身其中的藝術環境。這也對現代環境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園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園林藝術的發展一樣,環境設計以及大地景觀規劃等學科的進展,都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了環境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環境藝術與人的生活空間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們要結合它的科學性,以科學美為前提,表現功能美,以功能美為基礎來完善科學美,以創造出某種藝術氛圍或藝術境界,從而使環境藝術實用功能與科學審美功能達到統一。可以說隨著審美主體欣賞角度和視點的變化,在靜態和動態的發展關系中,環境藝術就會表現出多樣變化的形式和形象,但總是以人為中心,以創造空間形態美為目的,將各種要素和藝術手段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

注釋:參考文獻

馬國馨,建筑師和藝術家共同創造美好的環境.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

周干峙,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春天,城市規劃。

沈蔚等,室外環境藝術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屈德印/李慧玲,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掃描河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

呂品晶,繼承整合發展——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淺議

黃宇,環境生態問題漫談,化學工業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