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6:06:00

導語:藝術創意產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藝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層次、多側面的巨大復合體。過去我們研究藝術問題只局限于藝術創作領域。它既有形上的精神探索,也有更大量的操作應用層面的東西。商業參與了全過程。所以,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依據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它已不再僅僅借助個體藝術家靈感突發,天才輝耀的偶發機緣,而是整個藝術創作機制、藝術傳播構成與藝術參與的行為活動方式的全面創新。從藝術本身來說,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注意當代藝術范式的多樣化或多元共生;注意將藝術創新作為一個復合工程來運作;而藝術產業的發展則取決于創意,今日的藝術是一種“創意產業”。

那么,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提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媒介革命與視覺文化的轉向;第二,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第三,消費時代的來臨與消費主義的興起。第四,藝術中介機構的高速發展;第五,內容產業的興起;第六,建立文化藝術產業的對位性機制——市場條件下的文化藝術保護機制。

先說媒介革命與視覺文化的轉向。當代科技的發展引起當代社會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傳播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激光技術等高科技廣泛運用于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之中,給當代文化藝術的存在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文化領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風,已經導致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和傳統文化形態的更新。文化生產方式工業化,實現了從文化手工業到現代文化大工業的深刻變革,直接導致文化工業革命。文化作坊讓位于文化工廠,社會文化大生產取代個人文化小生產,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

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對傳統藝術方式造成巨大沖擊,不僅導致所有傳統藝術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藝術形式。文化藝術領域內部發生了行業內的大調整、大改組,新的藝術傳播媒介如電視、衛星電視及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藝術界的“龍頭老大”風光不再,轉而成為電視業、音像業的補充,而網絡文化則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數字化生存的新方式。

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舉足輕重,它不僅引起了原有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也改變著整個的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文化成了生產力發展中最積極的推動力。法國學者阿曼德.麥特拉在其《國際圖象市場》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門的不斷的商品化以及相應的新傳播技術的發展,已將文化置于產業結構與政治結構的中心。對于歐洲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近的情形。原先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只集中于文化與國家關系的論爭之中,現在已經逐漸進入新的層次,并且已產生與現存文化定義的決裂。”這就是說,新的傳播媒體造成了某些傳統藝術行業如劇場藝術的衰落,現代聲象技術沖擊并消解著部分民間民俗藝術。因而我們必須重新認真審視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藝術對于整個社會結構的形構作用,改革不適應新形勢的文化體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創新的當代文化保護政策,建立新的文化運作方式。

在世紀之交文學藝術發生了文化的“轉向”中,最為搶眼的景觀是視覺圖像的“轉向”。今日的視覺圖像鋪天蓋地,無所不在,它已經“帝國主義式”地占領了文化的大片領地。不管是觸目皆是的街頭廣告,還是熱浪疊起的居室裝修,不管是電視臺的“歡樂總動員”,還是電影《大話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MTV,還是電視報道美國轟炸阿富汗塔里班,不管是城市白領們翻閱的時尚雜志,還是打工仔喜歡的卡通讀物,我們都離不開圖像,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代。

無疑,人們今天的的經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視覺化和具象化了,人們更加關注視覺文化。人們如今就生活在視覺文化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了區分當下與過去的分水嶺。因而繼文化研究,怪異理論和黑人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之后,西方興起了視覺文化這個時髦的、也有爭議的研究交叉科學的新方法。視覺圖像成了從事攝影、電影、電視、廣告、美術、藝術史、社會學及其它視覺研究者共同關注的中心,也給我們另一種藝術的欣賞和接受方式。這樣一個巨大的轉型,給當代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無法估量的需求。需求是終極的動力源。有需求必定有發展。

第二,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變化是審美的日常生活化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媒介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影響、改變、形構著我們日常工作、交往、休憩、娛樂以至內在心理世界的活動方式。在今天,審美已不再專屬于文學和藝術,審美性也不再是區別文學于非文學、藝術與非藝術的根本要素。這一現象在已引起全球藝術家、美學家、藝術理論家以及文化學家、社會學等的廣泛關注。西方美學家艾迪拉多.德.弗恩特在題為《社會學與美學》的一篇文獻綜述中曾指出:西方的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審美化(aestheticization)過程,以至于當代社會的形式越來越像一件藝術品,審美化正在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組織原則。德國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維爾什也認為: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展到理論領域。今天的審美活動已經超出所謂純藝術的范圍、滲透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不再是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而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空間,如城市廣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街心花園,藝術接受休閑化與日常生活化了。在這些場所中,藝術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共展并存,交錯進行,互惠互利。由之,高雅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面對這種當代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方式,我們的藝術家、藝術工作者必須密切關注,深入思考,轉變觀念,適時調整戰略,抓住創新的契機。

第三,在當代世界,消費主義漫漶于全球,商品的價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滿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換價值,而在于人們對個體欲望的滿足。消費成了一切社會歸類的基礎,也成了一切文化藝術活動的基礎。作為市場社會的“經濟人”,人們不但消費物質產品,更多地是消費廣告,消費類像,消費品牌,消費欲望,也消費符號。文化商品化了,文化進入了消費。這是一個由仿真與幻象架構的“超實在”的文化世界。消費模糊了物質和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享樂與藝術的界限。正是這種消費文化無所不在的漫漶,改變了人類數千年來對精神、藝術以及自身生存意義的固有認識和界定,也選擇著、創造著、生成著新的文化觀藝術觀。美國后現論家杰姆遜曾經這樣描述道:西方消費社會包括:“新的消費類型;人為的商品廢棄;時尚和風格的急速變化;廣告、電視和媒體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方式對社會的全面滲透;城市與鄉村、中央與地方的舊有的緊張關系被市郊和普遍的標準化所取代;超級公路龐大網絡的發展和駕駛文化的來臨……”,依照這一標準,當代中國都市已進入一個準消費時代。藝術活動日益深入地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藝術產品的生產無不受制于消費社會的無形的手操控和撥弄。文化藝術生產機構與傳播機構(如出版社、畫廊、音樂廳、博物館等)在種類與性質上已發生變化,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出現;與之相應,“新媒介人”階層(比如藝術經紀人、傳媒中介人、制作人、書商、文化公司經理等)出現,這些“后知識分子”處在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他們對藝術家熟悉,又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用消費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總之,我國文化藝術場域發生了整體轉型,它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文學”和“藝術”了。但我國當代的藝術從總體上看并沒有對這種文化的轉向作出積極的有實踐意義的回應。

第四、傳統的藝術消費往往是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其形態是藝術交往的自然經濟狀態。它不需要像藝術中介機構、文化傳播、經紀人、制作人,特別是策劃人等這樣的中間環節。過去的的時代,文化作為精英藝術是社會“貴族”階層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消費,是象牙塔上即很小的一個精英圈子里的東西。今天這種情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接受美學與讀者發應批評所開啟的藝術與文學發展的途徑包括了策劃、、市場、經營、銷售等連鎖反應。當然,除了策劃之外,更重要的是投資人。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迅速發展,占據了文化服務中最大的比重和市場運轉中最重要的地位。它的急劇擴張是當代消費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的消費需要所產生的機制需要而發生并不斷發展的,是依據文化作為巨大的復制工業所需要的龐大而高效的流通、服務機制而發展起來的。文化的大工業化的發展給藝術的消費增加了流通、傳播的環節,這個環節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地位和作用超過生產和創作,而策劃人、創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也超過作為傳統的“藝術生產”中的“關鍵環節”或“決定因素”的作家、藝術家和編劇等。

而且,原先的藝術創作可能只是為社會上少數人的工作。但隨著各種市場的中介環節、各種現代傳媒的發展,藝術不再是精英們專有的象牙塔了,原先只為“小眾”進行的藝術創作,現在必須用現代的復制技術和市場手段傳播開來,讓社會能夠更為廣泛地最大限度的接受、了解和享用,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需要。這種走向大眾的趨勢還在進一步發展。

另一個現象是,現代傳播條件下的藝術創造越來越不是單個天才閉門獨造的結果,作者不再是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一個復數。大寫的個人消逝了,作品實際上是一個不同專業協同作戰、共同創造的集體成果。比如當代電影的大制作,就不僅是許多藝術家、各專業的不同工作者協同合作的過程,而且是藝術產業、科技產業的各個部類協同合作的結果。

同時,互聯網這種方式開創了人類社會文化交流的新的公共空間,創造了民主交流的新方式。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縹緲圣殿,而成了人人都可參與“過把癮”的生活方式。

第五、內容產業的興起。十幾年來,知識經濟與數字化的出現和廣泛運用,曾使世界欣喜若狂,巨量的資金投入了網絡業,全世界各行各業都爭相到網絡業來“燒錢”。傳媒變成一個能量巨大的環節,兩頭小中間大,出現了空前的傳媒過剩的現象。

無疑,在新一輪新技術革命的經濟環境中,文化發展如果不與高新技術與經濟的革命性突破相結合,就會被飛速發展的現實世界淘汰出局。但是,在知識經濟的泡沫吹破之后,人們痛定思痛,深刻地思考:造成傳媒過剩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實踐告訴我們,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達成之后,在傳播或發送的方式解決之后,傳播或發送什么就顯得極為重要。目前,造成傳媒過剩的主要原因是藝術創新不足,沒有足夠多的原創的文化藝術節目提供給傳媒。作為“上帝”的消費者們需要什么消費什么,成了發展的關鍵。事實證明,正是缺乏文化產業的有力支持,知識經濟才落入低谷,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沒有千百萬人需要或喜愛的文化藝術的內容或節目,高新技術與新經濟就沒有了市場,沒有了市場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無疑,當代新一階段的技術革命迫切地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持。因而,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等媒介產業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從發展的環節看,內容產業成了文化經濟傳播交流的“基礎的基礎”。

因此,建設與未來世界新的經濟形態和技術形態相協調的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內容產業與創意產業,就成了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高新技術需要文化產業。

“內容產業”是90年代中期西方興起的新興產業。歐盟Info2000計劃中把“內容產業”的主體定義為“那些制造、開發、包裝和銷售產品及其服務的企業”。內容產業的范圍則包括在各個媒介上的印刷品(報紙、書籍、雜志等),音像電子出版物(聯機數據庫、音像制品服務、一傳真及光盤為基礎的服務以及電子游戲、動漫畫),音像傳播(電視、錄象、廣播和影院等),用作消費的軟件等。世界上的大型傳媒集團都把自己定位于內容產業商或內容提供商。

第六、當前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文化藝術產業的對位性機制:市場條件下的文化藝術保護。新的媒介文化的發展,對傳統的藝術方式和藝術經典構成了很大沖擊。許多對文化藝術產業懷有疑慮的人主要是懷疑文化產業的發展會嚴重打擊甚至摧毀傳統的經典藝術或探索性的先鋒藝術等精英文化藝術,那些不能或無法進行市場化經營的藝術種類和非盈利的文化藝術活動將會遭到滅頂之災。其實這是站在原有的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思考問題的方式。這里的關鍵是,文化產業是在市場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與之相應的藝術保護也必須以與市場適應的方式來建構。所以,新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將文化藝術分為經營性(以盈利為目標)和非經營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藝術建設為目標)兩大部類,在建立市場性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的同時,還必須建立與之相匹配的對位性互補的文化藝術的保護方式,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當代文化發展的合理架構。解決了這一問題,就解決了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對今后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