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3 06:30:00
導語:藝術之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生報》原編者按:周天黎是一位具有敏銳觀察力和獨立藝術視野的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家,其優秀的心靈品質與杰出的藝術成就、卓越的藝術見解,一直受到海內外華人社會及國際文化藝術界人士的關注。她敢于自我否定、自我求變、自我更新的藝術創作歷程和閃爍著理性光芒、飽含著探索精神的藝術思想,超越了不同意識形態的局限,贏得了眾人的尊敬,享有頗高聲譽。她在“”時期偷偷創作的系列素描作品《無奈的歲月》,體現了在風雨如盤、刁斗森嚴的日子里,她仍情仇怒意,一枝畫筆堅守著中國畫壇的尊嚴與良知;她1986年創作的驚世名畫《生》,在藝術和思想上所達到的造詣高度,使其成為花鳥畫中至今尚無來者可追的經典;她今年2月底發表的萬言長文《中國繪畫藝術創新與發展的思考》,大氣磅礴,涇渭分明,滌舊蕩瑕,席卷朝野,被許多專家學者稱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有思想性貢獻的重要文章之一。作為一代畫師和孤獨的精神守望者,她以清醒者的傲岸,辨折中國傳統繪畫的利弊,突破傳統審美觀念的束縛,千山獨行,在自己的藝術天地里自由翱翔。今天,越來越多的世人明白:周天黎確實是一位具有高度藝術修養和奇才獨創的藝術家,她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價值不可低估!本報今天刊發《周天黎的藝術之魂》一文,讓廣大讀者對這位畫壇大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為后世的研究者們留下一份珍貴的藝術史料。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著名女畫家周天黎的作品及評價在海內外又引起了很大的關注。2004年12月16日,臺灣一家主要報紙,為介紹和推崇周天黎的藝術成就,用一個整版篇幅,發表了國家一級作家薛家柱的長文《周天黎的藝術世界》和中國《漢語大詞典》編委、評論家吳戰壘的評論文章《畫家藝術匠心的巨制——〈生〉》,同時,不少學者、專家和美術愛好者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大陸和港澳臺以及歐美在內的一些海內外媒體,都發表了對周天黎作品的評論,《中國時報》還派出主任級記者趕赴香港專訪周天黎,一時間,這位卓然傲立、巍巍大氣、有著歷史份量的藝術家的美學思想和繪畫藝術成為許多人的熱門話題。
作品蘊含人文思想呼喚靈性生活
周天黎的作品為何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一再成為文化焦點?她的繪畫藝術的風骨精髓究竟有何內在底蘊?這是廣大藝術愛好者最為關心和想探究的。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周天黎的作品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在巨大的金錢力量腐蝕下導致精神貧乏的現實社會中,發出了對靈性生活的呼喚;面對巧言令色的功利世界,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人格理想與藝術信念,追求著人品與畫品的完善;當不少藝術家被傳統文化中狹隘保守、封建落后的傳統規范緊緊羈束時,她卻以心態的自由和精神的獨立遨游世界文化的燦爛星空,吸納西方藝術的精髓為己所用。當許多伶俐乖巧的中國畫家在漸失道德戒律和精神信條的環境中滋生繁衍時,她卻以思想活力的個體沉浸在關于生命與死亡、真理與自由、人生與藝術的思考中,并從中獲得了充沛的精神資源。所以在她的作品里,可以發現她一直深刻地表現出描繪對象內在的生命——真、善、美的本質。
筆墨技巧老辣精到造就獨特震撼力
周天黎是一位具有原創力的當代優秀藝術家,有著異常躍動的藝術靈感和川流著不凡的銳利想法,故她的作品常常超越出傳統中國畫的構思準則,具有震撼力的獨特風貌,使人們在她畫作前停下腳步久久不想離去的是那股情感具體化的縱橫恣肆的精神強度。她曾經有一幅在國內外引起轟動的國畫作品:《生》,上方是一只烏鴉棲息在十字架上,下方是殘樁斷藤中正在綻開新花。烏鴉、十字架象征著死亡;杜鵑花代表劫后新的生命。老辣精到的筆墨技巧把兩種極端物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撞擊出出奇制勝的突崛效果,美麗和絕望重迭在一起,深邃的哲理思想,造就出凝重的藝術感染力,令人悲憫,又令人震顫。畫面里表現著殉難之地正怒放新生的紅花,新的生命正從死亡中得到重生。周天黎從遠離世俗的高度來思索人類的生死歷程,在簡潔的尺幅之中,竟然描繪出飽經憂患的華夏民族和它的子民們曾經遭受的萬般劫難、永不屈服的民族脊梁和最終美好的希望!
不少美術界和知識界人士認為:生活是藝術的土壤,時代是藝術的脈搏,《生》這一幀溶合中西藝術,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佳作,宣示了人類良知具有不可戰勝的道德力量,它也以現實主義的可敬態度,以不朽的藝術形象,忠實地記錄了中國20世紀的痛苦災難,某種意義上還表達了對中國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以來,殺戮總被賦予正義性、殺孽太深太重的封建專制文化的徹底反思,表達了在血與自由的獻祭中,對人類文明進步的熱情謳歌。女畫家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杰出的作品禮贊生命,給極致的美下了自己的定義。從這幀作品中,人們也可以感受到周天黎并不是千重心事盡無言,心底蘊積著的濃烈的思想情感,正如同火山爆發、泉流噴涌,浪漫的藝術情思蘊含在藝術形象之中,又把讀者的思緒引向藝術形象之外的歷史天空。真是:昨夜幽燕寒徹骨,憑君妙語迎春紅。一枝畫筆春秋筆,寫干水墨是生平!無疑,《生》是當代中國畫壇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寶貴的藝術財富。
孤傲才情感性、理性兼具
奇異美學杰作橫空出世
筆者經現有歷史資料查實,該幀被譽為中國花鳥畫第一名畫的《生》,創作于1986年夏,首次正式發表于1987年3月號香港《良友畫報》;除一些報紙外,后再于1987年5月號香港《鏡報月刊》刊出;于1987年8月號香港《明報月刊》刊出;于1988年10月號上海《文匯月刊》刊出;于1988年12月號北京《世界博覽》刊出;于1990年9月號《臺港文學選刊》刊出。這幀作品還曾于1988年6月,在中國美術界首屆龍年國際筆會上展出,吸引了大批觀眾,陸儼少先生觀后大為贊譽,立在畫前沉思長久,并特地和周天黎緊拉著手,一起在畫前留影。
其實,周天黎早在創作《生》時,就為自己的藝術生涯定下基調:要突破幾百年來傳統中國畫公式化的美學規范和僵化的教條,作品要凝聚著她對人生的深沉思考,要表現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命意識。
探討周天黎的人文思想的形成,首先是與她的家學淵源和她成長的人生道路密不可分。她出身于上海一個企業家的家庭,具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在當時政治空氣緊張的環境下,她必然從小受到歧視甚至迫害。在“”中,她親眼目睹了自己尊敬的藝術老師一個個被關進了“牛棚”,倔強的她卻敢于偷偷拿著畫作到“牛棚”向老畫家去求教。在這種逆境中成長的周天黎,有著一種男子漢的古道熱腸,耿直、堅毅。雨夜孤燈,明月缺;亂世琢磨,茫茫劫;筆透蒼生,浩浩愁!因此,無論是內心情感,還是書畫風格,處處流露出巾幗不讓須眉的豪俠之氣。孽海沉浮,世態淡涼,人世間太多的善惡不平、苦辣酸甜、悲歡離合,都賦予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獨特的情思與靈感。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周天黎離開上海赴英國深造,在香港接受新聞媒體采訪時,就擲地有聲地表示:真誠是藝術的生命,正直是藝術家的風骨,藝術家更要堂堂正正做人,我決不會沽名釣譽,去追逐滾滾紅塵中的浮華!
以西洋畫造型藝術融匯中國傳統繪畫中
周天黎曾先后在英國曼徹斯特、倫敦研修歐洲各畫派的作品。由于周天黎少年時在西洋繪畫方面也打下了堅實基礎,從石膏寫生到人像,畫了數以千計的素描、油畫,這樣,她就善于把西洋畫中的光、色、影等造型藝術手段大膽地融匯到中國傳統畫中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因此,周天黎到香港定居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她的作品就刮起了一陣猛烈的旋風,近50家中外報刊和電視臺介紹過她的作品、刊登評介她藝術成就的文章,她的書畫作品也被很多藝術愛好者所收藏。早在1988年,陸儼少院長就聘請她擔任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并親自向她頒發聘書。
期許作品不會給所經歷的時代留下空白
魯迅先生說過:“思想不深的處所,怎么會產出大的文學和大的藝術來呢?”思想窮人是無法創作出具有博大精神的藝術品,許許多多畫家只能在甜俗化、牧歌式的情調中玩弄技巧、自我消遣。對美術界那些庸俗的實用主義的信徒,盡管商業炒作的哄抬吹捧聲震耳欲聾,急功近利應景式的江湖畫、市井畫再大再多,也決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大師。而早些年的周天黎就具有詩人的狂狷,面對滾滾長江,她曾慷慨悲歌,仰望三峽峻嶺,她也靜默沉思,兩岸幽古文化的文明碎片,使她的藝術思緒跌宕起伏,激越起那來自內心深處的孤傲和才情,使她無法接受平庸,她期待著完成某種高尚的精神之旅,她得來的是藝術創意的激流。《頑石為鄰》、《昂然天地間》、《沖冠一怒》、《嫉》、《礪吻》、《肉食者》、《不平》、《邪之敵》、《春光遮不住》、《風卷殘荷聽濤聲》、《生》……,一批傳達著她生命內在沖動又有著奇異美學照耀的杰作橫空出世似驚雷激電,感性的激情與理性的鋒芒同在,在十年這場古老民族特定歷史場境的獸性游戲結束不久,太多的人類文化良知被封禁摧殘急待沖擊思想牢籠的歷史時期,周天黎出自一個藝術家的歷史直覺和生命情緒,以自己的藝術作品去擊揖中流,沖擊著固有的藝術觀念和價值世界。她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立的藝術視野;她對世態獨到的觀察體悟和心靈感受,都源自于她身上那種天然的藝術家的本性,那是一種對現實的冷峻審視和對世俗藝術的超越!
周天黎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避席思聞文字獄,著述皆為稻梁謀’,特別在目前精神上的正在中國美術界四處蔓延、簡直象一場沒有解藥的精神瘟疫之際,我無法反對有些畫家將繪畫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但我們必須明白,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創造者,決不是學完一套技巧,便年復一年地畫下去就行了;更不是以商業價格的多少來衡量與自我滿足。斷裂社會利益沖突失衡的環境中,價格炒作得很高的作品,并不能代表當代畫壇的真正品質。……今天的中國畫家們十分需要從觀念層次上去拓寬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并去真實地記錄畫家特定的生命歷程和思想歷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會給所經歷的時代留下空白。”
寫意花鳥畫傳統中充滿現代精神
周天黎也并不是去淺露地圖解某一個主題、某一種思想,她的作品有著豐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她的創作靈感有時更來自宇宙感與人生感的交集,來自她穎悟天界地獄之深邃玄遠后的一種人文底蘊,即是對千百萬人民大眾的悲憫情懷。她曾說:“一位對人世間的苦難充滿同情和憐憫的藝術家,也一定是一位對道義力量的擁有者。”這種悲憫情懷,也是周天黎獨特的人生道路和藝術道路所決定的,是她大半生的藝術生涯形成了她愛憎分明、悲天憫人的思想、性格、感情和藝術情操。這種十分可貴的藝術修養決定了她高尚的藝術境界。
近幾年,在和病魔搏斗中挺起身來的周天黎,以頑強的意志,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又進行了大膽的變法,在美學上追求新的高度。周天黎的那種“逸筆變形”畫法,是豐富的簡潔,深刻的平淡,從容的自信,是她藝術技巧上的一大創新。周天黎的近作,用筆更恣意奔放,畫面更簡約練達,格局更高遠,融豪氣、清氣、逸氣、靜氣、書卷氣于一爐,風神超邁,氣象萬千。充滿情、意、趣的畫境,又沁人心脾,更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她的寫意花鳥畫格局更高了,也更富有立體感和色彩感,在傳統中充滿現代精神。
面對復雜環境始終保持純摯的赤子之心
周天黎早年就說過:“一個沒有愛,不懂奉獻,缺乏包容的社會,即使遍地高樓大廈,到處燈紅酒綠,終究還是一個沒有多大希望的社會。視權力和金錢為唯一信仰的人,雖然擁有華廈美服,但他們的靈魂其實在荒蠻的曠野中無遮無蔽。”無論現實是多么的惱人,周遭的環境是多么的復雜,她始終保持純摯的赤子之心,對人間的苦難懷有一份同情。因此,周天黎把那種人文思想中最為寬宏的悲憫人類的博愛情懷,更加升華、更為凈化。她的心靈返璞歸真,趨于更加平和、更加博大,也就是富有更多的基督精神、更多的慈悲佛心。作品中體現出人類精神始終在追求某種永恒的價值,同時表達出鮮明的人道主義立場。周天黎的畫現在很少有劍拔弩張的物體和構圖,而更多是以出世的眼,看入世的事,畫的大多是閑花、野鳥、頑石,與眾不同的是這種花鳥頑石樸簡高妙,機趣天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張力與恢宏的情感,充滿著奇特的靈動性、倔強性與獨創性,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萬物和睦相處、頑強樂觀的生存狀態,寄寓著畫家回歸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人本精神。例如周天黎最近不少畫作以她認為是最矜持、最美麗、最圣潔的百合花為題材。她用特創的逸筆變形畫法隨意揮灑出來的百合、小鳥,神態飄逸、疏朗潔凈,無一絲塵俗之氣,其境界已不是在一般尋常想象所能的范圍之內了。那里有著生命之泉的汩汩涌動,那是她明澈而高貴的心靈寫照。
鑄就了高貴的中華藝術之魂
“夜寂寥,與誰共鳴?”優秀的藝術天才往往是孤獨的,總是與寂寞并轡而行,跋涉在艱難的藝術道路上,深刻的靈魂也常充滿痛苦和沖突,置身眾生喧嘩的社會,保守的中國政治文化中強烈的世俗性和功利性使周天黎感到思想的壓抑,把繪畫創作當作生命的頂峰來體驗的她,為了使自己始終步履在自己的精神高度上,她不斷用自己內涵的光去洗滌自己的心,決不以藝術的名義去附惡欺善、追逐名利。畫作中更表現出那種“是真名士自風流”一般的清奇脫俗。這是一種雅量,一種氣質精神,一種登高望遠的大境界,也呈現出這位大師級的女畫家拒絕媚俗之華麗與對丑惡事物絕不妥協的尊嚴,故被許多藝評家和新聞媒體稱為“是中國文化天空中一抹最奇麗的彩霞。”
滿腹的才華,畢生的精力,凸顯個性的藝術思考,執著的藝術探索,剛正光明的氣格,仁者無敵的勇氣,以及藝術創作生涯中可貴的求真、求變、求美,形成了周天黎的美學追求、美學理想,構成了她作品人文思想的內在核心精神,鑄就了她高貴的中華藝術之魂,從而使她的中國花鳥畫在新的年代里,借古開今,獨樹一幟,實現了承前啟后的超越,永久地留給了人類歷史。
- 上一篇:城市競爭力管理論文
- 下一篇:建筑市場競爭報價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