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高校平面設計作業布置研究
時間:2022-03-19 02:44:00
導語:計算機高校平面設計作業布置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目前。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逐漸成為計算機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但該方向的教育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如學生認為學不到東西,對口就業難等。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國內開始對高職課程改革進行廣泛研究,而對在教學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作業布置和評價的研究很少。基本上屬于空白。許多教師沒有從學習論的角度去認識作業.沒有重視學生獨立學習活動的存在,而是簡單地把作業理解為訓練,因此所布置的作業中重復模仿、熟能生巧、機械訓練的練習占據了主導地位。大多數學生不愿意、不喜歡做那些機械的重復模仿、重復多本的熟能生巧。于是,學生在被動強制狀態下完成作業,容易對作業任務產生“厭倦感”,很多的學生因為作業問題受到批評,極大地傷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作業布置和評價的研究勢在必行。
2作業布置與評價現狀
2.1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與評價形式
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形式一般有兩種。一種為限定案例型,教師給出一個案例讓學生完成,案例可以要求學生全部自主完成也可以只是在原圖上增加部分學習內容;另一種為自由創作型,教師指定某個主題,給出一定的素材(如:中秋月餅包裝設計1,讓學生自由設計繪制。在評價時,對于限定案例型作業,教師往往拿學生作品與效果圖對比,簡單給分;對于自由創作型作業,經常是看看學生作品,粗略給分。
2.2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與評價的弊端
(1)布置方式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形式走向兩個極端。限定案例型作業對學生的創新、創意方面不做要求,造成學生亦步亦趨,不知道思考解題步驟的原理,換個題目便無從下手,上交的作業也力求相似效果圖,毫無創意可言。自由創作型作業弱化高職教學的技能性要求,一味強調學生創作,上交的作業往往是現成的作品或圖片拼湊而成,美其名日“創意”,實則效果生硬、缺乏生命力,起不到鍛煉學生熟練應用繪圖工具的作業目的。同時,由于作業布置形式限制,無法對對應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生應該達到的知識、能力等目標層次進行命題。布置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2)布置方式重個人、輕團體。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形式決定了學生的作業基本都是獨立完成,很少合作完成,尤其是限定案例型作業,基本都是個人獨自完成。
(3)評價方式標準模糊。大部分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作業評價采用百分制,作業評價基本采用打分的方式。而平面作品是一種綜合感覺的東西,量化評價較難,評價標準很模糊,例如:一個學生的廣告作業得了80分,可是這80分是如何得來的、圖形創意表現怎樣、字體設計表現怎樣、版式設計及色彩搭配如何等。結果是學生覺得他的廣告設計并不理想,可卻不明白自己問題出在哪里。如此.做作業的效果就被打折扣了
(4)評價方式重結果、輕過程。傳統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經常是完成一份作品,而完成作品需要一定時間,部分學生會以抄襲、代做的方式來完成作業,而教師精力有限,主要對最終結果進行成績評定,在教學過程中也缺少其他過程性評價,使得這樣的考核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
(5)評價主體單一。傳統計算機平面設計方向作業評價往往由教師簡單判分,隨意性較大,評價主體單一,而且平面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印象分和人情分。
3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和評價改革
高職類院校培養的是以技能為中心的實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對自己培養的學生應該有明確的定位。學生畢業后不可能一開始就在公司承擔設計重任,通常都是從輔助設計、繪制效果圖出發,逐漸進入設計領域。這時作為“敲門磚”的軟件繪圖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在布置和評價作業時應該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明確目標,讓學生熟練掌握繪圖技術,同時懂得一定程度的平面設計知識,具備一定的溝通、合作能力。計算機高職平面設計方向作業的布置應該既體現高職特色,同時也應體現課程特色。
3.1作業布置探索
(1)分鏡頭式作業。在平面設計方向作業布置中,嘗試臨摹動畫片分鏡頭。選擇一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將不同的畫面截出作為臨摹對象分發給學生。因為截圖涉及到人物、動作、場景等多方面內容,就迫使學生開動腦筋、激發思維,認真思考如何在計算機中實現截圖效果,思考為何要這么做、為何使用這種工具和命令、使用別的工具和命令能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時的思維激蕩是基于如何利用工具完成臨摹對象效果,這樣能使學生熟練掌握工具并且能靈活地運用,真正起到熟練掌握繪圖技術的目的。由于截圖不同,所用工具也有差異,促使學生嘗試不同繪圖工具的用法。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間加強了交流與合作,學習氛圍濃厚,為今后的職場協作做鋪墊。遇到較難解決的困難,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解決之道,不但學生增長了見識,教師也在提出同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水平,實現教學相長。
(2)項目式作業。高職學生直接面對生產一線.所以其作業應該和即將面臨的職業相掛鉤.故作業也應該和企業生產直接聯系起來。項目作業是指課程圍繞一專題項目主體展開,該項目可以是企業實際項目,也可以是大賽課題。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創意團隊,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廣告公司的運作模式分工協作,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特長.明確學生不同的工作。一起完成預定設計任務,體現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圍繞項目,小組合作完成,既鍛煉了學生設計能力,也強化了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
3.2作業評價探索
(1)制訂評價標準,實現評價標準明確化。在進行平面方向作業評價時,應根據具體的課程和項目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細分子項,賦予不同的分值。這樣得到的作業評價可執行性好,結果更有說服力。例如。在進行一次電腦廣告設計時就從原創性、圖形設計、字體設計、版式設計、色彩搭配、整體畫面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標準的細化,使評價標準明確化。這樣一來,學生會清晰地看到自己作品的優勢和不足,對學生的設計水平提升有很明確的參照作用。
(2)結合過程評價,實現評價整體公平化。在作業評價中,應采用過程控制和目標控制有機結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有機結合的科學評價方法。不僅注重對結果進行評價,同時也要關注對過程的評價。對于結果評價,要求學生制定自己的作業目標,在作業完成后,將其成果與預先設定的目標進行比較,酌情給分。對于過程評價,教師可通過學生在做作業時指導與交流來了解具體情況,分階段打分。尤其在對項目作業的評價中,更應側重對過程的評價,如課程出勤、任務完成、項目參與程度、項目貢獻、表達交流等。
(3)引入實際角色,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在實際生活中,平面作品的評價基本遵循下述流程:設計師評價——客戶評價——消費者評價。這三種人群都是評價的主體。由于身份不同,同一作品不同人群評價差異較大。設計師更注重作品的原創性和技巧性;客戶注重作品的商業價值;消費者關注作品的功能及審美。因此,在作品評價時可以擴充評價主體,如由單一的教師擴充為設計者、教師和同學.對應著設計師、客戶和消費者。在作業評價時,“設計師”、“客戶”和“消費者”可以充分行使自己權利、發揮自己見解,對作品進行討論評價。這樣.作品的評價結果會比教師一人評價時更加公正。
4結束語
有挑戰性的、創造性的作業布置和批改方式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獲得真知。大膽嘗試作業布置和批改改革,使學生的技能在作業中養成、知識在作業中提升、思維在作業中發展。
- 上一篇:司法局人才隊伍構建匯報材料
- 下一篇:司法局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整改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