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平面設計多維化表現
時間:2022-02-08 09:02:04
導語:淺談平面設計多維化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平面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創新。我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設計師們希望能夠在平面設計作品中融入中國元素。我國設計師要想在世界設計行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則需要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茶文化作為我國自古以來的招牌文化之一,其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影響力較大,我國的平面設計師可以將茶文化與平面設計相結合,從自身角度出發,融入自身更加熟悉的文化元素,逐漸形成自身設計的多維化風格。
關鍵詞:平面設計;多維化;茶文化;宣傳手冊
我國現有的平面設計作品的風格大多偏向西方,平面設計師的設計大多數也是追隨西方設計風格,并未形成與我國傳統文化貼切的設計風格,這樣很難在國際平面設計行業掌握話語權。平面設計作品向多維化方向發展這一方面,日本、韓國、北歐的許多設計師已經操作的十分成熟了。我國在平面設計行業起步較晚,所以在平面設計向多維化角度上,并沒有發展的特別成熟。設計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平面設計的多維化,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
1平面設計多維化
通俗來說,平面設計多維化是從平面以及視覺方向打破傳統。目前,我國的平面設計還停留于較為傳統的單一平面化模式,所以設計者可以借助美學、設計、消費心理學以及其他領域的知識為理論依據,盡快確立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還應當適應市場的需求。基于此,需要從平面設計多維化的概念、特點入手,針對宣傳手冊的設計思路,對平面設計多維化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1.1平面設計多維化。平面設計大師給予平面設計的定義為:平面設計是設計者通過自身有說服力的設計作品來向觀者傳遞自身的設計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平面設計主要包括是從觀者的反應、設計者自身的美學追求兩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對我國許多的專業領域均帶來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我國民眾的意識形態。在此基礎上,我國的平面設計行業開始向多維化的趨勢發展。平面設計多維化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其主要是對設計過程中所需要的物理空間、人的思維以及人類感官維度的多維化擴展。1.2平面設計多維化特點。傳統的平面設計在大眾的思維中,主要是以二維設計為主體的,一般大眾很難接受多維化的平面設計概念。所以,平面設計多維化想要發展就必須解決這一難題。平面設計多維化主要是將之前二維化的設計模式,改變為目前空間模式的設計,其特點主要是將平面中的設計轉化為多維空間中的設計。這一轉變主要是通過字體、圖案以及作品著色來完成的,利用以上三個元素的合理布局,通過合理利用版式設計以及攝影技術來完成設計者設計理念的傳遞。計算機技術以及3D打印技術的發展,這種設計模式的實現已經解決了一部分技術難題。目前,該設計模式的主要關注點是需要設計者擴展自身的設計思路,來完成二維設計向多維化設計的轉變。1.3宣傳手冊一般設計。宣傳手冊一般是泛指企業通過商業宣傳的途徑,將相關企業文化印制成冊,以此來宣傳企業形象傳達企業產品的要素。每個企業的宣傳手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由于企業涉及領域不同,所以企業所需要的宣傳手冊的設計也不盡相同。企業宣傳手冊的一般設計從文字、圖片以及設計著色三個方面來考慮,同時也要考慮企業的受眾需求。宣傳手冊的的設計一般會將企業的宣傳理念以及企業的產品要素包括在內,企業產品要素往往會在宣傳手冊的文字、圖片、著色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2平面設計多維化體現
在如今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平面設計的發展速度也相對較快,平面設計,主要是通過字體設計、圖案設計以及著色設計來完成對企業產品的介紹,從而通過多維化的平面設計來體現出企業的文化風格。2.1字體設計多維化。在商業社會中,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創新,通過多維化的字體設計來體現設計的創新理念。多維化字體主要是將二維平面的字體,轉移到多維化的平面字體設計。主要是通過字體顏色、字體陰影等方面來實現的。一般帶有明顯的裝飾性文字能夠在平面設計中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使人們第一眼就能通過字體的風格來對產品有一個基本的定位。例如:在A企業宣傳策劃中的字體設計中,通過將字體筆畫中的“橫”變為了“點”,能夠使得字體看起來更加的立體、活潑。對于字體設計多維化,也可以通過對字體進行豎粗橫細的處理,以此來保留字體質感,使字體更加的立體。2.2圖案設計多維化。一般傳統商業設計模式的圖案設計模式,主要是通過對產品的內容以及產品的特點進行分析,利用產品個性以及其獨特性來完成對于圖案設計的創作。但是,平面設計的不斷進步,傳統的商業設計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圖案設計的多維化要求,所以需要進一步創新。圖案設計的多維化主要是利用圖案重構的方式,將原本二維的設計變為多維設計,將圖案所傳遞的商業理念融入其中。我國所提倡的對于傳統文化進行宣傳的思路,可以利用中國傳統元素來滿足新型圖案設計多維化的要求。圖案設計的多維化不僅僅是要傳遞設計者的思路,還要傳遞企業的企業文化。多維化圖案設計能夠使得圖案設計更加立體、真實,更加貼近于受眾者的生活,能夠進一步給予受眾者更高的審美體驗。2.3著色設計多維化。平面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對平面設計的著色。傳統的平面設計著色模式多為單一的著色方式,但是這一模式較為單調。目前來看,較為新穎的著色設計模式主要為多維化設計,設計者通過無限的想象,利用自然界豐富多彩的色彩模式進行互相融合,來得到多維化的色彩。著色設計的多維化比起單一的色彩模式更能體現設計者無限的想象力,也能夠在設計成品中體現設計的靈活性,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多維化的著色設計,能夠通過不同的顏色來對設計設計格調、設計風格、設計色調進行調整,利用不同色彩的設計將二維平面設計轉化為多維平面設計,給平面設計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
3茶文化宣傳手冊在平面設計多維化中的應用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國在致力于茶文化對外宣傳方面也投入了許多的人力、物力。我國的設計者也不同程度的利用傳統文化元素,對茶文化的宣傳手冊進行主題設計。這為我國平面設計多維化體現,提出了更多的多維化設計方案。茶文化的宣傳手冊也有許多種,在字體、圖案以及設計著色的方面,給人以清新、悠長之感。3.1茶文化宣傳手冊多維字體設計。茶文化的宣傳手冊通過文字信息,傳遞我國傳統的茶文化的歷史淵源。一份創新性的茶文化宣傳手冊,會通過對字體的選擇來滿足多維化設計的要求。當然,將傳統的書法字體融入茶文化設計過程中,能夠體現茶文化的源遠流長,體現出茶文化的特有意境。利用毛筆對書法進行書寫。一方面,增加文字的立體感;另一方面,能夠營造出茶文化的特有意境。通過對字體的描繪來完成茶文化的思想傳遞。書法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在茶文化宣傳手冊中加以利用。在傳播茶文化的同時,弘揚我國的書法文化。利用毛筆字的書法設計模式可以對字體線條的處理更加的流暢,側面體現出茶葉獨有的流暢意境,還能夠提高宣傳手冊多維字體設計的審美效果。3.2茶文化宣傳手冊多維圖案設計。茶文化宣傳手冊中主要使用的圖案為茶葉、茶花。風格獨特的圖案設計思路能夠體現出茶文化的情感,增強對茶文化的情感表現力,使其表現更為生動。茶文化宣傳手冊在圖案設計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與我國的水墨畫相結合。水墨畫作為國畫的代表,通過黑白顏色的對比,將圖案劃分為黑、白、灰三種不同的層次,從層次中能夠體現出圖案設計的多維化。水墨畫與茶文化宣傳手冊相結合能夠從層次變化上表現出茶文化的意境,還能夠利用其酣暢淋漓以及水墨與宣紙相互融合的藝術效果,實現茶文化宣傳手冊的多維圖案設計。水墨畫能夠在圖案設計的過程中體現出獨特的設計風格,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加的細膩、生動。在茶文化宣傳手冊中對于圖案的設計,不僅僅可以利用茶葉作為宣傳圖案,還可以利用茶杯、茶碟等茶文化的衍生品來作為圖案的基礎,以此來增加圖案的多樣性。3.3茶文化宣傳手冊多維著色設計。人們對于茶文化宣傳手冊的著色設計的重視程度很高。色彩的配置是否優美、有內涵、有審美效果,這對于設計來說是很重要的考察因素。不同的色彩經過配置能夠帶給受眾不同的體驗感受。茶文化宣傳手冊的著色一般以綠色為基調,這是由于綠色為清新的顏色,能夠利用色彩的清冷帶給人們一種安寧之感。但是,著色的多維化設計不僅是需要單一的顏色,而是需要多種顏色相結合來實現設計的多維化。這就需要茶文化宣傳手冊以綠色為基調,通過色彩漸進的方式,利用明暗色調的處理,將色彩進行不斷淡化使得整個設計畫面呈現出立體之感,給予人們一種獨特的體驗。茶文化宣傳手冊的著色可以利用潑墨上色的形式,給二維的設計帶來更加立體的感覺,但是在此過程中應當保障色調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夠準確的表達出茶文化的韻味。
4結論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我國的設計師應當立足于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將我國的茶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相融合,從而尋找出適合自身的設計風格。立足于我國傳統茶文化,將其與平面設計相結合,推動平面設計向多維化方向發展,從而為我國平面設計多維化提供更多理論依據。二十一世紀是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不斷碰撞的時期,我國設計師應當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不斷發展自己的設計風格,以此來推動我國平面設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璐.淺談平面設計元素視覺表現的多維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6(17):99.
[2]徐成鋼,黃之芯.從展示空間角度論平面藝術設計元素的多維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2(19):90-91.
[3]高明醒.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平面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圖形創意表現發展趨向[J].科技傳播,2012(17):83-84.
[4]付金輝.論當代平面設計空間形態概念的多維性[J].藝術百家,2009(S2):143-144+88.
作者:邵小利 單位:長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茶文化平面設計圖案效果分析
- 下一篇:土木工程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