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設計工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4 06:05:00
導語:領域設計工業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概要——
我堅信:“可持續發展設計”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于人性的回歸、世界的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把世界改造的更加美麗,為了人類的健康幸福,為了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存,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去設計世界,設計人生,設計未來,體現著“地球號宇宙飛船每一位乘務員”的道德與責任。
工業,在為人類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如果以為自然、人類負責的態度,對各行各業進行可持續發展設計:在社會總資本增加的條件下,保持經濟資本、社會資本、生態資本的共同增殖,那么,富有創造精神的人們,就從工業——這個“麻煩的主要制造者”開始吧!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設計綠色設計
序
16世紀,一位偉大的預言家諾查丹馬斯成功地預見到幾個世紀后的場景:拿破侖的存在與流放,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暴行以及剛剛發生的9.11事件。而對于我們現在最為關心的——我們的未來,這位預言家寫道:“我看到的是一個被荒漠與饑餓籠罩著的地球”。我想,每個人的心靈都會因之而震顫。雖然我們不愿相信這樣的預言,但是卻不無憂慮的見證這樣的現實:今日之地球正步步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與此同時,人們心靈的荒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人們漸漸失去精神的家園;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心理失落與不安。種種心理疾病的出現,尤其是新技術帶來的“網絡綜合癥”,已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功利、躁動充斥著社會每一個角落。
要有效地解決這兩個問題,正確地處理好人類與自然及人類自身的各種關系,“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光明的前途。沿著可持續發展之路走下去,為了世間萬物,也為了我們自己!
可持續發展設計
可持續發展,使人們應遵循的一種全新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其本質在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力開發綠色資源,發展清潔生產,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階段,可持續發展階段有其自身的一系列特點——
哲學思考問題——追求“將發生什么”;
對自然的態度——人地和諧、天人合一;
經濟水平——以知識經濟為主的優化水平;
經濟性質——高效、和諧、循環、再生的協調型經濟;
系統識別——控制調節的網絡結構;
消費標志——自然、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需求;
生產模式——智力轉化與再循環體系;
能源輸入——清潔的與可替代的能源;
環境響應——與環境協同進化,資源再生。
將可持續發展思想納入設計領域,促成了設計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更為深刻地闡明了設計對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義。可持續發展設計,是指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對任何組織、個人的行為、意識進行再創造,以期達到整個世界各要素間積極持久的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設計的根本點在于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設計什么”即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對象,另一個是“怎樣設計”即如何將可持續發展設計應用到各對象中,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可持續發展設計的對象是“任何組織、任何個人的意識、行為”,是世間萬物,與設計、實踐的對象同一個范疇。設計,作為最接近人類本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領域,對人們的認識實踐活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同樣,可持續發展設計,作為一種真正體現設計的積極意義的限定,理應適用于世界的各個組成元素。將之應用于哲學,就會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體現出科學理論與時俱進的正確性;將之應用于生產領域,就會贏得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的轉變,解決人類物質生產同自然的沖突;將之應用于生活領域,就會培養起人們適度消費的有利觀念,防止需求與生產、心理與外界的失衡問題的產生。因此,可以歸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可持續地設計自己的工作、生活,用發展的眼光度過充實的人生旅程。
那么,怎么做才符合“可持續發展設計”的要求呢?可持續發展方案又是如何擬定的?
可持續發展設計,根本在發展性,在于創造;核心在可持續性,在于和諧;連接起來,就是創造新的和諧。一切在保證達到預定目標的基礎上,加大智力輸入,相應地減少物質投入,減輕對環境的影響的行為,均屬于可持續發展設計的范疇。
可持續發展方案,是指“在環境及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架構下的產品及服務系統,也就是一種建基于新的組織模式及消費行為的系統,并能為大量減低環境資源消耗的社會要求提供答案。在擬定可持續發展方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政府、公眾需要透徹了解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意義,研究社會中的各種模式,并考慮其所在的特殊地理、經濟及文化背景,以探求現行條件及標準的發展實施與可持續發展的不同而加以改進。
如今,可持續發展設計逐漸展現自己的價值。泰爾M,埃蒙斯(TerrelM.Emmons,FAIA),獲托馬斯杰福森公共建筑獎(2001THOMASJEFFERSONAWARDFORPUBLICARCHITECTURE)埃蒙斯在美國聯邦政府任職二十九年,在全美甚至全球范圍內,在建筑設計的領導方面都享有盛譽,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概念的運用上。他是美國海軍建筑工程總部的首席建筑師NavalFacilitiesEngineeringCommand(NAVFAC)。他出色的完成了國家級項目的領導任務,并且為項目提供了優秀的設計方案。他在這類大型項目中,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將藝術審美,高科技,新型建造方案平衡起來的策略。1996年他創立了NAVFAC設計獎,以獎勵優秀的設計人員。1998年到1999年,他在美國建筑師協會的全美公共建筑師委員會任主席職務,并對AIA對公共建筑的意義作了正式定義。他的可持續發展設計方針,成為美國總統克林頓1998年對全美演講的基礎。這個演講中,克林頓總統說,聯邦政府在今后所有的建筑中都會采用可持續發展方案,領導全美走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而在中國浙江,一些遠見卓識的政府企業界人士,把可持續發展設計思想融入飯店業的生產經營中,營造出“綠色飯店”理念,制定出“綠色飯店”的具體標準。他們對飯店進行產品生命周期分析,分析各項流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狀況及其它環境影響問題;分析各項流程的工作實績和效率,包括人力資源的使用狀況。這一分析的基礎是把飯店完成的每一次接待作為一個小產品進行研究,以十分有效的提高現有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廢棄和污染。
工業,在為人類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成了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因此,在工業領域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設計,無疑體現著工業設計師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實際意義。
可持續性產品設計可看成是面向需求與環境的設計管理——在倡導適度消費的原則下,使產品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得到合理的資源配置;優化設計過程,合理利用材料或能源,盡可能減少對環境、人體的負面影響。其重點在于系統分析影響產品生命周期的外部因素。
眾人十分熟悉的“綠色設計”,稱之謂“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即主要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我們清楚:在保證與自然協調的同時,絕對要重視起著主導作用的人。可持續發展設計就具備更多的設計重點,是對環境、人體生理、心理的綜合考慮。產品設計師們要把這三點共滲入意識中,用以指導產品的整個并行閉環的系統設計流程。
以一新型電視機的設計為例:
項目描述與制定。隨著環境與生產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綠色觀念的盛行,再加上生產技術成熟程度、普及率的提升,電視機,作為人們常用的大型家電之一,其傳統模式的生產與銷售面臨著重重壓力。為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宜采用可持續發展設計觀,研制出健康、宜人的綠色電視。
市場調研。網絡調查為主,實地考察為輔,以調查問卷或設計競賽的形式搜集電視機需求與創意,把握目標對象及大致價格;從專利、新聞資料中搜查科技、法律信息,利于產品材料選擇、結構工藝的設計,調查生產企業的企業文化、生產能力、設備、綠色程度等。
產品及工藝設計。可持續發展設計觀要求產品設計要綜合考慮環境、材料、工藝、造型、使用環境、消費者心理等各種因素,而以環境親和性、使用合理性、消費者心理的滿足性為開發重點。
(1)設計定位:經過信息匯總后,我們將使用人群主要定位于初建家庭的青中年身上,價格在人民幣1000-3000之間。他們正處于精力旺盛的時期,收入豐厚,生活緊張。電視機對他們來說,既是獲得信息、充實生活的工具,更是飯后休息、緩解生活壓力的有效渠道。因此,他們對電視機的健康安全性、造型體現的文化性尤其關心。
(2)設計方案:經過創意整合,各部門的共同參與,確立了本套方案。
A環境因素:
a材料—以可完全回收的聚碳酸酯類為主,配以木質外殼;因技術所
限,部分有毒有害材料集成于模塊之中。外包裝為可再生紙,內襯泡類防
震物。
b結構工藝—通過可拆卸、可回收的模塊化設計,使整個產品成為利
于拆卸的幾個部分,方便裝配、拆卸、維修、回收。
c生產加工—注重生產過程的環境、資源屬性,對木質材料淺加工。
d運輸與銷售—提高運輸效率,適度擴大生產網點;貨到后立即拆去包裝,運回再使用。
e使用—杜絕輻射污染,采用新技術節能節點。
f維修與服務—模塊化生產零部件,再加上易拆卸結構,遍布網點,為消費者創造優秀的服務。
g回收處理—優先重用回收零部件,盡量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革新廢棄物的處理工藝,減弱其對環境的影響。
B人體生理因素;
采用液晶(LCA)等先進無輻射技術,保證人體健康;設定電視擺放高度、傾斜度、視距等參考值;遙控器、按鍵等按人機工程學設計,并保證較大自由度,方便抓握、使用。
C人體心理因素:
本作品取名“畫影”,深刻闡釋了其造型及功能的完美含義:彩電熒屏好似一幅側放的國畫,純平,比例恰當;“畫軸”則是兩個可互換的音箱,營造出立體聲的效果;內設電子器件的木質底座,平衡穩定。另外,彩電的遙控器造型精巧,風格飄逸。
綠色制造。綠色制造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制造領域的體現。主要表現為清潔生產,其理想工藝是納米級制造技術基礎上的從零件到產品的一次凈成型。材料、產品生產制造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采用環保節能型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裝配工藝,還要慎重考慮生產部門的工作環境對人們生理、心理的影響。這既符合法律法規(2002年5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要求,又體現人類的道德倫理。
運輸與銷售。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先進信息技術在傳統營銷方式上的應用;采用先進光學科技等減少物質宣傳投入;革新營銷觀念,闡述產品綜合優點,并不著重強調其環保性。
使用。真正融入消費者的使用過程,保證健康、環保、心靈溝通;可與電視臺合作,引入新功能,開展有特色的服務(如節目單預定,交互式節目播放等)。
維修與服務。可拆卸、可升級的產品結構設計,為創造更大的服務價值提供了可能;零部件及材料的同化異化的重用與再回收性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
回收處理。電視機生產企業要密切聯系廢棄物處理部門與材料加工企業,協同合作,探索符合可持續發展設計觀的物質流、能量流,使生態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共同增殖。
工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同其他領域一樣,是一個偉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形成集團化、規模化、程序化的運行機制,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的共同參與。
國家的法律是必要的保證。無論是對于環境保護、資源再生、產品健康性的明令,還是對于處于各個生產階段的企業的法律監督,都會關系到整個工程能否取得真正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企業應建立資源回收是一項可以產生經濟利益的產業的觀念,并有實在的措施開發其潛在的商業價值,使經濟運作成為整個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長期動力。消費者需理解與支持工程的進行,形成必要的投入既是責任也是受益的文明觀念。
展望
歷史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當前,世界各國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程度越來越高。我國也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定為面向21世紀的兩大戰略之一。2001年,中國的設計學院與國際同行合作建立了“可持續發展設計中國網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蔡軍副教授也將今年的研究生課題命為“可持續發展設計研究”。在這條民間團體協作與國家調控措施相輔相成的平行工作軌道中,中國可持續發展設計,“特別是來自中國設計學院的設計,將扮演推廣者及催生原創者的角色,使中國從前工業系統直接進入后工業時期,躍為一個以網絡為基礎、服務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及消費系統”,贏得光明的未來。
參考資料——
《綠色設計》許平潘琳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
《綠色設計》劉志峰劉光復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
《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劉光復等著機械出版社,2000年
《綠色經濟——21世紀經濟發展模式》李向前曾鶯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面向信息社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導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
可持續發展設計中國網絡
建筑2000
《綠色飯店浙江省地方標準》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
- 上一篇:人力資本與地區協調管理論文
- 下一篇:公共事物體制改革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