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模具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6 04:53:00
導語:手機模具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次畢計業(yè)設的題目是:手機上殼的塑件注射模。本次設計主要是通過對塑件的形狀、尺寸及其精度的要求來進行注射成型工藝的可行性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藝性主要包括塑件的壁厚,斜度和圓角以及是否有抽芯機構(gòu)。通過以上的分析來確定模具分型面、型腔數(shù)目、澆口形式、位置大小;其中最重要的是確定型芯和型腔的結(jié)構(gòu),例如是采用整體式還是鑲拼式,以及它們的定位和固緊方式。此外還分析了模具受力,脫模機構(gòu)的設計,合模導向機構(gòu)的設計,冷卻系統(tǒng)的設計等。最后繪制完整的模具裝配總圖和主要的模具零件土及編制成型零部件的制造加工工藝過程卡片。
關鍵詞:分型面、澆口、型腔,型芯,鑲塊,脫摸力,潛伏澆口。
Abstract:Thisgraduatethatdesignis:ThemovetelephonethatshouttheBatterydoorinjectsthemold.Thisdesignprimarilypassesestopieceviabilityassessmentforrequestforofshape,sizeanditsaccuracycomingproceedinginjectingtypecraft.thepiecethewallforoftypecraftprimarilyincludingthepieceisthick,slopeandcircleangleandwhethertohavecore-pullingornotmechanism.Passtheaboveanalysistocomethecertainmoldingtoolcentthetypethesurface,typethenumber,gatetheform,placethesize;Theamongthemandmostimportantisacertaintypecoreandtheconstructionofthetype,forexampleadoptthewholethetypeoftypestill,andtheirfixedpositionandtightwayof.Inadditionandstillanalyzedthemoldingtooltosufferforce,moldthatdesignthatthedesignofthepatterndrawmechanism,matchthedesignetc.toleadtothemechanism,coolingsystem.Finallydrawtheproductionthatcompletemoldingtoolassemblethegeneraldrawingsumthesoilandestablishmentofprinipalmoldingtoolpartstypezerothepartsprocessthecraftprocessthecard.
Keyphrase:partingline,thegate,cavity,core,moldinsert,
ejectionforce,submarinegate.
概論
模具是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重要工藝裝備模具工業(yè)是國民經(jīng)各部門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塑料模具是指用于成型塑料制件的模具,它是型腔模的一種類型。模具設計水平的高低、加工設備的好壞、制造力量的強弱模具質(zhì)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許多新產(chǎn)品的開發(fā)和老產(chǎn)品的更新?lián)Q代,影響著產(chǎn)品質(zhì)量和經(jīng)濟效益的提高。
在現(xiàn)代塑料制件的生產(chǎn)中,采用合理的加工工藝,高效設備,先進的模具。塑料成型技術的發(fā)展趨勢是:
一、模具的標準化
1.為了適應大規(guī)模成批生產(chǎn)塑料成型模具和縮短模具制造周期的需要,模具的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要。
二、模具加工技術的革新。
1.為了提高加工精度,縮短模具制造周期,塑料模成型零件加工廣泛應用仿行加工,電加工,數(shù)控加工及微機控制加工等先進技術,并使用坐標鏜,坐標磨和三坐標測量儀等精密加工與測量設備。
三、各種新材料的研制和應用。
1.模具材料影響模具加工成本使用壽命和塑件成型質(zhì)量等。
四、CAD/CAM/CAE技術的應用。
第一章塑件分析
參看產(chǎn)品零件圖如,
本零件為手機的外殼的上蓋。主要形狀為長方并帶圓弧形。上面為曲面,有多個長方形并帶有側(cè)抽心;兩個伸出尾腳;內(nèi)表面的精度要求一般。表面精度要求較高,同時需要涂漆。由于是采用上下蓋配合而成,從而避免了側(cè)向凹凸,盡量簡化模具結(jié)構(gòu)。從而避免在尖角處產(chǎn)生應力集中或在脫摸過程中由于成型內(nèi)應力而開裂。綜合以上各點分析,采用一模一件。
第二章塑件材料的成型特性與工藝參數(shù)
本章著重介紹塑料成型的工藝特點以及塑件的工藝要求,塑件結(jié)構(gòu)設計方面的知識。為后面幾章的模具設計奠定了基礎。
對零件的分析得塑件材料取ABS(丙烯腈-丁二-苯乙烯共聚物)。
第一節(jié)塑件材料的特性
ABS是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而成的。這三種組分的各自特性使ABS具有良好的性能。
ABS無毒、無味,呈微黃色,成型的塑件有較好的光澤。密度為1.02~1.05g/cm.ABS有極好的抗沖擊強度,且再低溫下也不迅速下降。有良好的機械強度和一定的耐磨性、耐寒性、耐油性、耐水性、化學穩(wěn)定性和電器性能。
ABS在機械工業(yè)上用來制造齒輪、泵葉輪、軸承、把手、管道、電機外殼、儀表殼、儀器盤、水箱外殼等。ABS還用來制作水表殼、紡織器材、電器零件、文教用品、玩具、電子琴及收錄機殼體、食品包裝容器、農(nóng)藥噴霧器及家具等。
第二節(jié)成型特性
ABS在升溫是粘度增高,所以成型壓力較高,塑料上的脫模斜度宜稍大;ABS易吸水,成型加工前應進行干燥處理;易產(chǎn)生熔接痕,模具設計是應注意盡量減小澆注系統(tǒng)對料流的阻力;在正常的成型條件下,壁厚、熔料溫度及收縮率影響極小。要求塑件精度高時,模具溫度可控制在50~60℃,要求塑件光澤和耐熱時,應控制在60~80℃。
目錄
前言……………………………………………………………………………3
任務書…………………………………………………………………………4
摘要……………………………………………………………………………5
概論………………………………………………………………….…………7
第一章塑件分析……………………………………………………7
第二章塑件材料的成型特性與工藝參數(shù)…………………………8
第一節(jié)塑件材料的特性………………….……………………8
第二節(jié)成型特性…………………………………………….……9
第三節(jié)工藝參數(shù)…………………………………………….……9
第四節(jié)塑料制件的結(jié)構(gòu)工藝性…………………………….……11
第三章設備的選擇………………………………………………………12
第一節(jié)最大注射量………………………………………….……12
第二節(jié)注射量的校核……………………………………….…13
第三節(jié)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最大注射量與鎖模力的校核………14
第四節(jié)注射壓力的校核……………………………….…………14
第五節(jié)開模行程的校核……………………….…………………14
第六節(jié)注射機的技術規(guī)格………………….……………………15
第四章分型面與澆注系統(tǒng)的設計………………….……………………16
第一節(jié)分型面的設計…………………………………………………16
第二節(jié)主流道的設計………………….……………………………17
第三節(jié)分流道的設計……………….……………………………19
第四節(jié)澆口形式的選擇…………………………….………………19
第五節(jié)冷料穴的設計…………….………………………………19
第六節(jié)排溢系統(tǒng)的設計…….………………………………….20
第五章成型零件工作部分尺寸的計算……………………………………21
第一節(jié)成型零件的設計………….………………………………21
第二節(jié)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21
第三節(jié)成型零部件的強度與剛度計算……………………………27
第六章模架組合的選擇……………………………………………………29
第七章合模導向機構(gòu)的設計…………………………………………………30
第八章推出與復位機構(gòu)的設計……………………………….………………33
第一節(jié)推出機構(gòu)的組成……………………………………………33
第二節(jié)推出機構(gòu)的設計原則…………………………………33
第三節(jié)簡單推出機構(gòu)…………….……………………………34
第九章側(cè)向分型與抽芯機構(gòu)設計………………………………………..36
第十章冷卻系統(tǒng)的設計……………………………………………………..43
總結(jié)………………………………………………………………………………44
致謝………………………………………………………………………………44
參考文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