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26 11:52:00
導語:工業設計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綜合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
人類設計歷史發展的進程經歷了從綜合——分化——再綜合的三個階段。在手工藝設計階段,設計者常常是設計、生產乃至銷售三位一體,并且有廣博的知識背景,因而產生了許多設計巨匠,工業革命后的勞動分工使設計師成了相對獨立的職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又再度成為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正如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所指出的,20世紀50年代是生產的年代,60年代是研發的年代,70年代是市場營銷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年代,而90年代則是綜合的年代。
工業設計的綜合性趨勢是全方位的。首先,工業設計的內涵決定了自身的綜合性。工業設計涉及到相當廣泛的學科領域,有社會的、也有文化的和技術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對設計的文化背景有相當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還必須把握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CAID-CAE-CAM的技術平臺一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設計技術走向綜合,并使工業設計本身日益高科技化。
第二,工業設計學科有了更加廣泛的外延,隨著人類由以機械化為特征的工業化社會走向以信息化為特色的“后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的范疇大大擴展了,由先前主要服務于工業企業擴大到社會各界,由產品設計等硬件設計擴展到了企業策劃等軟件設計。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新媒體設計、界面設計成為工業設計的新領域。
第三,設計管理的興起要求設計師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設計開發的全過程,必須有與各方面專家進行交流、協作的技巧和知識背景,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設計能在企業中發揮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第四,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等趨勢對工業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廣泛的要求。
正是意識到了在今天多樣化的環境之中,不可能僅憑某一個專業領域來滿足社會需求,不少設計公司采取了一種綜合性的設計策略,將所有設計領域融會貫通以應付當代面臨的各種問題,全方位地為社會提供設計服務。無論是日本的GK設計公司還是德國的青蛙設計公司,都十分強調傳統上各自獨立的學科相互滲透,以創造最具綜合性的成果。今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單個的產品,正成為工業設計的主要目標。這種動向顯然對設計師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正如設計發展經歷了綜合——分化——再綜合的過程,設計教育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現代設計教育脫胎于傳統的美術教育及建筑教育。現代設計教育的先驅是包豪斯,但其工藝美術的傳統教學方法仍很明顯,推崇師傅帶徒弟,從干中學。學生(徒弟?)在車間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體系化,出現了將原本有機聯系的整體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學科和課程的趨勢,并越來越細化。20世紀50年代全盤學習蘇聯,建立了以專業為基礎的教學體制,專業劃分過細,專業之間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一點在工科院校表現尤盛。不少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沿襲了工科專業教學的所謂體系教育,為了追求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忽略了設計學科綜合性的特色。典型的設計教育模式是所謂三段式,即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和專業設計三大塊。在這三大塊中又劃分了若干自成體系的課程。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設置會有所改變,但每門課之間仍是相互獨立的。從每門課自身的角度來看,自成體系當然便于課程的完整性。但這種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設計學科的有機綜合性為代價的。如果工業設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我們教學體制不僅將它切成了片,還切成了絲,然后靠學生再將其還原成有機整體,而這是極為困難的。在工業設計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某些學生幾乎每門課都是優秀的,但卻做不出好的設計來。這就是缺乏綜合性設計訓練帶來的后果。今天的設計創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種高度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之上的。
一些工科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師分別來自藝術類和工程類專業,課程設置通常本著藝術+技術的模式,設置了若干藝術類與工程類的課程。由于課程間缺乏銜接,教師缺乏交流,導致了一種機械性的課程相加,結果藝術仍是藝術,技術仍是技術,而設計學科卻無法形成。實際上,沒有綜合性的設計實踐,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設計師的。在強調文理滲透,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依然希望僅僅增加相應的交叉性課程來達到目的是很難的,必須從教學的體制、結構改革著手,探索更加綜合的教育之路,這正是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綜合是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
人類設計歷史發展的進程經歷了從綜合——分化——再綜合的三個階段。在手工藝設計階段,設計者常常是設計、生產乃至銷售三位一體,并且有廣博的知識背景,因而產生了許多設計巨匠,工業革命后的勞動分工使設計師成了相對獨立的職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又再度成為一門高度綜合性的學科。正如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Esslinger)所指出的,20世紀50年代是生產的年代,60年代是研發的年代,70年代是市場營銷的年代,80年代是金融的年代,而90年代則是綜合的年代。
工業設計的綜合性趨勢是全方位的。首先,工業設計的內涵決定了自身的綜合性。工業設計涉及到相當廣泛的學科領域,有社會的、也有文化的和技術的。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對設計的文化背景有相當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還必須把握新技術的發展趨勢。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CAID-CAE-CAM的技術平臺一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設計技術走向綜合,并使工業設計本身日益高科技化。
第二,工業設計學科有了更加廣泛的外延,隨著人類由以機械化為特征的工業化社會走向以信息化為特色的“后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的范疇大大擴展了,由先前主要服務于工業企業擴大到社會各界,由產品設計等硬件設計擴展到了企業策劃等軟件設計。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新媒體設計、界面設計成為工業設計的新領域。
第三,設計管理的興起要求設計師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設計開發的全過程,必須有與各方面專家進行交流、協作的技巧和知識背景,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設計能在企業中發揮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
第四,綠色設計、可持續發展、經濟全球化等趨勢對工業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廣泛的要求。
正是意識到了在今天多樣化的環境之中,不可能僅憑某一個專業領域來滿足社會需求,不少設計公司采取了一種綜合性的設計策略,將所有設計領域融會貫通以應付當代面臨的各種問題,全方位地為社會提供設計服務。無論是日本的GK設計公司還是德國的青蛙設計公司,都十分強調傳統上各自獨立的學科相互滲透,以創造最具綜合性的成果。今天,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單個的產品,正成為工業設計的主要目標。這種動向顯然對設計師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
正如設計發展經歷了綜合——分化——再綜合的過程,設計教育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現代設計教育脫胎于傳統的美術教育及建筑教育。現代設計教育的先驅是包豪斯,但其工藝美術的傳統教學方法仍很明顯,推崇師傅帶徒弟,從干中學。學生(徒弟?)在車間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隨著現代教育體制的體系化,出現了將原本有機聯系的整體割裂為相互獨立的學科和課程的趨勢,并越來越細化。20世紀50年代全盤學習蘇聯,建立了以專業為基礎的教學體制,專業劃分過細,專業之間缺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這一點在工科院校表現尤盛。不少工科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沿襲了工科專業教學的所謂體系教育,為了追求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忽略了設計學科綜合性的特色。典型的設計教育模式是所謂三段式,即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和專業設計三大塊。在這三大塊中又劃分了若干自成體系的課程。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課程設置會有所改變,但每門課之間仍是相互獨立的。從每門課自身的角度來看,自成體系當然便于課程的完整性。但這種完整性又是以割裂設計學科的有機綜合性為代價的。如果工業設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那么我們教學體制不僅將它切成了片,還切成了絲,然后靠學生再將其還原成有機整體,而這是極為困難的。在工業設計系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某些學生幾乎每門課都是優秀的,但卻做不出好的設計來。這就是缺乏綜合性設計訓練帶來的后果。今天的設計創造力必定是建立在一種高度綜合性的知識和技能基礎之上的。
一些工科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師分別來自藝術類和工程類專業,課程設置通常本著藝術+技術的模式,設置了若干藝術類與工程類的課程。由于課程間缺乏銜接,教師缺乏交流,導致了一種機械性的課程相加,結果藝術仍是藝術,技術仍是技術,而設計學科卻無法形成。實際上,沒有綜合性的設計實踐,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設計師的。在強調文理滲透,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依然希望僅僅增加相應的交叉性課程來達到目的是很難的,必須從教學的體制、結構改革著手,探索更加綜合的教育之路,這正是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