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中的色彩美化功能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7 02:28:00

導語:環境藝術中的色彩美化功能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中的色彩美化功能探討論文

【摘要】在環境藝術中,色彩設計顯現出一種其他設計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不僅包含著設計者獨特而豐富的情感體驗,而且以其獨特的色彩表達打動人心,并能夠使環境承載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趣味及文化趣味。從理論與實踐上闡述了如何利用色彩表現,把生存空間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親切、溫馨、有趣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環境藝術;色彩;設計與表現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活環境出現了來自多方面的破壞,致使生態環境出現危機,這迫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和生存作出選擇,因而有目的、科學的環境藝術設計成為較引人注目的亮點,并逐漸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其中色彩設計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色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最豐富也是最簡單的禮物,它能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同時,色彩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和廣泛的。如果在環境藝術中有目的地合理運用色彩的感情定位,能體現業主在某一領域的鮮明個性,引發業主的心理聯想而產生感情共鳴,從而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如《紅樓夢》賈寶玉、林黛玉各有自己的色彩。賈寶玉喜愛紅色,是怡紅院的主人;林黛玉的“黛”有墨綠的含意,瀟湘館則是她性格的象征。因而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離不開先聲奪人的色彩美感,同時依附于環境藝術設計的色彩,不僅能表達設計師獨特的情感體驗,而且承載著設計師的審美趣味與文化趣味,是形成環境藝術整體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環境藝術色彩表現的特性

環境藝術設計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為“實現”和“美化”生活設施和空間環境而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它是整體的、立體的、活動著的設計藝術,色彩在這種活動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墨子語)”就說明人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得到得到滿足,而且更需要心理上的關懷、精神上的審美升華。因而,環境藝術色彩設計與表現的創新也隨人們不斷更新的審美需求不斷地發展與變化。

1.1色彩的隱喻性

色彩的隱喻是建立在環境基礎之上,傳達出文化內涵、意象、心理感覺、價值取向等較為高層次的審美信息。例如興建中的08年奧運會場館設施,就通過色彩的隱喻性來彰顯來自于各大洲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審美認同。只有奧運場館和五環旗鮮麗的色彩、各色人種的各色服裝、獨異色彩的各類物品發生聯系時,才構成完整的環境藝術,色彩的隱喻性在這里是不言而喻的。

1.2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設計在環境藝術形式美中蘊涵著較為豐富的意境。如中國古代建筑的紅墻、黑瓦,表現了一種肅穆、神圣而崇高的意境。意境美的核心就是其所具有的象征意味。即“一朵花中窺見天國,一粒沙中表現世界”。色彩的象征,往往具有群體性的看法,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長期積淀形成的心理結構,與宗教意識、信仰習慣相聯系。“紅紅綠綠,圖個吉利”,中華民族是樂觀的民族,善于用紅、黃、綠、金色表達完整、圓滿、喜慶、和諧的文化特怔,呈現鮮艷、明快、熱烈而輕松的視覺效果。“中國紅”就是最有代表的民族色彩,陶瓷釉彩、青銅色、木質等質樸的色彩也極具文化色彩特征,象征古老的神韻與文化品位。

1.3色彩的情感性

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對色彩的反應會下意識的考慮到相關聯的事物,準確的色彩組合能引起人們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與反應,能表現色彩的情感特性。例如家居床上用品多用暖色,令人感覺溫馨舒適;家具多采用色彩厚重的顏色,體現質感,令人有典雅的感覺;而家居中綠色草本植物的渲染,讓人感受到自然芳香的氣息。

1.4色彩的地域性

環境藝術的色彩會因地理環境、文化背景等差異而不同,白種人鐘情白色、黃種人偏愛黃色、黑種人喜愛黑色,黃土高原的人喜歡濃艷的大紅大綠,都市的人喜歡清新的奶黃和天藍;對同一種顏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聯想,黃色在我國象征高貴而在巴西則表示絕望;白色是我國葬禮上的色彩而在印度則象征吉慶等。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色彩設計時,必須要充分考慮不同民族對色彩喜愛的差異,與當地民族習俗、宗教信仰保持一致,才會使人產生美感。一般來說,少數民族或者邊遠山區的人們,喜愛大紅大綠等一些“足”“透”的顏色,城市居民由于快節奏生活與周圍噪音的影響,容易對強烈色彩的刺激產生疲勞感,因而偏愛的是淡雅、清新、明快、舒適的顏色。環境藝術色彩的這種個性化設計,在迎合人們需要環境的舒適、精神的滿足等賞心悅目之余,也應感受到來自色彩設計下的迎合各個不同地域環境美感上的審美享受,這正是環境藝術色彩設計的最終目的。

二、色彩設計組合的基本原則

色彩屬于視覺藝術,環境色彩的組合應以滿足視覺需求為原則。視覺需求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因子;同時,它也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通常是指人們的色彩觀念常受到理性文化傳統的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統治者強調經學,忽視科學,以“中庸”“中和”作為美的標準,要求統一、整齊劃一的美,人的一切思想與行為都要循規蹈矩,因此在色彩的選擇上勢必以暗色或中性色為主,注重色彩的單純、和諧及其內涵,不求色彩、色度的豐富性,即使有對比也是適可而止。所以,雖然北方皇家園林也曾為顯示豪華、夸耀權威而飾朱粉金,但總體來說,中國古典園林仍以追求高雅、柔和、溫潤、質樸的色彩美感為目標,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凝聚成的,而且這種積淀代代相傳,時至今日,影響仍很廣泛。

另一方面,在環境色彩的組合時,我們也應注意到視覺需求不斷發展、變化這一特點,以求景觀環境色彩的組合順應時代要求。環境色彩雖然不可能象流行色那樣有規律地變化,但其順應時代需求的規律不可逆轉,社會發展帶來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色彩審美趨向于簡潔、明快、醒目、亮麗,因此明度較高,色度較低的顏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歡迎。

所以,在考慮環境色彩的組合時,我們應兼顧視覺需求的穩定性和時代性,即在色彩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做到局部色彩的活躍對比,既不能呆板單調,也不能過分刺激。

三、環境色彩設計組合方法

色彩本身沒有絕對的美或不美,應該說只有不美的色彩組織,而沒有不美的顏色。它的美是在色彩之間的相互組合的關系中所體現,這與音樂的道理相同,不同的色彩組合能形成富麗華貴、熱烈興奮、歡樂喜悅、文靜典雅、含蓄沉靜、樸素大方等不同的情調。當色彩搭配的形式與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時,人就會感到和諧愉悅。

3.1同類色相的組合: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調,又有色調冷暖、明暗、濃淡的細微變化。是一種“大同”中有“小異”的同類色調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簡潔、清爽、完整靜寂的性格。最能使環境色彩取得整體協調和完美統一,常用于莊重而高雅的空間,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態雜亂、陳設繁雜的空間得以整頓。

3.2對比色相的組合:對比是兩種以上不同個性的色彩的對抗程度,形成強烈、鮮明、活躍的環境性格,是一種富有表現力和運用感充滿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間環境里要特別注意色塊的“面積效應”,慎用大面積的對比色塊和同等面積的色塊對比,以造成色感紊亂。

3.3有彩色系和無彩色系的組合:有彩色系的各種色調與無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諧的視覺效果,無彩色系顯得平靜、素雅。有彩色系與無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無彩的過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過分喧鬧,在環境藝術中不論是空間環境或建筑設計中,都運用的非常廣泛

環境藝術中植物的不同綠色度可形成同類色的配合;植物的色彩與非生物的山石、水體等的色彩也可形成同類色的組合。同時,植物本身葉色變化、花與葉的色彩又可形成對比色的組合。這些同類色與對比色都是自然物本身所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色彩的運用,因此使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操縱它們,只能有目的加以利用。建筑、小品、鋪裝、人工照明等這些人為物的色彩我們可以直觀地進行設色,使它們的色彩與其它要素的色彩形成對比色的組合或同類色的組合。因此,在色彩組合時,我們常可利用人工物的色彩在景觀中形成畫龍點睛之筆,如法國拉·維萊特公園中的“folly”(紅色建筑)就是一例,耀眼的紅色與周圍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視覺刺激。總之,色彩組合協調是我們的目標,無論采用色彩對比還是色彩和諧,一般而言,設計時兩者都應考慮到,做到“大調和、小對比”。公務員之家

此外,在環境景觀色彩組合時,還應考慮到:設計景觀色彩組合時,應注意色彩數量以少為好,并應有主調、配調之分。引用畫論也許更能說明這個問題:“五彩彰陳,舉一色為主,而它色附之。”說明色彩組合不能群龍無首,不能平均分配力量,應有主次之分,以免過分刺激或雜亂無章。

結束語

環境藝術的色彩設計與表現是一個綜合性課題,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體上入手,把握好色彩的特性,正確處理好色彩的組合表現關系,積極認知、實踐、開拓、利用時代的固有色,把人們生存空間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觀,給我們帶來的或親切或溫馨或有趣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張敏.論廣告設計中的色彩應用與藝術傳達[J]藝術教育2006,11.

[2]牟琪.論色彩在居室設計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2006,5.

[3]姚曉東編著色彩傳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4]馬一平.色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李嘉樂、張文德等編,《景觀環境無俗情——中國首屆風景景觀環境美學研討會論文集》[M],南京出版杜.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