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文化影響下服裝設計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30 09:29:06
導語:東盟文化影響下服裝設計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國際化無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高等服裝設計教育也將隨著這種趨勢而國際化。隨著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相關協議的簽訂,廣西與東盟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而文化領域也是中國與東盟的重點合作領域之一。在東盟文化的影響下,廣西高等教育迎來了難得的國際化發展機遇。文章基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對廣西與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交流現狀進行分析,并對東盟文化影響下的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未來的發展之路進行探索。
關鍵詞:東盟文化;服裝設計教育;探索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貿易、文化教育事業的建設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廣西各大高校也借助與東盟各國文化相近、地緣相鄰的優勢,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的教育合作,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也應積極研究東盟文化的影響,并探索適應時代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對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的長遠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東盟文化
目前,學術界對于“東盟文化”一詞還沒有確切的定義。文章試圖從東盟各國的文化特點出發概括東盟文化的內容,同時,集中對東盟文化大環境中形成的教育文化交流進行分析。
1.東盟文化特點分析
整體而言,東盟文化是多元性的,是中國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盟各國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形成了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共同體。東盟文化以關注人的發展與安全、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性以及在保護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地區認同為特征。東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合作機制,而且還是一個社會、文化合作機制。
2.東盟文化對廣西高等教育的推動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推進,廣西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交通、信息等硬件建設已初具規模。隨著中國和東盟經貿、文化交流逐漸增多,雙方都急需熟識雙方文化背景的專門人才,這給雙方的教育事業提供了寬廣的合作空間。其中的利好信息是顯著的,世界其他區域間經濟合作組織的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互動成果證實了這一點。如,歐盟的博洛尼亞進程是一項歐洲多國參與啟動的高等教育區域合作計劃,即在歐洲各國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制度自主、學術自由、機會均等的原則基礎上,為促進流動、增加就業機會和增強歐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與競爭力,建立一個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的歐洲高等教育區。近年來,中國與東盟高等教育合作得到了較快發展。在推動中國—東盟合作的中長期措施中,明確制定了一些推動文化、教育機構發展的共同促進項目,給廣西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現行的優秀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
二、廣西高校服裝設計教育對東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廣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與東盟國家有地緣近、人緣親、文緣深的優勢。廣西要成為中國與東盟文化的交流樞紐、中國文化走向東盟的主力省區。因此,東盟文化影響下的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探索與研究是一項兼具天時、地利、人和的項目。
1.文化與區位產生優勢資源
廣西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在服飾方面,廣西與東盟同屬多民族地區。人類學和民俗學研究成果表明,廣西地區的壯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越南的越族、熱依族、泰族等民族,有著共同的民族歷史淵源。其民族服飾絢麗多姿,有著很多相同點,地域特色也非常突出,同屬于東方服飾文化,為廣西高校服裝設計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服飾素材。
2.廣西高等教育國際化思考
由于歷史、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等原因,廣西高等教育的發展較為緩慢,區內各高校與國際合作交流不多,使得高等教育難以有效地利用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技術提高自身的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必然的,2009年以來,中國與和東盟各國多次針對教育進行互訪,雙方加強了教育領域合作,建立了留學生交流機制,在學歷互認等問題上達成共識,共同培養國際型人才。廣西高等教育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如何合理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是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東盟文化影響下的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分析
1.民族與歷史文化傳統優勢
中國文化與東盟文化同屬東方文化體系,雙方都重視自身豐富的民族文化。在服飾方面,廣西與東盟各國擁有多民族的共源性,同屬于東方服飾形態。因此,廣西高等院校服裝設計專業辦學應該轉變以往的效仿觀念,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優勢,探索適合自己的辦學思路。同時,要以東盟國家文化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創意為動力,充分挖掘廣西文化的獨特元素,結合東盟文化元素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在東盟文化的影響之下,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應該探索一條更適合國際環境且具有自身鮮明地域特色的辦學之路。
2.東盟文化影響下的廣西高校服裝設計課程設置
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的發展時間較短,一直借鑒發達地區的服裝教育模式,并未形成顯著的地域特色和優勢。目前,在辦學特色方面,國內有幾所服裝藝術設計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科建設水平比較高,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都較早引入國外先進的設計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建立起具有各自特色的設計教育體系。中國美術學院憑借杭州的文化底蘊和地理優勢以及本土女裝產業發達的優勢,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推進杭州服裝行業發展。從大量的教學成果來看,他們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形勢下,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唯有融入東盟文化的課程改革,充分突出自身的地域優勢,才能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型人才。
四、依托東盟經濟合作區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資源,以課堂傳授知識、培養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力求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1.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的重要性
首先,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可使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工作流程,為就業打好基礎。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在校期間能切身感受工作崗位、獲取工作經驗,具備用人單位所要求的工作素養。其次,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能讓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實現學生向工作者身份的轉變。再次,產、學、研合作模式能讓在校學生及時了解就業信息,以便實現畢業生就業與企業對接,使其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2.廣西高校依托東盟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隨著中國—東盟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廣西各高校應抓住時機,積極將對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的企業實際項目引入課堂教學。結語以東盟為依托,充分結合并發揮本土文化的教學思想,是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的長遠發展之路。當今世界的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特色辦學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戰略,在人才培養的競爭中越來越顯得重要。廣西高等服裝設計教育也應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和學校自身的優勢,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鐘靜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參考文獻:
[1]范偉,唐擁軍.廣西—東盟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思路.東南亞縱橫,2003(11).
[2]何紹紅,馬瑞,賴燕.東盟文化與廣西北部灣文化的互動發展研究——基于企業文化的視角.傳承,2011(29).
[3]魯學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下的我國高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機制探索.東南亞縱橫,2008(9).
[4]楊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鉆石十年”的構建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4(5).
- 上一篇:地稅局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計劃
- 下一篇:網絡有線分公司一季度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