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局限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5 09:09:00

導語:城市設計局限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設計局限性管理論文

城市設計只有通過從編制到實施的連續動態過程,才能達到控制城市形態的目的;從成果編制和有效控制兩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我國城市設計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思路和可行性設想。

關鍵字:城市設計;城市形態;動態過程;控制機制;局限性

城市設計作為一種跨學科的城市形態研究方法,目前已成為國內許多大城市控制、引導城市空間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特別是針對城市核心區、城市新的發展中心區域、城市重要景觀地帶的城市設計工作,既有城市發展戰略層面上的概念性設計,也有針對某一街區或節點的局部景觀設計,不僅類型繁多,而且各種設計成果在研究內容和深度上都有長足進步。然而,在當前城市設計普及的熱潮下,隨著研究實踐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復雜化,以前許多被忽略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成為制約我國城市設計研究進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設計實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設計成果缺乏深入的調研基礎和客觀目標

城市設計成果雖然最終涉及城市建筑形態和公共空間環境的控制,但卻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經濟轉型、土地開發等城市社會要素的綜合反映,并與城市的長遠發展目標密切相關,其核心是保持和創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當前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城市建設與更新過程中,急功近利的開發行為已造成了許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喪失,反映到城市設計領域,就是在重視城市建筑形體、景觀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時,忽略了對城市內在經濟、人文因素的深層次研究;有的城市設計方案過于強調建筑造型對城市景觀和空間的表現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間塑造上追求不切實際的所謂“宏大”效果,缺乏對方案長期實施的構想和方法,其設計內容已明顯偏離了城市設計自身的特點和目標,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1城市基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廣度城市設計作為一門隨現代城市發展而產生的新興學科,涉及城市規劃、建筑學、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城市經濟、政策管理等多個領域,具有明顯的以實證研究為核心的學科特點,與我國長期沿用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方式與研究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尤其在基礎資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運用上,需要大量現場性的調研工作。目前國內許多城市設計缺乏深入細致的現場調研和資料收集,是導致許多城市設計成果徒有“量”卻缺乏“質”的內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許多城市設計不得不偏重于形體設計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針對城市舊城更新的城市設計,除了從城市各相關職能部門收集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料和宏觀的經濟信息外,通過對場地的實地踏勘和長期跟蹤觀察來收集相關數據尤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觀、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間使用狀況、舊建筑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內容,不實地就近觀察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然而,目前許多城市設計任務要求時間短,工作量大,為了保證設計進度而忽略或減少前期準備工作內容就成了一個不得已的選擇。特別是在設計所在地沒有常駐機構的外來設計單位,一般都缺乏對設計對象城市長期的資料積累和直觀感受,在設計前期階段有限的現場踏堪時間里,外來設計單位很難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去進行基礎性的調查,從而導致其對設計地域的社會、人文地理、城市經濟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設計時間較短的壓力下,為了贏得投標,照搬國內外的現成模式再冠以一個動聽的口號,成為一些設計單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沒有充分了解設計對象城市的具體情況,缺乏足夠的設計依據,設計方案往往比較生硬,與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態和文化背景產生較大偏差,由此造成許多城市設計成果徒有美好的設想,卻缺乏實施的堅實基礎。這種不求實效、一味追求奇特視覺效果的設計方法,將使城市設計逐步失去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須對此保持警惕。同時,城市設計成果是一個動態的修正過程而非終極的形象界定,帶有很強的研究性質,許多具體的設計成果在經歷時間的檢驗后將會不斷得到修正和補充,這就需要參與城市設計的各相關單位隨時了解城市發展的最新動態,及時提出針對性的修改意見;因此,建立一個長效、準確的現場信息收集與反饋體系,既是城市設計研究工作的基礎,也是保證城市設計成果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

1.2城市設計成果編制缺乏嚴密論證的現實目標目前國內大部分城市設計的研究方法、設計原則乃至實施細則都借鑒于西方的城市建設實踐,西方的城市設計成果無論從理論層面上還是在實踐經驗上都遠比國內的相關研究豐富;但由于國情的不同以及國內不同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的巨大差異,許多西方的先進理論乃至成功經驗是否真正適用于國內城市發展的具體情況,仍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驗證、不斷總結和謹慎借鑒的問題,若盲目照搬,并不能有效發揮城市設計的引導性作用。

當前,在國內城市設計領域存在一種追求所謂“國際影響”和“先進設計思路”的風氣,許多城市在對城市重要地段進行城市設計競賽招標時,傾向于邀請知名的境外設計機構;但許多境外設計機構在對當地城市原有的肌理、文脈和地域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往往將中國城市作為其新的設計理念的試驗場,城市設計方案較少考慮實施的可行性,在方案中標后,既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跟蹤城市設計實施的全過程,也很難了解到自身方案存在的不足而進行針對性的修改,等到后續的國內設計單位接手具體的工作時,許多問題才逐漸暴露出來,其最終結果要么是對原有設計作重大調整,要么根據實際情況重頭再來,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時間浪費。

與此同時,在一些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城市設計已淪為地方行政部門爭奪城市資源、表現政績的一種新手段,因此常出現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設計基本原則的現象,從而造成城市設計成果缺乏從整個城市未來發展角度出發的前瞻性,缺乏對城市存在問題和所面臨挑戰的清醒認識,也缺乏長期實施設計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長效反饋機制。一些所謂城市標志性中心的設計,實際上是地方行政與管理部門求大、求新、求轟動效應的心態在設計中的反應,并未仔細考慮未來實施的可行性及現實意義,同時缺乏必要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操作性,相當程度上脫離了當地城市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和需求。當城市形態的意義在行政意志和商業消費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淪落為一種視覺化的廣告符號時,它必然會脫離和違反城市本身所特有的發展模式和形態生成機制,成為一種完全主觀判斷下的形式化游戲,這就助長了純粹追求視覺效果的城市設計方法及其包裝手段的盛行。例如,當前許多城市中心區的城市設計特別喜歡強調CBD的概念。但實際上CBD并不是一個可以預設的目標,而是城市經濟和市場發展一個自然的選擇和形成過程;以CBD為目標的城市設計不僅容易脫離實際,而且很可能為城市今后的發展帶來盲目性和巨大的開發浪費,在當前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城市建設背景下,片面強調超高層建筑在城市整體形態中的標志性作用,往往缺乏市場需求的可靠依據,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極易動搖城市設計成果的核心目標。

有鑒于此,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與遠期、整體與局部的發展關系,應參照我國城市規劃的編制程序,將城市設計流程明確區分為概念性的總體城市設計和實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設計兩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的設計單位邀集范圍、成果深度作出明確規定;概念性城市設計以整體性的城市形態建構為目標,可通過廣泛的國內外方案征集獲取更多有參考價值的設計理念,對參與的設計機構可不作限制;概念性城市設計成果在經過充分論證和綜合各方面意見之后,可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導引性附件,用以指導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工作;實施性的城市設計以具體地域的城市形態控制為目標,應以熟悉當地情況的設計單位為主導,并設置長期性的常駐機構和建立與城市設計成果實施配套的研究、反饋機制,以保證對應城市規劃的修編周期和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城市設計成果作周期性的調整。

2缺乏對長期有效的城市設計控制手段的研究與實踐

城市設計這一新的城市形態控制手段的出現,不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轉變觀念,而且需要在管理策略、機構設置、監督體制、人才培養等方面突破現有的城市規劃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真正將城市設計成果納入到整個城市管理控制體系中并發揮作用的實例還不多,因此,針對城市設計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實踐仍處于一個探索的過程中。

2.1建構新的協調機制和管理模式

城市是各種利益的集合體,城市的發展必須要照顧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門、開發企業都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受益。如果城市設計的決策與實施過程是非透明的,沒有各方利益代表的共同參與,必然帶來很大的矛盾沖突。因此,建構一個公正的、具有普遍適應性、得到絕大部分利益群體支持的城市形態控制規則是城市設計的核心,這也是城市設計的目標和控制過程得以延續下去的社會基礎;為此,必須建立一個吸收、綜合各利益方意見的溝通渠道和對城市設計實施過程進行長期跟蹤的控制機制。然而,我國原有的城市管理體制和方法存在明顯的條塊分割現象,已不能適應城市設計所要求的靈活性和整合性,政出多門、各行政部門之間缺乏相互協調是實施城市設計成果難度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主城區和IH城區,相關行政部門的利益互相交織,制約了城市設計的實施和深化。

當前許多城市設計成果往往直接轉化為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控制城市空間形態的依據,然而城市設計作為一種長期行為,帶有明顯的研究性質,既需要不斷根據新情況而調整、更新局部設計,也需要為不同城市開發主體和開發區段的建設行為提供指導性意見,同時還要協調不同城市管理機構的執法與監督工作;而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對城市建設的控制,更多的體現在縣體的城市功能劃分及土地開發強度指標上,缺乏依據變化的城市發展情況不斷研究分析的機能;因此,在城市設計的實施過程中,有必要建構一個包含各行業人才、以建筑與城市規劃專業為核心、超脫于各個利益團體之上的協調機構,統一對不同地段、不同開發目標的建設項目進行長期、有效的跟蹤與反饋,以整合消解各種矛盾,保證城市設計成果實施的有效性和延續性。

在現行的城市管理體制下,從權力制衡的角度出發,可嘗試設置受城市行政管理部門委托、具有長期監督功能和一定裁定權限的城市景觀控制體系,包括由各利益方代表組成的城市設計指導委員會,作為專業控制體系的城市總景觀師、總建筑師制度,以及作為市民參與途徑的公眾聽證制度和設計方案定期公示制度。城市設計指導委員會是針對某一城市設計區域而設立的長期性的技術指導機構,由于城市設計跨越建筑和城市規劃的學科領域,同時涉及經濟、人文、政策法規等多個方面,因此,對城市設計成果進行審核及管理的機構也應具備相關的專業人才和利益代表,而不僅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或由專業人員構成的專家委員會,一般應包括來自社區基層的居民代表和居委會成員、涉及城市開發的商貿金融及房地產開發企業的代表、涉及城市市容、文化以及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礎設施的相關部門;在城市設計所覆蓋的區域內,各個地塊的開發活動不僅要滿足規劃管理所要求的容量、紅線后退等硬性規定,還應通過這一區域的城市設計指導委員會的評審,并將評審意見作為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執法依據之一。

當前國內許多涉及城市公眾利益的法規制定都在嘗試實行公眾聽證制度,以保證法規的公正和透明性;城市設計成果的相關控制原則和措施具有強制實施的作用,已經具備了法規的約束特征,其制定過程也應采用公眾聽證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公正和透明性。公眾通過參與過程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城市的了解,從而產生更強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2.2完善實施標準,提升城市設計在城市控制體系中的地位

城市設計在整個城市發展控制體系中尚缺乏一個明確的法規地位,設計成果缺乏規范標準,也是造成其實施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長期以來施行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層次控制體系,重點考慮的是城市的物質構成及功能的合理性,很少涉及人與城市空間環境相互影響的問題,城市設計這一層面研究工作的出現,對原有的規劃控制體系具有明顯的輔助促進作用。然而,當前我國城市設計的涉及面較廣,既有舊城區的更新改造,又有新城區的整體形象塑造,既有幾個平方公里的大尺度設計,也有諸如城市廣場、城市街道整治等局部性的設計;由于當前城市設計的內容、范圍、目標和手段存在較大差異,很難以一個固定的或量化的標準來統一衡量設計成果的優劣,(實際上許多城市設計成果要經歷若干年的實施運行后才能顯現出其不足的地方),同時,城市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適應城市變化的動態過程,如何界定每一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內容和深度,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以上這些難點,就成了將城市設計成果轉化為城市形態控制法規依據的“瓶頸”,而城市設計成果如果不能上升到法規的層面,就很難確定控制的手段和程序,并直接影響到城市設計成果長期的實施效果。近幾年來,國內有關城市設計的研究和實踐,普遍主張加強城市設計工作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法律地位,從技術和城市管理兩個方面提出城市形態控制的強制性指標和引導性圖則。這種將城市設計成果作為非法律性控制依據的設想,既保持了我國現有城市規劃管理體制的核心作用,又體現出充分的靈活性和彈性運作空間,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扈萬泰.城市設計運行機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oo2.

[2]李和平。李浩.城市規劃社會調查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左輔強,馬武定.國內城市規劃設計國際競賽的困境[J].城市規劃匯刊,2004,(6):67—69.

[4]城市規劃匯刊社編輯部.花高價,買想法?——對境外單位參與國內規劃設計和國際招標熱的評析[J].城市規劃匯刊,2004,(3):1—2.

[5]王世福.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6]仇保興.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規劃變革[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7]金廣君,林姚宇.論我國城市設計學科的獨立化傾向[J].城市規劃,2004,(12):75—80.

[8]余柏椿.城市設計目標論[J].城市規劃,2004,(12):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