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筑改造的室內設計手法論文

時間:2022-10-11 11:42:00

導語:舊建筑改造的室內設計手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舊建筑改造的室內設計手法論文

論文關鍵詞:改造利用舊建筑室內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將針對目前政府大力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探討關于功能空間的重新塑造問題。結合環藝專業特色,文章認為應注重低成本、低能耗以及資源的再利用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第一章舊建筑改造利用的現狀簡介

二十余年的經濟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我們面對著高大的混凝土森林和高架橋,發現許多曾經的記憶永遠消失了:首都的四合院成片的被拆掉,只有故宮博物院守著那條古老的中軸線;更多的城市在經濟大潮中“舊貌換新顏”,千城一面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城市沉淀的歷史魅力一天天喪失,在各種利益的驅動下,甚至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的,不到正常使用年限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工業建筑也被大量拆毀,導致了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巨大損失。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舊工業建筑改造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熱潮:當時改造的對象多為工業革命時代大量興建的輕工業建筑及少量重工業廠房,例如將瑞士蘇黎世面粉廠、德國魯爾工業區煤氣罐改造為文化藝術中心等案例。當時西方的一些城市職能開始發生變化,金融、貿易、科技、信息、交通運輸與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趨成為大城市的主要職能,過去在制造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其遺留下的工業建筑的功能、結構、形態需要得到更新以適應城市新職能新工作、生活方式的需求。

當然,我國與西方國家由于國情的不同,在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動力機制、技術手段、觀念及政策等具體實施運作方法方面都有區別,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國外先進的方法與經驗,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第二章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典型方法和設計手段

往往建筑本身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改造的方法。我們按照工業建筑原有的外部特征以及建筑原有形象的美學、文化價值,把工業革命至今所出現的工業建筑分為以下三類:

1、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舊工業建筑

這類舊工業建筑歷史相對較遠,建于20世紀初或者更早,對于這類舊建筑,其外部形象的處理采用比較謹慎的態度,保留大部分原有建筑的外部特征,并對其進行必要的維護整修或更換局部構件。

2、有城市地標特征的舊工業建筑

許多工業構筑物如水塔、煙囪,由于其外觀特征成為當地的地標建筑,對這類舊建筑的更新,如果通過保留、美化原為人們所熟悉的建筑特征,進行符合邏輯的更新,可以很大程度地在保留城市記憶的基礎上,給人們帶來新的建筑體驗。

3、普通工業建筑

對于大多數現存的舊工業建筑來說,并沒有上述那么多的文化價值,也不具有特別明顯的歷史、美學價值和特征,一般說來,這類舊建筑歷史價值相對不高,但大都結構堅固,內部空間寬闊,使用性較為靈活,而且數量肯定是最多的。我們的改建方式也可以更加自由,多樣化。

接下來讓我們分析一下在改造過程中常見的幾種方法:

1、保護(Preservation)

如果舊建筑的結構沒有大的損壞,現狀與原貌的差別只是因為時間所留下的痕跡:如建筑的表皮材質因為風化、降水等原因變舊,色調發生改變;室內構件如金屬制扶手等器具因為長期磨損出現光滑的現象等,應采取保護的措施,盡量不做大的改動。這些不妨礙建筑功能的局部變舊——建筑會因為這種“舊”顯示出一種滄桑感,保護的方式應選擇保持現狀;當然,為避免可能出現的進一步毀壞,應加大保護和維修的費用。

2、修復(Restoration)

即通常所說的“修舊如舊”,指的是在原物部分殘損的情況下,按照原來的結構用材等特點進行修復,使其能夠最大程度地和原來的風貌相同。使用當時所使用的材料和技術,盡量使舊建筑恢復到原有的狀態。損壞嚴重,材料、結構使用壽命已到,可按保護內容部分或全部復建,須遵循“原真性”原則,確保地址、尺度、式樣、材料、工藝等的一致,盡可能利用原構件、裝飾。

3、更新與重塑(Remodeling)

更新建筑,使之更好的適應現代生活,可以增加適應目前生活狀態的室內系統,甚至對原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會有一定變化;關于“重塑”,有人稱之為“適應性再利用”,即賦予現有建筑全新的功能,或者運用文化和材料的內在價值加諸于舊的建筑外殼上,使得“新”與“舊”產生聯系。許多成功的經典案例都是在更新和重塑方面展開實踐,但這兩種分類不是互相排斥,有可能在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完全拋開舊建筑的原始特征,采用現代的技術、材料和裝飾風格對建筑外形重新設計,也可以保留局部的舊建筑原貌,或者是某些能體現原始狀態的細部,改造部分則采取完全現代的手法,使新舊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達到對原有風貌的重塑。公務員之家

以上的三種改造方法,不是生搬硬套的標尺,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對待,舊工業建筑的改造設計不是片面的廢舊立新,也不一定絕對的修舊如舊,而是結合具體項目的屬性在新舊之間作出一種平衡、一種選擇。尊重歷史、繼承精華,從深層的角度來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在我們面對一棟舊建筑時需要去了解它的背景、歷史、環境、特點、乃至它的文脈,以及“新主人”是否需要賦予它新的靈魂與使命。簡而言之,就需要做到“對癥下藥”,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深圳新世紀出版社1995.

[2]《空間的形式實驗》沈慷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3]《論礦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優勢轉換戰略》沈鐳中國礦業出版社1998.

[4]《色彩與室內設計的關系》羅曉容2007.

[5]《中國環境藝術設計》鮑詩度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舊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種再生的設計開發模式》張艷鋒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7]《舊建筑再利用設計中文化因素的探討》于立波,周立軍低溫建筑技術2007.

[8]《建筑再循環理念及其中西差異之比較》倪文巖建筑學報2003.

[9]《功能與價值的重鑄》——舊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盧菁四川建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