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生態學下的室內設計研究

時間:2022-04-08 10:49:36

導語:感覺生態學下的室內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感覺生態學下的室內設計研究

現代建筑材料以鋼筋與混凝土材料為主,且城市綠化存在著空間分布不均的特點,所以人們在室內布置植物成為了都市生活的一種選擇。植物是自然美的典范,具有和諧、對稱、色彩的審美的品質。而安置在室內的植物不僅可以清新空氣、調節溫濕度,其本身的造型與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人們的生活壓力。但是,人們往往習慣于在空間整體布局完畢之后,再購買一定數量的植物作為裝飾,沒有過多地考慮植物的生長、造型、組合與空間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會造成植物的無序生長或是枯萎衰敗,會給生活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現代室內設計主要關注人在建筑室內空間的行為活動,以此為基礎進行空間布局與環境設計,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室內設計中植物的運用,目的是增加室內環境的舒適度,注重其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體驗與心靈慰藉。而隨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境保護主義的力量增長,加上人類學“他者”“整體”“文化互為主體”等概念的影響,將植物視為室內設計中需要關照的一個重要的生命體,成為歐美室內設計今年以來發展中的一個潮流。位于意大利科莫湖的這幢別墅如圖1所示,無論是室內外翻新裝修,還是室內設計,都要求設計師不僅有很好的空間規劃能力,同時也要對于植物本身有著深入的理解,才能將植物很好地融入到環境空間中。這一室內設計潮流又被歸為“感覺生態學”(SensoryEcology),植物藝術研究者約翰•查爾斯•瑞恩(JohnCharlesRyan)在2015年闡釋了這一理念。他認為人作為一種視覺生物,很難在環境中通過非視覺的手段理解其他生物;在室內環境中人與植物很容易發生觸摸等親密行為,因此如何通過室內設計處理人在特定空間中與植物的非視覺關系就成為一種新的課題。感覺生態學是一門研究生物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的學科,研究如何讓植物觸發人感官的發生,包括嗅覺、味覺、聽覺、視覺、觸覺以及電感知和磁感知,以及疼痛感知和身體感知,這些都有助于增強人們對環境中的有機體的認識和敏感性。

對于原始狀態下植物本身的欣賞不需要人為介入,這往往被歸為景觀設計的范疇;但是當植物置于室內環境,特別是公共建筑中的室內環境時,就需要基于人類行為與植物感覺的語境中進行設計。而在居室空間的設計中,需要結合人的情感交流與日常生活進行設計?;诟杏X生態學的室內設計除了需要關注植物的形態表現與美學效果之外,還需要關注其生存價值與象征意義,主要從以下4個維度展開。

(1)需要考慮植物種類與形態。設計師需要根據不同地方的氣候與地理,了解在具體的設計中哪些植物是不適合當地環境的,盡量考慮在設計中使用便于室內養護的植物。室內的植物一般需要具有較好的耐寒、耐熱性,低致敏性與一定的自我修復和耐生長性,所選取的植物需要考慮互動的地點。臥室空間主要是滿足人的睡眠功能,所以在這里需要考慮一些安神、助眠的植物,例如松柏類植物。松柏類植物葉片呈針狀或鱗片狀,在同人的互動中不易損壞,枯葉掉落現象發生概率小。疫情發生后,在公共空間的室內設計需要考慮加入可以吸附室內空氣顆粒物與微生物的植物,這一類植物需要避免與人發生接觸,但是同時需要保持一定的觀賞性,因此可以選擇常春藤與黃金葛。位于東莞的鮮活林咖啡餐廳室內設計就是一個藤本植物布置的優秀案例,用合理的距離安排保持了人們的觸摸欲望,營造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植物設計則根據不同植物的組合與共生特點,以點狀和島狀的形式布置在室內空間中,可以讓人們在與植物的接觸中了解到植物間不同的生長需求。

(2)需要考慮植物的小環境設計。我國古代室內設計中的植物布置常常會為植物構建一個小的生態環境,例如使用水體、山石來營造一個微縮的自然景觀。但是現在的室內設計中幾乎都在考慮整個空間的采光和朝向,植物的環境已經完全被人的生活環境所吞并。而一些針對室內植物而開發的智能產品,也都是基于人們生活的便利性所開放的,例如自動澆水施肥的花盆,改變了室內種植植物的環境。而基于感覺生態學的室內設計,就是要尊重植物的習性,對其所處的小環境進行改造與設計,例如水仙和吊蘭性喜寒涼,所以要將其置于較好的空氣流通環境中。室內采光對于植物來說也十分重要,在沒有陽光直射的情況下,如何使用人工光源進行光照彌補也需要進行設計。北歐國家對于這些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且通過室內環境中旋轉光源的設計,讓人們參與到為植物補光的互動中。此外,可以散發香氣的植物需要得到室內設計師的特殊處理,需要考慮其置于室內的什么位置可以聚集香氣、又要避免整個空間的擴散與彌漫。因此在散發香氣的植物周圍,需要安裝可以吸附部分香氣的多孔材料,同時在空間的設計上要考慮設置格擋進行分區。

(3)需要考慮觸摸引導設計。如果要讓植物在空間的布局中吸引人們與其發生互動,則需要特殊的設計觀念加以強調。媒體藝術家、設計師組合克麗斯塔•佐梅雷爾(ChristaSommerer)與勞倫•米尼奧諾(LaurentMignonneau)在東京資生堂大樓的一層空間中,設置了一個以交互為主題的空間。設計師將10個透明的玻璃罐懸掛在天花板上,里面放置了百合、蓮花、柏樹和竹子。設計師通過計算機處理人們身體和植物之間的電壓差,而電壓差取決于參與者身體與植物之間的距離;當參觀者在畫廊中與真實的植物互動時,屏幕上充滿了越來越多的植物可視化畫面。這個案例展示了人類與植物在視覺與觸覺上互動的可能性。投影屏幕上植物生長的可視化,通過室內空間中人與植物的接觸實時調節,開啟了人類與植物的“對話”。而相比植物的葉片與花朵來說,植物的果實也很容易調動人的觸覺與嗅覺,嶺南地區就普遍將具有吉祥寓意的金桔作為室內裝飾的植物。室內設計師在順德歐莎展示館大廳的設計中,就將兩側的墻壁上均勻劃分大大小小的孔洞,并將金桔樹依次布置在其中,觀眾在觸摸金桔時,會觸發電子裝置產生一種交響樂般的聲音回路,隨著游客與植物互動的增強而逐漸增加。雖然這2個案例更像是將一個當代藝術裝置置于室內環境當中,但是隨著公共空間不斷強調室內設計的互動性、科技性、藝術性,這樣的設計將會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個潮流。

(4)需要考慮功能分區因素。在室內設計中,如圖2所示將植物作為一種空間區隔的景觀十分常見,具有良好的流動性與通透性。這種處理方式是將植物作為一種靜態的景觀,主要用于處理2個可以相互鏈接的空間。而日本室內設計師則對2個不連接的空間進行了處理,以“植物+電子提醒裝置”的形式替代了“禁止入內”字樣與隔離帶,這樣就增強了室內空間的流動性,也增加了人們與植物的互動。而在新加坡邱德拔醫院的室內設計案例中(如圖2),還可以看到設計師使用不同的藥用植物來分散住院病人與就診病人的分布,充分將植物特性與室內空間流線設計結合在一起。而除了活態植物之外,非活態植物也會對人類的感官產生影響,例如枯竹、枯荷同樣構成一種生態,將其觸感運用在室內的空間設計中,也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體驗?;诟杏X生態學視角下的室內設計,還會考慮到使用從植物根部提取的天然染料制作母嬰室環境,使用樹脂制成的粘合劑來進行材料的粘結、用細木頭雕刻的雕像與葉脈紋理的材料都會促進人們對于植物的反思。室內設計發展到今天,世界上不同文化與不同的思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傳統室內設計將植物視為一種被動的審美對象,而基于感覺生態學視角下的室內設計則強調對于這一有機體的重新審視與觀察。

隨著室內設計逐步走向智能化、科技化,另一種以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室內設計潮流會更加受到關注。但是,室內設計師也要避免植物成為室內空間的主體,被保護主義環境思潮所綁架。室內設計師將自然和室內空間進行一體化考慮,運用一種開放的、藝術化的設計語言,使之成為一個動態的、豐富的、多物種融合的生態空間。這樣,植物、人類和技術之間持續不斷的循環,將會以一種更加積極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

作者:孫媛媛 單位:周口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