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提醒藥盒無意識設計理念研究
時間:2022-06-23 11:23:54
導語:老年人提醒藥盒無意識設計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對無意識設計理念的研究與分析,實現老年人提醒藥盒設計的應用價值,拓展老年人產品的消費需求和市場機會。方法以無意識設計理念理解為基礎,從產品與用戶行為的協調性、產品與環境的協調性兩個方面出發,比較無意識設計理念與老子“無為而治”哲學思想之間的關聯性。通過對深澤直人無意識設計案例研究與歸納,從生理、心理和精神三個方面進行老年人用戶分析,解決老年人提醒藥盒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結論基于無意識設計理念的老年人提醒藥盒設計實踐與研究,可以為未來老年人消費產品發展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和設計方法,同時喚起社會對于老年人消費市場的關注和重視,提高老年人消費市場的設計水平,對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無意識設計;老年人;行為;提醒藥盒
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表明我國擁有一個極其龐大的老年人消費市場,但是老年人消費市場占有率卻很低。究其原因,老年人是社會的邊緣人,其消費能力有限,導致目前老年人產品設計市場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以老年人藥盒為例,市場上現有的藥盒基本上是一種儲存容器,沒有考慮到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行為特征和情感需求,可見這一巨大市場空間亟待設計師去開展研究與設計實踐。
1無意識設計緣起
“無意識設計”(WithoutThought),是由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提出的一種設計理念,“將無意識行動轉化為可見之物”的“直覺設計”[1],強調在無意識行為之下,有意識地找出符合人內心的本質需求,并應用于設計之中。無意識行為是指沒有經過客觀分析、判斷而實施的一種本能行為,它普遍存于人們的生活中。比如聽到背后突如其來的響聲,會無意識地轉身并后退,這是一種源于天生本能的下意識行為;又如緊張的時候會扭動雙手或者啃咬指甲,這類行為是人的生理、心理對于外界刺激的先天反應[2]。雖然這些本能通常被忽略或遺忘,但正是這種本能才反映出人最真實的內心活動,才是人最本質的需求。深澤直人在2009中國服裝論壇上的演講——設計的必然性中談到,當人自然發生動作的時候,人與使用的東西之間會產生一種調和的狀態,這種對于日常的感知和選擇,是人對于產品使用過程中的本能反應,更多依賴于人的無意識行為。這種狀態并不意味著“無意識”、“不思考”,反而更應該對這些主觀、非理性的無意識行為,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推理,探索人本質的需求,以及產品與人、環境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出更加合理的改變和應用,讓設計促使生活更加簡單、便利和美好。
2無意識設計與老子哲學思想
當深澤直人提出無意識設計理念之后,設計并推廣出一系列產品,頓時在市場上引起巨大反響,這種設計觀點甚至影響了諸如IDEO、Frog、微軟、蘋果等眾多知名公司的設計風格,在當今設計界具有非凡的影響力。無意識設計理念的提出,與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老子崇尚“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第三章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其哲學思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發展規律,“法”是“效法”、“遵循”,即人必須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注重事物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3];二是“無為”,這里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即在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基礎上,不違背人的使用行為和生活習慣,提出一種更為合理的解決方法,這才是“無為而治”思想根髓。無意識設計強調人的無意識行為,關注這種無意識行為潛在的本能,挖掘人內心最本質的需求,以達到有意識設計的目的,正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深刻寫照。以下將從兩個方面分析無意識設計與老子哲學思想的關聯。2.1產品與用戶行為的協調性。深澤直人認為,人通常會重視早已存在的感覺,不是自身產生,而是從早已擁有的東西中尋找[4]。他強調作為設計者,需要把人們生活中那些隱秘、自發、無法控制的無意識行為發掘出來,客觀分析看似無意識的行為,判斷用戶行為的動機,總結用戶行為的一般規律,從而將無意識行為轉變成有意識的設計,滿足用戶更深層次的需要。這種觀點與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是相統一的。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這里的“常”就是指事物的客觀規律性,人們只能遵循它們,不得違背它們。電飯鍋飯勺的擺放問題讓很多人頭疼,大多電飯鍋蓋頂部是弧形,飯勺很難擺放。深澤直人為無印良品設計的電飯鍋[5],見圖1,將鍋蓋頂部設計成平面,并在上面設置了一個擱置飯勺的支架,解決了人使用完飯勺之后的擺放問題。“不知道放哪里,只好放在鍋蓋上”這種常見而不容易察覺的無意識行為,促使設計出一種“有為”的解決方式。2.2產品與環境的協調性。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些設計精良的產品放置在某一空間中,顯得非常別扭和怪異。不能說這些產品不好,只能說產品與使用環境違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這里指的是應該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設計不要過多的干涉產品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是應該融合環境、適應環境,當產品與環境和諧一體的時候,才是雙方價值存在的體現。深澤直人為日本INAXCorporation設計的壁燈,見圖2,既是瓷磚也是壁燈,產品和環境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既滿足產品的易識別性和視覺性,又滿足產品與環境的整體性。在未來,人們生活中充斥了更多的產品,產品與與環境的協調性,也表現在產品的易辨識性、易操作性等方面。雖然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與無意識設計在針對用戶行為的分析基礎上,探索人本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老子更偏向于一種自然狀態。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更多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的和諧關系,更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循環發展的關系。無意識設計則更偏向一種直覺體驗,這種直覺體驗更強調用戶對于產品固有的認知和經驗,更強調通過用戶感觀和行為,實現人與產品之間的易辨識性和易操作性,以及人與產品、環境的協調性[6]。
3無意識設計實踐:以老年人藥盒設計為例
3.1老年人用戶分析。雖然各種數據顯示老年人消費市場具有極其巨大的空間,但是依然存在認為老年人是邊緣人無需重視;認為老年人失去工作能力,經濟收入減少;認為老年人小氣、舍不得花錢等等原因,使得與其他諸如老年人保健品、服裝市場相比,老年人藥盒開發和設計嚴重落后。目前市場上老年人藥盒設計大多只考慮藥品的儲存性,沒有考慮老年人在服藥過程中對于藥盒的功能需求和行為需求。本文從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與行為等方面進行用戶需求分析,具體如下。3.1.1生理特征分析。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各個機能必然趨于衰退,新陳代謝過程趨于緩慢,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等各方面出現問題,服藥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神經系統的退化,導致老年人健忘等記憶力行為減退,生活中忘記服藥、遺漏服藥等現象屢見不鮮。而市場上現有的藥盒,大多只是一種儲存容器,沒有考慮到此方面的變化因素。如視力系統的退化,導致老年人視力退化,而生活中藥盒的視覺設計不夠明顯,即便藥盒就在眼前,老人依然四處尋找藥盒;又如骨骼、關節和肌肉的退化,導致老年人運動能力下降,對于精細操作能力減弱,而一般藥盒盒蓋設計較小、較窄,擰開不僅需要手指的靈活性還需要手指的力度,這些對于老年人在藥盒使用過程中都帶來極大的不便。3.1.2心理特征分析。老年人不僅在生理上出現機能的退化,在心理上也出現與年輕人諸多不同的特征。服藥不僅僅是一種行為,同時也是一種心理的暗示:病了、老了、無用了……市場上功能單一、缺乏人性化的各類藥盒,使老年人在使用過程中表現出焦慮感、孤獨感、適應能力減弱等生理反應[7]。如市場上一種藥盒設計,見圖3,此設計最初目的是防止兒童誤食藥物,但應用于老年人藥盒設計上并不合適,此種藥盒盒蓋首先需要向下按壓、然后再旋轉擰開。老年人認知度下降,往往對此類藥盒蓋無從下手、束手無策,這給老年人帶來不少挫敗感,極大地傷害了他們的心理自信和存在感。3.1.3情感與行為分析。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求不僅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多是精神需求,即對于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感。老年人退休后,社會角色發生轉變,社交圈逐漸變得狹窄,尤其是身患病痛的老年人,每天離不開服藥這種行為。而與此相關的藥盒設計,形態上大多是桶形、柱狀,色彩通常趨向冷淡的白色、暗沉的棕色,形態與色彩的冷漠感讓老年人在使用過程中得不到快樂,導致很大部分老年人患有負面、消極的情緒,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這些都給老年人晚年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幸。在老年人藥盒設計過程中,應該盡量簡化操作過程,提高人機交互效率,加強易識別、易辨認、易操作等人機交互設計,符合老年人的用戶情感和行為模式[8]。老年人行為模式分析見表1。3.2老年人提醒藥盒設計研究與實踐。目前大多數老年人每天需要在不同時間段服用多種藥品。老年人不僅需要記住每天服用的藥品種類、每種藥品需要服用的計量,還需要記住每次服藥的時間。這些都增加了老年人的記憶難度。為解決老年人一天多次服藥、一次服用多種藥品的問題。本設計主要從產品與用戶行為的協調性原則出發,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3.2.1老年人提醒藥盒的功能需求。通過分析老年人每天服藥的行為,發現老年人每天需要多次服用多種類的藥物,由于老年人記憶系統退化,常常忘記服藥或延誤服藥。根據老年人正常的服藥頻率為2~3次/天的行為出發,首先將藥盒內部結構設計成三格,每格放置每次需要服藥的藥量,滿足一天2~3次的服藥頻率。同時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活動的半透明硅膠蓋,蓋子上設有倒出藥丸的扇形孔,方便倒出每次需要的藥量,又避免在倒出藥丸時其他格里藥丸的漏出。市場上的藥盒盒蓋一般需要擰開才能倒出藥丸,這種行為是一種必須行為和復向行為,藥盒蓋擰開之后必須擰回去才能完成蓋合目的。將藥盒蓋擰開至擰回這一連續行為,設計成定時器的發條裝置,擰回行為即完成設定下一次服藥時間,老年人提醒藥盒內部結構見圖4。到預設時間時,藥盒會發出“叮叮”的提示音,提醒老年人再次服藥。通過這種老年人擰回盒蓋的無意識行為,實現有意識的定時與提醒功能,解決忘記服藥或延誤服藥的問題,解決產品功能與交互過程,強調產品的易用性[9]。3.2.2老年人提醒藥盒的情感需求。人對于產品的固有認知通常來自于外觀形象,主要包括產品的色彩、形態、材料等方面的直觀印象,不同的產品形象會帶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通過觀察人們的行為,挖掘人們意識,進而表現在人與物和諧的關系上,是產品設計的有效途徑[10]。老年人提醒藥盒效果見圖6,首先在藥盒形態設計上,直接采用藥丸的形態,這種生活中熟知的形態易于滿足老年人尋找、辨認藥盒的行為需求。同時也讓老年人一看就知道產品是什么,里面裝有什么內容,達到易識別、易辨認、易操作的認知行為需要。其次從色彩的角度解決老年人對于藥盒的情感抗拒,紅色和紫色是中國傳統最喜歡的色彩,正所謂“中國紅”、“紫氣東來”,在老年人這一類用戶心理來說都有著吉祥的寓意。紅色給人活力、喜慶的心理感受;紫色給人高貴、優雅的心理感受,兩者結合的紫紅色可冷可暖,給老年人溫雅、柔和、甜美的心理感受。本文在藥盒色彩設計上,采用純度偏高、色相偏紅、色調偏暖的紫紅色,減少老年人對服藥的心理抗拒和藥丸的苦澀感,同時醒目的紫紅色也可以方便老人高效而準確地尋找到藥盒。老年人提醒藥盒模型見圖7。
4結語
深澤直人提出的無意識設計理念,在國際設計界影響至深。其設計主張產品與用戶行為、產品與環境之間協調性等設計觀點,與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在分析深澤直人設計作品的基礎上,結合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和情感需求分析,實現老年人藥盒的改良設計,以喚起社會對老年人產品市場設計缺乏的認知,從而促進老年人用品市場的改善,使得真正實現“老有所依”,從而達到不同年齡人的共同需要、協調一致發展,最終實現人、產品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作者:盤湘龍 黃悅欣 單位:1.華南農業大學 2.天津美術學院
- 上一篇:感官設計理念在文創產品的應用
- 下一篇:室內家具綠色設計理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