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鬧春視覺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1 09:13:32

導語:新媒體鬧春視覺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鬧春視覺設計研究

摘要:新媒體語境下,視覺設計展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本篇文章以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史料研究和調研分析,對“鬧春”民俗文化的現狀和內容形式進行分析,在遵循視覺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的方式,對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提出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鬧春”民俗文化;視覺設計

一、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現狀

廣南侗寨距縣城有50公里,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聚居著3500多名侗族人民。當地民眾崇尚傳統文化,能歌善舞,是桂林龍勝縣著名的侗文化之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現今廣南侗寨的文化傳承采用“文化+旅游+研學”的模式,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其文化魅力?!棒[春”是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鎮廣南村舉行民俗文化活動[1]。當地侗族同胞歡聚一堂,開展民俗巡游、鬧春牛、舞草龍草獅、蘆笙踩堂和百家宴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隨著龍勝特色旅游的發展,廣南侗寨的名聲也乘勢而上,“鬧”上國內舞臺。廣南的鬧春文化源于明朝“鬧春?!?,盛于晚清時期,現今是廣南侗寨重要的旅游業。為切實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確保廣大群眾歡度春節,2020年第十四屆“鬧春”文化活動暫停舉辦。疫情來襲,讓原本鮮有人知的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活動的傳播更是雪上加霜。當下對廣南侗族“鬧春”民俗缺少對外宣傳和推廣的渠道、當地居民對新媒體時代傳統民俗發展關注度不夠、推廣和傳播方式滯后、停留在活動照片和視頻記錄的傳統宣傳方式,缺少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無法受到年輕人這類主力消費群體的關注與喜愛。傳統民俗要繼承與發展,新媒體語境為傳統文化的回歸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方式,重塑傳統民俗文化,尋求地域性文化認同,進行因地制宜的差異化傳播渠道以及發展形式成為當下面臨的重要問題,成為新一輪的文化研究方向[2]。

二、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形式視覺設計可行性

通過實地調研廣南侗寨“鬧春”民俗文化的背景、內容形式和構成要素等,探索廣南侗寨“鬧春”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文化內涵。以實地考察的方式,對廣南“鬧春”民俗文化的相關史料的文獻進行梳理,提煉侗族鼓樓建筑、風雨橋、侗族大歌、草龍草獅編織技藝、侗錦織錦技藝等豐富的侗族民俗元素和藝術價值。

(一)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形式

1.鬧春牛該項活動為廣南侗族在“鬧春”時節最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之一。制作春牛取材上使用當地的竹篾制作牛頭,彩布加以裝飾牛尾,鐮刀做牛角,加之當地最有特色的糯禾編制連接牛身,整頭“?!钡男蜗箬蜩蛉缟N璐号n愃拼禾燹r忙時節,每頭“春牛”后面跟隨著手扶犁耙、手執牛鞭的“農人”。其中還包括了巡寨鬧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2.蘆笙踩堂蘆笙踩堂在廣南侗寨的發展,源于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后祈求平安,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方圓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緩緩作舞。男性和女性都有較為明確的分工,隨步走動而叮叮作響,隨著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3.琵琶歌舞琵琶歌舞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表演形式。侗族是一個歌的民族,“飯養身,歌養心”,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是智慧、才華、知識、財富的表現,演奏的形式也包括了團體演奏和個體演奏兩個方面。4.打糍粑打糍粑是廣南侗族的常見娛樂表演形式,幾乎所有的節慶的慶祝形式都會出現。以糯米作為原料,用木錘將蒸熟的糯米趁熱打成泥狀,起槽放到簸箕里或木版上,手上涂抹熟油,將糍粑扯成大小合適的形狀,將其搓圓、壓扁,糍粑便制作而成。打糍粑一方面是文化圖騰理念,同時也是民族團結的象征。5.百家宴百家宴”是侗族一種特殊的飲食習俗,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禮儀,也是侗族熱情好客、團結友愛、和諧大同的文化象征。百家宴的寓意主要為吃百家飯、聯百家心、驅百種邪、成百樣事、享百年壽。6.舞草龍、草獅草龍、草獅是廣南侗族的獨特魅力形式,源于清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草龍草、獅的場面更為熱鬧,舞草龍草獅之時,十多名受過專門訓練的侗族男兒身著黃色套裝、頭戴黃草帽,交擎草龍,流露出人們豐收的喜悅和對于吉祥安康、幸福日子的追求與向往。7.侗族紡紗紡紗表演,廣南村的數十位阿姨共同表演,在展示傳統紡紗技藝的基礎上,加入山歌元素,展現了侗族人民勤勞善良、能歌善舞、熱愛生活的特點。

(二)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 形式視覺設計可行性分析

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形式都是基于場景化展現方式展現到大眾眼前,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數字化視覺展示形式都是展示與被展示的過程,通過視覺設計的相關手段,搭建傳統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與現代人接受方式的橋梁,擴大被展示的受眾群體,有利于廣南侗寨村寨品牌的打造,以及拓寬廣南侗寨經濟來源的維度。利用新媒體數字化視覺設計的優勢,可以將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內容,例如:鬧春牛動態海報,打糍粑互動,公眾號宣傳推廣等等。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其特點就是每一項內容都是分場景、有故事、可視化、多樣化等,和視覺設計的表現途徑互通,傳統民俗+新媒體視覺的表現形式,可以將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打造成“廣南鬧春”區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三、新媒體語境下民俗文化的視覺設計傳播策略

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具有自由性與互動性,新媒體語境為視覺設計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結合實地考察的民俗活動內容,對比網站視頻資料和相關書籍,從文化科普的方向出發,結合侗族人物形象、動態、服飾、活動內容、地域場景和建筑特色等方面進行信息采集和元素提取,通過圖形、色彩進行視覺設計,讓視覺設計更具有互動性和靈動性,使信息傳播方式更加便捷化、移動化、無線化。廣南民俗文化+數字化宣傳在新媒體語境下可以以動態的形式出現,在動靜結合中完成圖形圖像化,運用動圖在視覺和心理上加深人們對傳統民俗的印象。促進民俗活動與新媒體接軌,運用年輕化的視角進行視覺設計,將“鬧春”民俗活動中的內容趣味化,基于表演狀態和敘事性,制作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活動動態海報設計。在新媒體語境下同時也存在著靜態的傳統媒介,運用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共通性,讓二者的設計進一步融合,同時做到動靜結合,營造因地制宜的民俗活動氛圍,以插畫場景再現的視覺設計方式,便于大眾深入了解“鬧春”活動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堅持真實性。在還原民俗活動面貌的同時融合創新,運用時代審美性表現“鬧春”活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夠將視覺設計準確快速地推送至年輕人群,達到高效性地傳播和存取的目的,擴大廣南“鬧春”民俗活動知名度。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是極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將新媒體語境和視覺設計結合,深入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新媒體視覺設計系列產品開發。在宣傳上,結合新媒體視覺展示途徑:動態海報展示、插畫敘事展示、公眾號搭建宣傳等,將廣南侗寨區域民俗文化元素發揮到最大,使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在日益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凸顯區域優勢,增加廣南侗族“鬧春”民俗文化非遺的美譽度、知名度、信賴度和黏合度,通過互聯網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甘曉璟.桂北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再生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2]王廣文,劉洪彩,孫紅梅.地域性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7(06):454.

作者:莫梓虞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