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分層教學法實驗設計論文
時間:2022-11-17 08:29:49
導語:動態分層教學法實驗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中正處于學生個體發育的快速和關鍵時期,學生在知識儲備、個人能力以及個性的心理特征的表現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這些差異的基礎上再繼續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策略,顯然難以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本文在相關分層實驗的基礎上,將動態分層引入體操教學中,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以及教學實驗等方法,對高中體操教學中進行動態分層教學方法的嘗試和運用。
關鍵詞:體操教學;動態分層;實驗設計;應用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體育健康與課程》(2011年)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和需求的層次性,要根據學生個體的身心發育特點來劃分學習水平。總而言之,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既是體育教育本身價值的體現,又是現階段在教育公平的視角上對素質教育的升華。然而,“面向全體學生”這樣的理念雖經過國家的屢次強調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大量工作實踐卻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得到實現和全面的普及,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是,體育教師和工作者面對在身體發展和運動經驗的學生群體,忽視甚至無視這種差異,導致了在教學內容編排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僅有利于一部分學生發展,違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基于此,本文在體育教學中設計動態分層的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需求,試圖打破“吃不飽”和“吃不了”的體育教學現狀,從而使得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能夠實現體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最終目標。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1)差異歸類。學生之中盡管存在個體差異,但“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學生的差異主要由于學生的認知、學習興趣、技術技能、知識儲備等因素決定,這些差異都是在學習中綜合的表現,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這些因素來歸類,對學生一般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分類,上層以綜合性發展和拓展開發為主、中層以“鞏固—應用—提高”為主;下層則以“學習—復習—應用”為基本模式。(2)彈性設置,目標融層。分層教學的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在傳統的統一性目標應改為學生選擇的彈性目標,而目標的達到與否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目標要與所劃分層次相互契合,大致可分為,基礎性目標、提高性目標、拓展性目標,目標分層嚴格來講和學生分層并不能完全對應,彈性目標則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行選擇,低層學生從基礎做起,完成后繼而進行提高性目標的練習,高層次的學生則較為自由,既可以從基礎做起也可以直接從提高性目標開始練習,甚至可以從拓展性目標做起。(3)動態分層指導。分層教學就是承認差異的存在,進行有差別、有層次的教學活動,目的就是面向全體學生,對教師來講,不能單純地進行示范講解,而是觀察分析學生差異,根據具體情況分類指導,制定有差異的分層教學任務。事前制定的只是“紙面”分層框架,學生的需求只有在具體的學習行為中才能表現出來,此種情況下,教師則應該根據客觀反映的學習事實,及時調整分層結構,改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發展特長,又能幫助所有學生達到既定目標,得到肯定和認可。
(一)動態分層教學法的界定。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隨著學習進程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水平、學習態度、進步程度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條件也會隨之發生不同層次動態變化,這種變化反饋給體育教師之后再次進行層別的劃分和重組即是動態分層教學法。(二)分層的實驗前測定。在進行動態分層教學法實驗設計之前,需要確立分層的依據和指標,本文經過對《體育健康與課程》的深入閱讀以及資料的查閱,最終確立了分層以個人的學習條件為依據,個人的學習條件主要分為:知識儲備、個人能力、心理特征,確立分層依據后,經過對體育教育工作者同行和專家的走訪和商議,確立了三級權重評價指標以及權重。(三)教學內容設計。根據中學體操教學標準規定內容。包括理論課、技能技術課、考核課和機動課,一學期共計32學時,其中理論課2學時,包括體操發源、發展;體操的項目、體操的術語等。技術技能課24學時,其中包括學習技巧、跳馬、單杠、雙杠、簡易介紹鞍馬和吊環(女子高低杠)。考核評價2學時,包括學習自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式。機動課4學時,主要進行與體操運動相關的拓展課程,比如:健美操、街舞、拉丁等。(四)分層方式和教學任務分配。1.縱向分層和教學任務的分配在一個學期的前半個學期學習過程中,主要以技能的學習和掌握為主,此時期采用縱向的分層方法,根據學前測試的結果,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掌握技能較為困難,學習較為緩慢;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學習的技術技能,具有一定的自我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全面掌握所學習的內容,并且能夠熟練完成技術動作。這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特點給予不同的指導,第一層次學生教師應該給予重點的指導,并且多次的講解與示范,提高其學習興趣;第二層次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的糾錯、幫助、共同鞏固提高;第三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重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每堂課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2.橫向分層與教學任務分配在整個學期的后半個學期,是技能鞏固和提高階段,教師根據課堂觀察,課堂測驗等手段,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對分層進行重組,將具有類似特質的學生分為一組,并且糾正錯誤,根據組別特點補充學習內容,結合學習的條件,讓學生互相幫助,共同參與自主學習,發展學生自身的個性。(五)教學實驗的實施過程。動態分層教學過程中采用“分”與“合”相互結合的教學方式,并且有效的控制這兩種方式的實際節奏和效率,“合”注重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為教學活動做鋪墊和集中的方法指導;“分”顧名思義,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應與各個層別學生的特點相符合,同時注重課堂評價效果,采用層間互評、學生互評、師生互評以及成績的客觀評定。1.技術動作學習階段。實驗組: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需要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實施詳細講解,然后再組織學生開展探討學習,最后結合學生學習后的相關測試結果與知識掌握情況,大力開展科學化的分層化教學,就不同層別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最大限度達到實際教學目標,滿足教學要求。從專業化角度出發,分層教師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予其充分幫助。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前,將所有學生都集中起來,讓學生進行自我總結,之后教師再針對最終的分層次教學結果實施有效點評以及總結。鼓勵學生互相之間提建議,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見證成長。此外,教師還必須要合理安排課后作業,指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強化練習,下次課上對學習內容進行檢查。對照組:實際教學內容具有一致性,但是需要根據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2.基本技術動作鞏固提高階段。實驗組:任課教師需要在內容講解的基礎上,加大合作學習力度,最后實施動態化分層教學。結合學生第一個學習環節中對于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對學生展開分層,就不同層別學習制定具體教學要求。對照組:做到教學內容的一致性,采用傳統教學法實施日常教學。3.拓展內容學習與個性發展階段。實驗組:經過三個階段學習之后,教師需要參照學生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相關表現,并在學生自我反饋基礎上,實現重新分層,通常情況下,需要將有著相似特征的學生劃分為一組,然后就不同學習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入學習。當學生掌握了基礎性動作之后,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空間進行自我鞏固與思考。最終選擇一兩位學生進行上臺演講,同時給予學生及時性指導,從根本上提升實際教學質量。對照組:教學內容一致,按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活動。
作者:樊孟孟 單位:山東省高青縣第一中學
- 上一篇:驗證感生電場實驗設計研究
- 下一篇:小學自然教學實驗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