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內部消防裝置優化設計研究
時間:2022-06-24 03:35:29
導語:公交車內部消防裝置優化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從備受關注的消防問題著手,結合嚴峻形勢,為提升交通安全,在現有公交車內部基礎上進行有關消防裝置的優化設計。方法首先通過用戶體驗的調查研究、市場調查及數據分析等方式,調查現有公交車的消防措施和消防方式,分析并初步了解大眾的消防意識、與消防有關的自救措施的認知程度,以及在災難來臨時是否能夠做出良好的反應等;然后針對公交車的內部結構做初步分析,利用TRIZ的系統沖突理論,查找發明原理,以此提出對現有公交車的消防裝置系統的優化設計。結論以真實案例為背景分析,實地調研為設計基礎,TRIZ為設計手段,提出有一定合理性及可行性的公交車消防裝置設計,從身體、心理層面考慮安全性設計,為大眾的公共交通安全問題更添一份保障。
關鍵詞:產品設計;消防裝置;安全;TRIZ
2016年初在銀川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公交車燃燒事故,事故造成了嚴重的人員死傷。這次事故將公交系統的消防安全推入了人們的視線范圍;如何加強城市公交的消防安全工作、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城市公交消防工作亟待解決的嚴峻課題。提升交通安全,逐漸受到全社會的矚目。由于現代交通工具大部分由易燃體柴油、汽油、天然氣或電力等燃料驅動,均存在火災隱患。并且公交車內部的消防設施大多只有滅火器、安全錘及逃生窗,相關設施的不完善也是擴大災害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現有的公交車的消防改造方案也只停留在增設急救箱、自動爆破器、阻燃材料內飾等方面,這些也不能在火災及爆炸危險來臨之際進行最直接的撲救。因此公交車內部消防系統的優化設計極富意義。
1熱點事件的調研與分析
1.1公交車火災原因調查及應對措施。首先汽車起火的三要素有:可燃物、助燃物及火源;車上的可燃物包括:樹脂部件、橡膠制品、紡織物及油品(汽油、潤滑油)等。如今引發公交車或汽車類火災的主要原因有電路系統故障、燃油系統故障、機械摩擦引起故障、高溫表面、遺留火種、人為放火等[1]。因此公交車的消防逃生方式也亟待科普。第一,遇突發火災要保持頭腦冷靜,公交車都有滅火器,應迅速尋找火源,噴射滅火器,控制火勢蔓延。第二,當公交車開始發生燃燒,車門和車窗就是最重要的逃生出路,出于行車安全考慮,公交車車窗大都很封閉,不能迅速開啟,緊急情況下,要利用安全錘擊破車窗進行逃生。需要注意的是,正確的破窗點一般車窗上都會標明;如果沒有,則需用力砸擊車窗四個邊角。第三,兩個緊急逃生出口位于公交車頂部,人們經常錯認為是通風口。在緊急情況下旋轉應急開關,打開窗口逃生。第四,車門頂部設有緊急開關,若車門無法正常打開,按照開關提示語操作(旋轉或者拉出開關)即可開門,有序下車,切不可慌亂擁擠,提高逃生效率。第五,司機應當在火災發生時盡量將車輛駛到人煙稀少處,并將乘客疏散至安全地點。若在加油站等易發生爆炸的場所附近,應立即將車駛離,否則后果不堪設想[2]。公交車逃生指南見圖1。1.2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銀川消防總隊官方消息顯示,消防總隊先后派七十名指戰員趕赴現場,并于當日7時13分將火撲滅。事故造成十四人死亡,三十二人受傷。現如今許多人都接受過消防安全教育,有關安全逃生的知識也知道不少。可見傷亡慘重的原因大多與人在火災來臨時不當的應急反應有關,包括極度緊張慌亂引起的騷動、未經過專業的逃生培訓、僥幸心理引起的消防意識淡薄,這些種種因素都是影響安全逃生的關鍵,尤其是在公交車這一相對密閉的易燃易爆的空間中更加明顯。嚴峻的形勢必將加速推動公交汽車消防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目前,有較多的消防裝置可用于處置公交車發動機艙火災,但在公交車客艙消防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現許多公交車都采用瓶裝滅火器,破窗器等傳統的裝置,可這些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因此,提出對于現有公交車的消防裝置系統的優化設計,希望保障人們身體安全的同時也能夠對心理產生一定的安全感。
2目前消防現狀分析研究
2.1現有公交車的內部結構及消防措施。公交車內部除了最基本的儀表臺、方向盤、座椅、扶手等功能設施,隨著客流量的增加、客車技術的進步及乘客要求的提高,現公交車內部都加裝了老弱病殘孕專席、GPS定位系統、拉環、電子報站器、電子顯示屏、刷卡機、垃圾桶、滅火器、破窗器、下線和電子呼叫按鈕等設施[3]。現有公交車內部的消防措施少之又少,大多是靠人工來觸發的,比如車門口放置的滅火器、車頂的安全逃生窗口、車門口的應急開關;還有最近強制在公交車上普及安裝的改良安全錘。公交車上的安全設備見圖2。綜上所述,有關公交車的內部消防措施的研究,仍需努力。2.2公交車內消防隱患。有關公交車內部安全設備的調查顯示,以上列舉僅是滅火手段,并未建立滅火系統,智能化的消防裝置也尚未完善,并且單純依靠智能化也難免會出現紕漏。高峰時期的公交車上乘客密度高,又是密閉空間,火源一旦出現,蔓延速度會很快,同時熱量也會迅速增大,溫度很快便能達到900℃,不同類型車輛發生火災時的最高溫度見表1[4]。濃煙和高溫通常是致命的,加之車內設施大多為易燃的塑料制品或皮質座椅,車體中大量的鋼結構在引燃時溫度會迅速升高,增加危險系數。逃生時被高溫車體燙傷造成二次傷害,也是公交車火災中最主要的受傷方式之一。車廂內起火后,門口極易造成擁堵,很難打開,安裝的應急出口開關也容易被大火損壞。這些因素都會加劇事故的傷亡。2.3大眾的消防意識及自救知識的調查。大眾對消防認識多半是一知半解,心存僥幸。有以下幾個現象。第一,違反消防規章制度亂丟煙頭,或無意識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上車。據了解,煙頭的表面溫度為200℃~300℃,中心溫度可達700℃~800℃,超過了棉、麻、毛線、紙張等可燃物的燃點[5]。第二,消防基本知識的匱乏。不懂得滅火器的規范使用,以及逃生錘的使用技巧。缺乏安全的逃生和自防自救能力。相關調查發現只有3.80%人員完全掌握滅火器的用法,剩下的96.20%對于滅火器的使用都有問題[6]。作為目前公交車內部唯一能使用的滅火裝置,人們對其的掌握存在嚴峻問題。第三,大多數人的現狀就是消防意識的嚴重淡薄,他們普遍了解消防知識,可是認為火災離自己很遠,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心存僥幸。對于有關部門舉行的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和培訓活動沒有足夠重視。調查顯示有98.10%的人知道在火場中如何逃生,83.87%的人知道火災時應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疏散,89.08%的人知道身上著火時不能迎風快跑[3];這些調查證明了大部分人還是具備一定消防自救知識的。2.4大眾在災情來臨時的反應。可是光有理論支撐沒有實踐操作還是一紙空談。消防部門做了一個實驗,以一輛裝載三十六人的大巴車為對象,模擬從危險發生至最后一位乘客安全撤離,最快也需要42s。如果著火燃料是車頭部分的汽油,前排乘客逃生機會很小,那逃生機會較大的是后排乘客,時間大約為30s。然而要考慮到實驗現場是有武警和消防員提醒的,因此實驗員有心理準備,但現實中的普通乘客肯定做不到如此快速。實際情況是,車頭著火時,前排乘客會拼命擠到后方,這就需要后排乘客以最快速度擊碎車窗幫助逃生,但是也可能在慌亂中找不到安全錘,或者不能正確使用。車廂空間密閉狹小容易造成恐慌,擁堵逃生出口,這些都會增加傷亡[7]。同時數據也表明了,不同年齡段人員的反應速度都有很大的區別,具體反應時間[4],見表2。
3TRIZ理論指導下的問題分析
3.1身體上、心理上感到危險的原理分析。當危險真的來臨,人員的逃生移動受到溫度、熱輻射、煙氣、情緒等影響,每個人的個體運動也都會受到影響,大眾在災情來臨時的反應普遍不樂觀。在燃燒起火的公交車內,人們的視覺及觸覺都會受到極大的沖擊。皮膚作為觸覺最龐大的感受界面,是最直接能感受到危險的器官,同樣也可以是優化設計的切入點。研究表明,皮膚的所有區域由快速和慢速兩種疼痛纖維支配,第一波疼痛快速、準確,提供了直接威脅的信號;第二波疼痛有彌散性、持久性,并能激發相應的行為或情緒[8]。在燃燒的車輛中,無意間抓到滾燙的扶手,第一波疼痛讓你立刻松開,隨后甩手釋放第一波疼痛時,強烈的灼熱感甚至會產生焦灼不安的情緒,這就是第二波疼痛了。總之感知和情緒相互之間高度依賴,疼痛喚起的或戰或逃的反應,促進了焦慮的產生,同時焦慮也反過來增強了疼痛[8]。3.2問題分析及問題解決。根據訪問及數據研究,由于公交車的車體和扶手桿都是金屬制品,在火災發生時會迅速升溫,因其并不像火苗那樣肉眼可見,反而成為逃生過程中給人造成燒燙傷的直接威脅因素。針對以上問題的提煉,利用矛盾矩陣,尋求解決方法,定義問題沖突,矛盾矩陣歸納見表3:物體產生的有害因素(31)——期望改善的參數;溫度(17)——導致惡化的參數;發明原理(22,35,2,24)——查找矛盾矩陣可得出[9]。發明原理22——變有害為有益原理。將系統中的有害因素加以利用,獲得有益結果。由此可以想到,車廂內部的扶手橫桿雖然高溫會有燙傷威脅,但是它貫穿車廂內部前后,也許可以變為有益因素。發明原理35——參數變化原理。改變物體的物理狀態。由此原理來改變車體或扶手,采用耐高溫且不導熱的材質,可能導致車體結構的強度減弱或成本提高。發明原理2——隔離原理。將物體中有害因素隔離出去。由此可得,水的隔離降溫作用,在火場中無疑是最直接高效的手段。然而要考慮公交車內部的儲水設施及噴水裝置的安裝使用問題。發明原理24——中介物原理。利用中介物傳遞某一物體或某一種過程。由此可得,可以利用公交車內部的扶手桿作為輸送消防用水的中介物,覆蓋車頭至車尾,全面有效,可以快速地噴灑,給車體、扶手管材甚至是驚慌失措的人們,起到直接的降溫、隔火、鎮靜的作用。3.3設計方案的提出。針對上述分析,據發明原理2得出,水在火災,尤其在公交車這樣封閉狹小的空間中是最直接有效的隔離物。水能最直接地將人的身體與火隔離,更重要是能最直接地將人的心理與緊張的情緒隔離,從而在身體與心理上獲得雙重安全保證。根據發明原理24得出,公交車內部扶手橫豎桿作為傳遞消防用水的中介物,這不僅充分利用了公交車原有的基礎設施,又增加了它的消防功能;不光瞬時對火勢的控制做出反應,還降低了在火災時管材高溫對人的傷害。綜上,此次公交車改良設計的方案更多從發明原理2和發明原理24中受啟發。裝置細節見圖3。根據以上的數據分析,以及利用TRIZ發明原理的查找,提出了可以在現有公交車結構上進行改造的方案——利用公交車上連接扶手的橫向或縱向的鐵管為媒介,在車的后部凸起處或司機座椅后方加裝消防專用氣體箱與加壓裝置,當應急消防裝置啟動后,鐵管內會充滿消防用水并從小孔處噴出。公交車消防系統簡單示意(前方視角)見圖4。因為管道貫穿全車,所以噴灑的面積大、覆蓋全面、效果好,可以第一時間抑制火災的蔓延,第一時間增強乘客的身體、心理上的安全感,為逃生贏得時間,為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消防裝置理念見圖5。
4優化設計后可行性分析及展望
4.1裝置的創新點與各層次的可行性分析。此消防裝置的創新點在于:(1)利用連接扶手的鐵管的中空結構為噴灑消防用水的媒介,可對現有的公交車直接進行優化改造,節約成本,也不占用額外空間;(2)利用其貫穿車體前后的結構特征,噴水時保證涉及到全車范圍;(3)考慮到當火災來臨時車體溫度過高,導致管體自身溫度升高,噴淋系統開啟后對車廂內部尤其是鐵管本身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避免了對乘客造成第二次傷害,安全有效,具有合理性。公交車消防栓水管分布見圖6,系統噴淋效果演示見圖7。從現代人普遍掌握的消防自救知識及其應激反應情況來看,將觸發按鈕設置在司機駕駛座位旁有一定的科學性。一是可以防止乘客因好奇或是失誤而造成的觸發,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二來是駕駛員的職責,即司機在公交車火災事故處置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0],平時除了檢查與維護消防設施,更重要的是熟練掌握對有關設施的操作,以及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實際情況方面保證了在危急時刻裝置能有效啟動,具有可行性。從產品構造學原理角度分析,此裝置也具有可行性。考慮到了有限的公交車空間,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車輛上的現有裝置并加以改造。在車上加裝一個小型的加壓泵,當緊急裝置啟動后,加壓泵立即展開運作,隨后壓力使得消防用水瞬間充滿連通全車的所有管道。壓力的大小是可控的,壓力大則水珠細噴灑范圍廣,適用于火災面積已經過大,局面難以控制的情況;壓力小則流體可能為柱形,適用于局部可控的失火情況。理論上簡單易行而且造價成本低。從人機工程學的角度來考慮,此裝置也有許多細節值得分析。管道上小孔的位置也需要考量,可從滅火的全面性、有效性進行考慮,小孔的方向決定了噴射的角度。因此同一邊管道的小孔在方向上應有左右的轉換,兩邊的小孔在同一水平位置上也應有前后的交錯。角度問題的解決保證了滅火的質量,也一定程度上防止對乘客的直接噴射。在數量上也應考量,根據液體的密度及特性,研究出它有效的噴灑范圍,這樣也就大致估算出小孔的數量。小孔的不同噴射方向和數量分布就保證了水的全面噴灑。全面噴灑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滅火,另一原因是降低車體的溫度;管道中充滿水,管體的溫度就不會受大火的影響而迅速升高。這樣以來,在滅火的同時,一旦車門被損壞無法打開,可以減緩對與跳窗逃生乘客的被高溫車體燙傷的危險。從心理安全的角度考慮,安全的內涵及外延內容表明,安全不僅指人的身心健康、軀體不傷、不死,而且還要保障人的心理安全與健康[11]。安全感作為情感需求的一種,在馬斯洛模型中得出,它是人類基本的情感需求,現階段的產品設計或系統設計多從外觀或功能角度考慮,往往忽略其實心理層面的安全感設計也是優化設計的切入點。在災情來臨時,噴淋系統瞬間啟動,瞬時間對火情起到控制作用,乘客瞬時得到心理上的安全反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焦慮情緒,增加逃生幾率[12]。裝置簡單、易行、可靠,噴灑的面積大、覆蓋全面、效果顯著。在第一時間抑制了火災的蔓延,延長了火災中乘客的自救時間,不再是令人無法及時反應的“黃金42s”,贏得了寶貴的逃生時間;保證了等待救援時車內人員的暫時安全,也為救援贏得寶貴時間;也解決了當車內人員都安全逃離后,公交車仍然熊熊大火甚至爆炸,對周邊的人或建筑物造成的二次傷害。4.2裝置優化設計展望。根據輸送消防用品管道的巧妙特性,一般的移動公共乘車系統中都會有這種管道裝置。例如在地鐵中用于連接扶手的管道,高鐵及火車中,頭頂上行李架用于支撐的管道結構。當然針對地鐵、火車這種分節式的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就要在每一節都加裝壓力泵,或者是在總開關的交互界面上設定分車廂開啟的消防裝置,從而實現定點消防。這一裝置理念在移動公共交通設施中的利用,也許可以改善以往在車廂內僅憑滅火器滅火的單一消防方式。甚至可以利用“心境誘導”的手法,乘客在乘坐公共交通時,就可以在車廂內的移動電視上,通過觀看消防安全的宣傳短片,了解車內消防設施及使用方法,讓大眾時刻處于安全的正性情緒之中[13]。
5結語
基于公交車現有的車體結構而改造的車內消防系統,只需要對車體進行簡單的加工改造,結構簡單易行、成本低。裝置的應用也許可以填補現階段車內消防裝置的空白,在車內客艙消防方面踏出探索性的一步。消防安全的保障永遠是人類需要研究的課題,有關移動交通的消防問題及消防設施的設計與改造,仍需大量考察研究。當然在改造設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再次加強消防安全知識的普及,真正把消防安全演練落到實處。找到可以將大眾把目光注視到消防方面的關鍵點,抓住大眾對于消防問題的興趣點或是痛點,從而真正將消防意識植入到人們潛意識中。由于人的認知和情緒之間的高度依賴,產品的設計優化要從身體甚至心理安全的角度考慮,增強使用者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產品在功能上的不足,多考慮人的心理安全與健康,為生命安全更添一分保障。
作者:李稼楨 林鴻 單位:蘇州大學
- 上一篇:電氣供配電系統設計優化措施
- 下一篇:道路勘測設計教學探索與實踐
精品范文
6公交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