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世博會日本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時間:2022-05-31 10:22:26

導語:米蘭世博會日本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米蘭世博會日本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摘要]本文以2015年米蘭世博會日本館的兩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作品《共存》和《多樣》為例,介紹這兩個多媒體藝術裝置展現出的與觀眾的互動內容、二者應用到的有關數字媒體的關鍵技術及其原理,以及這兩個作品所要表達的藝術性、審美性和交互性等特征;闡述多媒體互動裝置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表達對未來藝術及技術發展的期望。

[關鍵詞]米蘭世博會日本館;數字媒體;藝術表達

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是互利共贏的,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藝術的表達提供了更多的表現手段,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新思維的不斷出現,又推動了技術的發展與更新迭代。本文以2015年米蘭世博會日本館為例,闡述其展項相關的藝術手法和思想內容,簡單介紹作品中的數字媒體技術。

日本館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作品

1.展項《共存》的藝術表現與數字技術《共存》通過動態感應設備與許多高低不一的屏幕,讓參觀者能夠置身于不同的環境,觀者的位置不同也會看到不同的景致,隨著觀者的走動,多媒體裝置會打出不同的燈光,觸發不同的音效。藝術家們的設想是,讓觀者也成為這個作品中的一部分,而觀者的反饋使得這個藝術作品的表達更加完整。

2.展項《多樣》的藝術表現與數字技術《多樣》將全息投影技術與藍牙傳輸技術相結合,觀者可以看到展廳中巨大的“瀑布”,還可以通過藍牙技術下載異國的文化知識。這個展項要呈現的思想是:我們的世界上有多樣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不應該互相排斥,而是像流水一般可以做到和諧交融。同樣的,這個作品能夠給觀眾充分的體驗感與代入感,觀眾已經自然地融入到了作品中,成為組成“多樣”的一分子。

關鍵數字媒體技術及其原理

1.全息投影技術全息投影技術也被稱為虛擬成像技術,這是一種通過衍射、干涉原理記錄、重現事物本身三維面目的方法。這其實就是“全息攝影”的反向表現,通過普通肉眼來觀看時,全息攝影的底片只能呈現出波浪狀的干涉條紋,但如果通過激光照射,我們就可以看到被攝物體的真實三維呈現,通過事先錄制好的底片,這也就是《多樣》中用到的技術,使觀者能夠不憑借3D眼鏡這類較為麻煩的物品,就能獲得任意角度、任意方位的觀感,觀賞到藝術團隊所希望呈現的虛擬影像。

2.藍牙傳輸技術藍牙技術本質上就是一個與功率有關的網絡,比如我們常提到的以太網,這個網絡能夠連接收到任意別的臺所發出的信號并且能夠將發射的相同部分進行連接。這種技術雖然有著廣泛的分布與連接,但是加入的臺越多,每個臺接收其他臺的幾率就越低。這里的藍牙技術,可以支持只有兩個臺參加的點對點連接,也能夠支持幾個藍牙臺共享一個無線電信道的點對多點連接。這就為作品《多樣》的瀑布傳輸到個人智能終端提供了技術支持。

數字媒體作品的藝術表達

1.內涵性在如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大眾已經不再拘泥于一定的標準化的美的形式,藝術表達方法也更加多樣化,要讓受眾參與到作品當中來,形成一種正向的積極的反饋。受眾在參與到作品中時,往往就是最能體會到作品內涵意義的時刻。親身融入作品、體會作品、參與作品,這不單是在豐富一個藝術展品的內涵,更是達到了領會感悟的層面。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個作品它的藝術表達也可以是千變萬化的,有的觀眾對燈光進行解讀,有的受眾偏愛聲音與色彩的碰撞。就如同作品《共存》所展現的,設計師在設計主題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能夠盡可能地將民族特色添加到展品中去。他們在追求藝術效果的同時也能夠緊密聯系人的生活,比如瀑布的靈感來源就是日本本國的方位與特征——四面環海,淡水資源非常珍貴,地理環境特殊,土地資源較為珍稀,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人的生活不能離開水。設計師選用這一個特色元素,是將人的認知內涵賦予作品的結果。另外一件作品也是一種有著互動性與交互性的裝置藝術作品。室內空間里擺滿荷葉狀的設計,它們的位置、高度、大小與形狀各異,但每一個不同的個體結合起來構成了和諧的景象。這也是設計師賦予作品的內涵,同時讓觀眾參與其中,融入到這樣一個多樣的景象中來,組成作品的一部分。這是藝術家想要達到的效果,觀眾在參觀時,不一樣的位置會觸發不同的景象,也就是說這個展品并沒有固定成形的樣子,觀眾就是不斷將作品改良完善的“設計者”。

2.審美性優秀的設計,通常都會被注入新鮮而旺盛的生命力且有不同的表達方法。現代藝術設計不單單是追求表面的華美,更多的是它能否給觀眾帶來一些審美性的思考。我們常說美是沒有統一標準與要求的。一個破碎殘片的展品如果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與審美方面的思考,那么無疑也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如同我們提到的作品《多樣》,它以瀑布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瀑布“水流”逼真的視覺效果,以及它背后所暗含的意義,都能帶給我們視覺上、審美上的提高。審美性的另一點體現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新興的高科技帶來的是藝術創作方式井噴式的充足與豐富,這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我們無從欣賞的作品,但對待審美不一的作品,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去面對。在作品《多樣》中,設計師也采用了藝術作品會跟隨人的位置的變化而產生不同景象的方法,做到了將觀眾融入到作品中,觀眾本身構成了作品審美的一部分。

3.交互性日本團隊此次的設計利用了科技的進步,充分地把新興技術同人文藝術相融合、相碰撞。這兩個藝術展品都利用了科技帶來的“交互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感受,讓參觀者能夠全方位地體驗、領略設計師的創作意圖。同時,設計師也利用了技術產生的交互式體驗,讓參觀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并成為完善作品的一部分。這種利用高科技進行藝術表達的創新,正是技術能夠不斷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從技術層面做到了人與機器進行交互。藝術家利用高新技術,讓普通觀眾也能感受到藝術作品的魅力,還原各個地區各個國家不同的自然風貌與人文積淀,這也是藝術與技術相融合后帶給我們的生活便利。

結語

這些利用新媒體與新技術進行設計的藝術,展現了美與科技的融合,打破了傳統藝術原有的靜態模式,真正做到了把觀眾自然而然地拉進作品當中。這不僅顯示出科技能夠推動藝術審美方式的創新,更是展現了前人所無法想象的技術魅力。科技與藝術不應該是對立的兩方,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藝術家與設計師也不應該因為科技的力量就放棄最本真的藝術形式,不應該只單純追求視覺上的華麗效果,應更多地考慮是否需要有高新技術的介入與應用。注意作品的審美性,不能夠只關注自我,應更多地考慮到更高層面的融合;不拘泥于標新立異,但求有著實質性的能夠帶給人思考的作品與設計。除此之外,就如同日本設計團隊將日本傳統文化與作品相結合,使其具有民族特征。我們也應當知道,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定也有著我們自己的精華需要優秀的設計師去展現。相信會有更多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作品出現,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歷史積淀以更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在世界面前。

參考文獻

董斐然.基于互動多媒體技術的裝置藝術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

羅鵬.基于藍牙4.0基站角度測量的室內定位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6.

何同祥,解沛然.雙饋異步感應發電機動態模型的研究與仿真[J].儀器儀表用戶,2017,24(05).

李偉,趙中建.展示技術的集約化設計理念——以米蘭世博會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2).

潘蕓.看世博,聽故事——淺析米蘭世博會展館主題演繹[J].藝術科技,2016,29(01).

金小湘.淺析全息投影在舞臺演出中的應用[J].藝苑,2016(03).

呂德生,林志業,孔璐.全息投影中角色與背景效果增強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17,29(11).

張禹可.3D全息投影技術原理及應用[J].通訊世界,2018(08).

作者:李夢瑤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