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新思路
時間:2022-09-14 11:19:21
導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學成果轉化率低、教學成果轉化同質化是目前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面臨的兩個實際問題。本文結合藝術留學機構的教學模式特點,提出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新思路,通過工作室和項目組的影響力提升、積極尋求商業與公益項目合作和最大化利用教師自身資源,實現教學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成果轉化;藝術留學機構
一、研究背景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是教學改革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通過采用工作室制和項目制的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創意成果資源平臺等措施促進教學成功轉化。近年來,隨著藝術留學產業迅速發展,一些藝術留學機構具有創新能力強、教學內容豐富、運營模式新穎、師資配置多樣化的特點,其教學成果轉化率高且類型豐富。本文對藝術留學機構教學成果轉化模式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并提出了針對高校教學成果轉化的新思路與創新對策。
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現狀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概述。教學成果轉化是指學生完成的課程作業或畢業設計能夠轉化為應用于市場并可以產生經濟或社會效益實踐項目。在國內,大多數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注重于實踐性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工作室制或項目制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成果轉化的數量與質量。但從教學成果轉化的結果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主要存在的問題。1.教學成果轉化率低。教學成果轉化率低是指被市場應用的設計項目所占整體項目產出比重較低。原因在于,教學與時代脫節、課程過于注重理論和對市場需求了解不夠,脫離實踐的教學導致學生所學無法融入市場,造成了教學成果轉化能力較弱。2.教學成果轉化同質化。教學成果轉化同質化表現為教學成果轉化形式單一,缺少創新能力。校企合作項目常常受到經費、時間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降低了師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新能力,結果通常是老師以應付完成企業的項目為目標教學,學生以應付老師課程要求完成作業,這就造成了作業質量不高,作業類型雷同。此外,校企合作質量的地區差異化明顯,例如一些偏遠地區高校,可合作的企業較為單一且數量較少,經常一個項目多組學生參與并且重復設計,這也導致了教學成果轉化的同質化。
三、藝術留學機構教學成果轉化模式
(一)藝術留學機構教學成果轉化概述。藝術留學機構采用了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相同的教學模式,即以項目制為基礎并且力求設計項目能夠落地實踐,目的是滿足學生提升設計專業素養和豐富實踐背景的留學申請需求。藝術留學機構利用其豐富的教師資源,緊密結合了市場需求,使其教學成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踐轉化。(二)藝術留學機構教學成果轉化特點。1.課程設置靈活多樣。藝術留學機構的課程往往根據具體項目進行設置,目的是達到機構教學與商業利益的雙贏甚至多贏。如2019年上海的ROSSO藝術留學機構(以下簡稱ROSSO)成立了“ROSSO設計事務所”,在接受上海知名商業中心K11的設計委托后,聯合ROSSO的教學團隊打造出K11美術館的跨界空間設計課程。由ROSSO的兩名教師和15名學生組成團隊,歷時一個月完成了一個教育性融合藝術性的童趣空間設計和搭建。該課程既是教學任務,又是商業任務,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成果轉化。此外,一些藝術留學機構還在傳統教學之外加設了其他課程。例如ACG藝術留學機構(以下簡稱ACG)經常聘請國際一流的藝術產業從業者,如《第五元素》和《蜘蛛俠》的視效總監、《阿凡達》的特效總監等參與教學,進行學術真實電影制作過程中。這些靈活的課程設置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論支撐與實踐經驗。2.采用商業與公益項目并重的教學模式。設計實踐不僅包括了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商業項目,也包括能夠產生社會和公眾效益的公益項目。SKD藝術留學機構(以下簡稱SKD)定期舉辦駐地公益工作坊。例如,2019年,成都SKD參與的“中國公益鄉村青年·干埝村”鄉村改造的公益項目,就以在地性、有效性和實踐性為落腳點,以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為導向,參與了精品民宿設計、村莊展覽館設計等多項公益性項目,在提高機構影響力的同時成功地將教學任務轉化為利國利民的實踐成果。3.師資配置豐富。藝術留學機構的師資具有豐富的專業背景和業內經驗,可為教學成果轉化提供豐富的項目資源。首先,據調查研究,在留學藝術機構中,90%的教師為擁有海外藝術設計留學背景的兼職教師。大多數兼職教師除了教學工作外還有另一份與藝術設計專業高度相關的職業,例如有在設計公司、博物館、畫廊等機構任職的設計師或其他專業人員,也有自己創辦各類設計工作室,或文化創意公司等。教師豐富的項目資源極大地充實了教學內容,拓寬了項目選擇范圍。其次,擁有自己創業項目的教師對教學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較高,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其項目完成質量普遍較高。例如,北京設計周視覺設計總監同時兼任SKD的教師,自2016年起多次承接北京設計周主視覺設計的委托,將實際設計項目融入SKD教學中,帶領學生完成部分設計任務。這樣的案例充分說明豐富的教師資源有助于提高教學成果轉化率。
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新思路
針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率低、教學成果轉化同質化兩個主要問題,提出以下三個創新對策。(一)工作室和項目組的品牌化。工作室和項目組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可以吸引更多合作方并且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實踐項目。在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的鼓勵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可以通過建立以學校或學院為主品牌,工作室和項目組為副品牌的方式提高自身影響力,借助社會力量,整合地方資源,力求做出當地乃至全國標志性的優質項目;持續提升教學水平,以培養行業內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為目標,努力發展特色專業、特色學科,大力推進“特色興校、特色強校”政策實施,提升并維護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品牌效應,增強業內影響力,以提高教學成果轉化率。(二)增強商業和公益項目的合作。對于教學成果轉化的項目選擇應商業與公益并重。對于商業項目,應以學生為主體,一方面加大項目合作力度,一方面嚴格把控項目質量。高校可按專業為單位成立項目部和審核組,負責項目的尋找和審核工作,確保學生參與的項目均有較高的質量,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當代高校還應將校園的“范圍”擴大到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省份甚至國家,尋找并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利用各類基礎設施,如商業中心、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等公共服務機構進行公益項目合作,將教學成果以公益藝術坊或展覽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筆者在調研期間了解到,目前已經有高校開始嘗試將商業運作和公益項目相結合的發展新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倡導高校的公益項目與合作企業之間要形成“互惠互利,合作雙贏”的理想關系,這也會是以后校企合作在公益項目方向發展的新思路。(三)最大化利用教師自身的資源。高校應鼓勵教師將自己的項目帶進校園。目前,國內很多實行工作室制和項目制的高校已經開始支持教師在校內建立設計工作室,開發創意產品或舉辦藝術工坊和展覽等,并為其提供必要辦公場所、場地;此外,高校還應健全教師的績效體制,完善激勵制度,比如,對于特別優質的項目予以獎勵,在職稱評定和評優方面加入對項目的考量,進一步激勵教師分享自身資源,從而實現項目種類和數量的增長。用這些具體的措施帶動實踐教學,使學生能有項目可做,使商業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進一步推動教學成果轉化的落地實施。
五、結語
通過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目前存在問題的思考,以及對藝術留學機構教學成果轉化特點的分析,高校應從增強自身影響力并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尋求商業與公益項目合作、增強內部對教師的激勵制度三個方面促進教學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趙東龍.關于地方高校品牌建設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184.
[2]包澤鵬.SKD藝術教育咨詢公司藝術留學業務發展戰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9.
[3]葉德輝,李納璺,譚嫄嫄.高校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成果整合轉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20):90-91.
[4]康建華.轉化教學成果強化學生實踐能力——以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實踐教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7):64-66.
作者:康祖怡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設計藝術學院
- 上一篇:農墾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初探
- 下一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