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抗震紀念館檔案的規劃及設計
時間:2022-07-31 10:56:44
導語:論抗震紀念館檔案的規劃及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團體記憶,是指某一團體中的成員在經歷過相似遭遇后對其整個團體的情感總結,能使團體沖成員均能感同身受的記憶基礎。每一有同樣經歷的人都能在團體記憶中找到自我共鳴。地震災難造成的傷害是無比巨大、不可估量的,不論是對地震區還是遭遇地震的人們,都將是一種無法磨滅的痛苦回憶,盡管如此,在地震發生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過程中,我們都會看到無數令人感動到熱淚盈眶的畫面,這些最后都將成為災區人們的團體記憶。全社會團結起來,眾志成城共同抗震救災,這些帶來感到、傳遞愛心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感動,給災區人們帶來希望和安慰,這種無形之中凝固起來的力量,也應是抗震紀念館應當具有的一項意義。對于如何才能證明抗震紀念館擁有這樣可以給人們帶來正面影響的能力,我們不妨做以下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意志消沉、情緒抑郁、對生活不抱有希望的人去到一個抗震紀念館,通過在其中進行參觀、了解曾今發生過的事情,能夠感受到紀念館所傳遞的正能量,從而重新對生活拾起了希望,這么這就能夠證明抗震紀念館所具有的這一意義。抗震紀念館除了作為地震的紀念,它還是對人進行生死觀念和價值觀洗禮的場所,它能夠使個人在其中看到生命與死亡、奉獻和失去,令人感受到國家、社會、團體對自己的幫助以及個人能為別人做的事情,讓其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個人情感功能性
我們所見的地震紀念館以及其他的相關性質的地方,可能首先感受到的是其所展示的地震所帶來的規模極為宏大的各類效果,從大處著手來表現地震這一主題,但除此之外,抗震紀念館還應該有從小處著眼而設計的一些關注個體細微情感的東西。人們最容易接受自己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抗震紀念館也應學習這一經驗,在其中進行一些對日常生活的一些模擬,來更好的照顧到每個人的細微感情需要。還有在抗震紀念館中設冥想室這類房間,為參觀者進行感情的宣泄、思維的整理提供場所。現實中有些抗震紀念館卻忽視了這些細節問題或是運用得過為夸張而是紀念館失卻存在的根本意義,如將報道宣傳作為紀念館的重心、為追求大面積將紀念館變成了市民的活動聚集地,大有發展成城市廣場的趨勢,這些在做著看來都是不可取的。做事不可舍本逐末,抗震紀念館作為記錄一次災難的場所,雖然不能設計的太過沉重以免造成負面效果,但也絕不可將其變得純娛樂化,否則長久時日之后,抗震紀念館將不復本來面目,失去其最根本的教育警示意義,那么最終可能也會丟失許多對地震記憶的記錄而不能在被稱為抗震紀念館,如果最終因其作為城市地標而變得商業化,那將是一件最為可悲的事情。
3震中紀念地的風格設計
按照一般性思維,震中紀念地重建工程的整體格豐的中心就是兩個詞——“新舊”“、對比”。其中的“舊”是對地震災難的如實描述,而“新”顧名思義是對新生活的展望,通過對比來表現不忘歷史也不放棄未來的意思。震中紀念地的重建有著為當地人民帶來新希望的做藥使命,在設計其風格時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是要求創造一定的紀念性氣氛;第二是盡量因地制宜地進行建設,景觀燈開發避免留下過重的人為痕跡;第三是以較為低調的形式來進行重建;第四是重視環境問題,不能對當地植物、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第五是注重新舊建筑風格協調;第六是不可將地震紀念場所建設得過于突出,以樸實的風格為主。
4創意性的震中紀念地設計風格
世界上有某些地震紀念館采用較富創意性的設計風格,如將地震原貌進行完好保留,只進行適當的安全性防護措施,使身處其中的人能從斷壁殘垣中回味到地震時的情景。這種風格的震中紀念地能使身處其中者感同身受,受到心靈的洗禮得到升華,這是十分可取的。將創意與震中紀念地的設計進行協調的處理搭配,也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方法。
5結語
總之,災難使人更加堅強,抗震紀念館的規劃及震中紀念地的風格設計都應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希望,令人有重獲新生之感。
本文作者:呂小兵工作單位:唐山抗震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