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審計監督在單位的重要性
時間:2022-12-17 04:49:45
導語:試議審計監督在單位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監督的必要性
內部審計作為審計監督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和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為組織增加價值和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它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
1、內部審計的執行有利于完善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內部審計作為內部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全面、深刻的檢查與評價,不斷健全和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促進事業單位各項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對事業單位內控制度的完善主要體現在對內控制度設計環節及執行環節兩個方面的作用上。
(1)對內控制度設計進行評價。內部控制制度越嚴密、控制力越強,然而控制成本高于控制收益的內部控制系統是不可取的。現代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通過對內控制度的審計,能夠找出內部控制系統的漏洞及薄弱環節,及時發現內控制度存在的缺陷、不足和控制過度的現象,結合成本效益原則合理確定控制強度,幫助事業單位設計符合單位自身內外部條件的控制體系,從而提高事業單位的經濟效益。
(2)對內控制度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各種審計方法對各項內部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審查,檢查內部控制措施的執行情況是否符合各項經濟法規和單位的制度規定,從內控制度的各項規定及措施的執行是否到位、執行效果如何、對單位效益的影響等各方面內容進行分析,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內控措施的有效實施。總的來說,內部審計通過檢查和評價單位內部控制系統是否健全、運行是否有效,并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出內控制度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堵塞制度漏洞,防患于未然,進一步完善單位內控制度。
2、內部審計的有效執行有利于提高單位經營管理水平內部審計并非局限于對單位財務真實性、合規性的事后審查及查錯防弊,而是為單位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服務,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的跟蹤審計,貫穿于行政事業單芻議內部審計監督在行政事業單位的必要性位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在監督單位依法經營的同時,重點審計和評價單位經營的效益性,通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為單位領導者經營決策提供幫助,改善單位經營管理,提高單位經濟效益。
(1)提高經濟效益水平。內部審計在對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審計的基礎上,審查其各崗位在履行職責時資金使用所達到的經濟效率和效果,并進行分析、評價,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通過對事業單位各項經濟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從而確認預算資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是否合理,以及為國家預算收入和支出的編制、執行和經濟財務效果考核所提供的一切資料是否真實、可靠;通過內部審計對單位經營活動的全方位的效果評價與分析,變事后審計為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利用完整的效益審計科學體系,突出效益審計的應用性,通過將抽象的計算技術、查賬技術、綜合分析技術、判斷處理技術、判定標準與具體的產值增長率、原材料消耗降低率、技術質量穩定率、產值利潤率等經濟財務指標的結合,逐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2)提高經營決策質量。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以監督經濟決策權、評價決策效益性為主線,通過對單位內控制度、經營活動等涉及關鍵性決策的重大經濟事項決策過程進行專業審計,及時發現存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并借助其專業手段分析評價風險程度,作出可行性經濟核算研究,促進領導干部科學執政,讓事業單位決策者和經營管理者及時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追蹤決策執行效果,規避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或者使風險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維護事業單位的生存和發展。
3、內部審計的執行為紀檢監督提供專業性支持紀檢監察部門的主要職能則是通過監督檢查對違紀政紀的人員進行相應的懲處,以保證國家的法律、法規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保證國家政策能夠全面有效的實施,保證事業單位內部能夠政令暢通,保證事業單位的正常健康發展,它可以有效地清理腐敗問題,其在專業技能、調查取證等環節需要依靠內部審計的專業優勢。內部審計通過對同級財務和下屬單位的各項審計,如財務收支審計、工程項目審計、干部離任審計等普遍性重點問題進行審計監督,運用國家財經法規審計監督單位財務收支和經營管理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有效性,及時發現問題,為紀檢檢查提供專業性支持,提高審計監督的政策力量。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的有效結合,可以健全事業單位的監督機制,更好地規范事業單位的各項管理制度,制約權利的失衡和濫用,保障事業單位各項工作積極有效地推進。
二、進一步強化單位內部審計的措施
要真正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有效促進內控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高單位經濟效益及經營決策水平,配合紀檢監督監察,必須強化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切實有效執行內部審計措施。
1、加強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獨立性是內部審計的靈魂,是其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決定》第四條規定:“內部審計機構在本單位領導的直接領導下,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對本單位以及下屬單位的財務收支及其經濟效益進行內部審計監督,獨立行使內部審計職權,優化審計活動的外部環境,必須從組織形式上有效保證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組織上和業務上實質性獨立。”要真正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充分實現其職能,就必須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配置專職審計人員。內部組織機構在人員、工作、經費等方面應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獨立行使審計職權,不受其他職能部門和個人干預。只有賦予內部審計真正的獨立性,才能保證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在制定審計計劃、實施審計程序、提出審計建議和意見時不受任何干擾,從根本上保證內部審計的質量,有效降低審計風險。
2、改進內部審計工作方法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審計風險,關鍵是提高審計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推廣以及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現代內部審計對審計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對財務收支活動和會計資料的審計手段已經不能適應新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結合的風險審計理念及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的新型審計手段。在審計理念上,可以引進目前最先進的以風險為導向的風險基礎審計模式,以風險的分析與控制為出發點,以保證審計質量為前提,統籌運用各種測試方法,綜合各種審計證據,以控制審計風險。審計手段的轉變有助于內部控制體系的深化與完善,內審人員要從思想上、觀念上深入理解審計風險,學會結合運用傳統審計方法與新型審計手段,規范審計程序,提高審計質量。
3、改變內部審計觀念,拓寬內審工作領域傳統的內部審計以查錯防弊為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內部審計應側重于為管理者和決策者服務,以單位的經營管理目標為最終服務對象,真實性、合規性和效益性并重,注重經濟效益方面的審計,由財務收支審計向經濟效益審計發展。新型的內部審計主要體現在工作范圍和審計工作方式兩個方面上。首先從工作范圍上看,不再局限于財務審計領域,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積極制定者和監督者。其次,從審計工作方式看,新型的事業單位內部審計應積極制定年度、季度乃至月度審計工作計劃,改變以往內部審計等候管理部門命令的工作方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工作方式。新的服務型內部審計的最大優點在于實現了傳統內部審計的事后控制向事中、事前控制的轉變。
作者:茅英單位:杭州市閑林水庫籌建處
- 上一篇:略談信息化下醫院計量檢測體系
- 下一篇:房地產審計中的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