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研究
時間:2022-06-15 03:12:13
導語: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運行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立和完善監督體系是落實依法治國理念的重要舉措,現階段各種監督如何相互協調、有效貫通是推動國家監督體系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點。文章從分析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關系為切入點,以事業單位為例梳理內部監督關系,提出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好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相互融合并形成監督合力的作用,探討兩者之間如何構建協同運行機制,分享本部門在完善內部監督體系工作中的新舉措。
關鍵詞:會計監督;內部審計;協同運行
當前,隨著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減稅降費、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事業單位監管環境也日趨復雜多變,宏觀上要求各級事業單位切實落實監督責任,完善其內部控制制度,適度控制監督成本、切實提升監督效能。作為事業單位的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是既存在區別又相互影響且目標趨同的兩個重要內部監督形式。在合理界定各自職能的前提下,探索協同運行機制,提升相互之間監督成果的再利用率,凝聚單位內部監督合力,這也必將推動事業單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服務社會目標的實現。筆者從分析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的區別與聯系為切入點,以事業單位為例梳理兩種內部監督子系統的關系,探討新形勢下事業單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的構建,分享氣象部門完善內部監督體系的新舉措。2020年初,中央紀委四次全會首次將財會監督列入國家監督體系,這既充分肯定了會計工作在國家建設、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是對會計工作有效地發揮監督職能提出的殷切期望和重大戰略部署,為進一步健全和提升財會監督指明了方向。進入新時代我們不應僅從專業技術工作層面來片面理解財會監督,必須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層面,從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有效發揮作用的政治目標方向來重新理解和統籌研究財會監督。財會監督具體包括由行政主管機構實施的財政、預算、稅收、審計、財務、國有資產、會計等各項行政性監督和中介機構依法承擔的注冊會計師審計、資產評估等社會性監督,以及由單位內部組織實施的內部稽查、內部審計、內部風險控制等自律性監督,其中會計監督是財會監督的重要部分。目前事業單位會計監督職責更多地關注經濟活動中內控制度的落實和預算管理,而審計監督包括內審和外審,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審計均側重于事后監督。內部審計受審計署內部審計指導監督司和中國內審協會的指導監督,具有獨立性、綜合性等特點,從單位整體利益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集獨立的檢查、監督和評價為一體的內部監督形式,在組織內部構建起自我健康管理的“免疫”機制,具有對會計監督的再監督職能。多年來,會計、內部審計工作實踐也表明,真實公允地反映已經逐漸成為市場經濟核心價值的體現,可查驗、賬目平衡、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會計理念,已發展成為風險控制、黨內整風肅紀、依法監管的基本元素,為完善事業單位內部監督體系,構建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運行機制奠定了基礎。
一、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區別與聯系
“社會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健康有序的經濟活動離不開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等措施的規范性約束,而監督恰恰是為了保障措施有效實施。從監督目的和職責層面上看,內部審計是一種組織內部相對獨立且側重于事后的履職監督和經濟監督,具有單位自身的“定期體檢”功能,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對法定代表人的履職情況給予鑒定,對國有資產運營、預算管理進行監督,對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給予評價;而會計監督是單位日常經濟生活的自我管控,通過向具有會計從業資格的人員授權,根據法律法規的約束對經濟活動全方面監督,更像是防范“健康”風險的自律行為,同時也承擔著單位運轉保障、預算管理、制度執行、風險防控和提高資金運營效能的服務功能。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財務核算工作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在“互聯網+”時代,財務會計工作內涵更加豐富,會計行業由傳統的“事后算賬”逐步向“事前評估、事中控制”模式轉變,互聯網技術支撐下的會計處理將更加自動化與智能化。會計監督將在現有監督范圍和功能定位的基礎上向財務風險防控和決策服務的定量化分析的管理會計轉型。綜上所述,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主要區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所依據的法規不同,會計監督所依據的是《會計法》和各項財經法規,而內部審計依據的主要是《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2018審計署第11號令)、《審計署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意見》(審法發〔2018〕2號)等法規。二是監督地位不同。法律賦予內部審計的指導和監督職責且具有獨立審計特征,這是會計監督所不具備的,也是兩者的本質區別。兩者的聯系主要是監督范圍、監督所需的基礎資料、風險識別所依據的法規、制度和專業人員的知識儲備重合度高,從事業單位的視角看兩者的監督方法、目標、內容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兩者雖然從其表述方式和職能定位上存在差異,但在監督內容、資料采集、政策依據等方面趨同。內部審計主要包括財務審計、內控審計、工程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預算執行與決算審計、專項資金審計等內容,豐富的日常會計監督成果是不同類型內部審計順利開展的基礎和審計線索的重要來源,具有內部審計“地圖”的作用。會計監督的完善與內部審計職能實現正相關。首先,會計監督的落實程度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所需的憑證、賬、表、電算化數據等內審資料的質量。其次,會計監督執行力度將直接影響內部審計的質量、效果和監督成本,執行有力的會計監督將強化內部審計的揭示、抵御、預防功能。會計監督的有關內部控制規范可以為內部審計人員提供審計判斷的標準,切實提升內部審計的可行性和效能。開展內部審計猶如對單位組織的“定期體檢”,也是對日常會計監督的“再監督”,通過對國有資產運營過程中資金活動和會計資料的檢查和復核,可以發現會計監督微觀操作層面與宏觀政府善治目標不協調的部分,為會計監督不斷改進指明方向并提供技術支持,內部審計擔當了會計監督“體檢員”的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內部審計能夠對發現的會計監督問題進行歸納、分析,提煉當前會計監督的信息缺失和質量問題;二是內部審計能夠通過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督導完善會計監督職能發揮作用,強化會計監督的執行力;三是內部審計可以借助其技術優勢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發揮審計咨詢功能,利用專業知識為會計監督出謀劃策,助力會計監督目標的實現。總之,無論是“定期體檢”功能的內部審計,還是“日常健康自我管理”功能的會計監督都是事業單位業務活動健康有序地運行和發展的有利保障,更是不可缺少的“自律性”內部監督子系統。
二、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機制的不健全因素
事業單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機制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兩者分別歸屬于不同部門管理,致使有效合作、溝通少,造成監督資源配置不均衡、監督需求與資源配置契合度不高,監督信息資源共享渠道不暢通,監督覆蓋面不均衡,無形中增加了單位內部監督的成本,影響內部監督效能。二是數據信息資源互通的廣度和深度不足,數字化監督的邏輯構架、頂層設計與協同監管的理念亟待提高。三是內部審計問題的整改后期成效缺乏會計監督長效機制的跟蹤,造成內部審計問題的“復發”現象時有發生;會計監督缺乏內部審計的監督工作成果的引導和“再監督”后的整改提升。四是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不到位,會計和內部審計人員之間沒有建立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
三、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機制的構建
首先管理部門要樹立“大監督”概念,內部監督體系頂層設計中建立監督工作各領域一條龍、一盤棋的工作思路,以明確的協同工作目標、降低監督成本、凝聚監督合力作為內驅動力,另一方面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作為制度化建設目標。在財政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協同監督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的監督主體責任,不斷提高兩者協同監督的目標超同性和聯動性。完善協同運行機制的制度保障。現階段相關規范性指導文件和工作經驗少,更缺乏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協同的指導性可操作條款依據,因此,亟待加強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的法治化、規范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強對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機制的頂層設計,在保證完成各自目標任務的前提下,探索創新協同運行機制,實現人才、信息等資源的共享,降低內部監督成本,總結工作經驗,為相關制度完善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二是通過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修正、增加或者進行法律詮釋等方式細化其他有效的法律規定,提高其他有效的可操作性和適用度,進一步嚴格協同監督的過程管理;三是構建協同監督的管理制度,將財務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合作下的績效融入日常考核中,借助績效管理的手段對協同雙方進行激勵與約束,促使協同雙方筑牢“大監督”理念。基于事業單位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的協同現狀和強化單位內部監督需求,兩者協同機制的構建應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適應單位自身持續發展為前提,以兩者工作要素和目標任務之間重合點為切入點,創建內部監督協同聯動機制,實現各相關要素之間的高效、有機聯動。主要關注點:一是站在事業單位發展戰略的高度來協調與平衡會計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機制運行的目標。二是依據監督協同機制運行目標,明確監督主體職責,強化二者之間分工協作,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組織關聯關系,開展監督資源整合。三是分別梳理調整各自的規范性文件,尋找契合點,打破內審與財會部門間的職能壁壘,在事業單位總目標的指導下,堅守職責,不越位,不錯位,同謀劃共落實,做到同頻共振,協調一致,簡繁互補。四是基于單位現有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新信息技術創新監督協同模型的設計應用,實現共享智能化風險預警監督平臺。五是加強內部監督人才的協同業務培訓,不斷提升復合型人才綜合素質,為協同運行機制提供人才保障。
四、氣象部門構建內部監督協同機制的舉措
強化財會監督工作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有效舉措。全國氣象系統單位層級多、財務監管任務重,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善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工作,是在新形勢下強化部門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1.提高認識,轉變各內設機構間的封閉式監督思維,強化協同工作機制,明確協同工作目標,健全完善內部監督體系。要完善監督體系,強化職能監督。推動辦公、人事、計財、法規、審計等部門的職能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完善監督體系。要不斷強化審計和財務監督,堅持頂層設計,構建完善層次清晰、要素完備、分工科學、功能協調的財會監督體系。2.優化監督協同組織管理體系,整合監督資源。從資源高效利用、合力提升內部監督效能的角度出發,內部審計部門與會計監督部門合理利用其在內部監督體系中的監督職責和所掌握信息的權威性,圍繞內部監督工作要點,建立橫向聯系和協作配合,打破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通過不斷優化協同組織管理,注重監督信息共享,合力推動問題整改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實現齊抓共管、優勢互補,有效整合監督資源,降低部門內監督成本的協同運行目標。3.規范內部審計監督協同流程和規則,建立內部審計監督部門與計財管理部門之間聯席例會制,強化數字化系統的應用,創建內部審計監督與會計監督協同工作流程規范化,提高內部監督信息搜集的精度、完整性、及時性,在不違反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前提下,增強內部審計監督與會計監督相互成果的再利用率,設計部門內監督成果整改、追責和查詢模板。4.樹立協同合作服務觀念,培養專業型復合人才。一個重點就是培育相關單位和人員專業化思維,組建內部監督專家小組,開展內部監督的協同實施和創新性課題探索,搭建系統內各個單位的監督管理人員的業務和技術交流與溝通的平臺。5.探索聯動監督、協同監督有效方法。積極探索內部審計與會計監督協同運行機制,做好頂層設計,綜合施策、協同發力。強化重點監督,聚焦科研項目、工程建設、政府采購和大額資金使用,發揮好內部監督在規范管理、發現問題、防范風險等方面的作用。中國氣象局氣象發展與規劃院負責構建部門內部監督體系的頂層設計,以強化“業財融合”為契機,以財務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為依托,融合內部審計成果,升級優化會計監督,打造氣象部門內部控制管理平臺、網上報銷移動審批平臺、聯網監控預警平臺和財務大數據應用的“三平臺、一應用”會計監督新模式,初步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資金風險防控體系。未來將繼續牢牢把握健全內部監督體系這個定位,聚焦重點領域,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工作,著力推進源頭治理,不斷拓寬完善內部監督體系的思路,提升財會監督的管控效能。
參考文獻:
[1]宗禾.綜合施策協同發力著力提升會計監督的管控效能[J].財務與會計,2020(9):6-7.
[2]楊雄勝.財會監督需要新的認識視角[J].財務與會計,2020(9):8-9.
[3]王宏,梁璐璐.堅持“四度”思維提振財會監督[J].財務與會計,2020(8):4-6.
[4]胡少先.加強財會監督的思考與建議[J].財務與會計,2020(8):7-10.
作者:石麗 婁芳
- 上一篇: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構建對策
- 下一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提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