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實踐研究

時間:2022-09-22 09:10:27

導語: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實踐研究

一、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臺灣休閑觀光農業主要內涵

休閑農業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生態資源、鄉村田園風景,并同時結合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生活及文化民俗活動,向國民提供休閑場所,增進大眾對農村及農業活動體驗為目的的經營管理活動。[1]288-291由農業結合觀光旅游發展出來的休閑農業具有“三農”(農業經營、農民生計、農村發展)、“三產”(一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四生”(農村生活、農業生產、體驗生命、自然生態)的產業特性,具有觀光、度假、社會教育、文化傳承、發展經濟等多目標功能。換言之,休閑農業就是結合生活、生產、生命及生態于一體的經營活動,在管理層面更是結合了農業加工、體驗設計、農業產銷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產業。

(二)臺灣休閑觀光農業主要類型

由于農業資源多樣化,社會需求復雜化,臺灣休閑農業發展至今非常關注主題設定、經營特色、休閑農業園區功能的劃分,都十分注意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2]48-51據臺灣農委會相關統計,臺灣現有休閑觀光農莊1240家、特色民宿1386家、休閑農業集聚區67處、休閑漁區300個、觀光果園385處。臺灣休閑農業主要可以分為4個大類。一是休閑體驗類,包括休閑農場、休閑牧場、休閑漁場與休閑林場。這類休閑體驗類觀光農業一般都具有類型豐富的自然資源,如遠山、河流、特有的動物資源以及多樣化的植物體系等。休閑農場開展的活動項目也非常豐富,常見的體驗類項目主要包括鄉土民俗體驗、農民住宿體驗、農園采摘體驗、大自然教室等。休閑林業園區提供了森林小木屋、體能鍛煉、森林步道等游憩設施。二是觀光體驗類,包括觀光茶園、觀光菜園與觀光果園。觀光茶園的活動開展主要以種茶、采茶、做茶為主,有些茶園還附帶經營茶坊,向旅游者提供品茶項目。觀光菜園一般以生產高冷蔬菜為主,并向旅游者提供進入園區時所想要購買的蔬菜,一些設施完善的觀光菜園同時也向旅游者提供現炒青菜等產品供旅游者品嘗。觀光果園則主要以采摘水果體驗為主,同時還設有露營區、烤肉區、兒童游憩區。三是農園體驗類,包括教育農園與市民農園。教育農園是同時兼具教育功能與農業生產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農園中生產或種植的農作物及農業設施的規劃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市民農園則是將位于城市近郊之地集中劃分為若干地塊,并分別出租給都市民眾種植水果、花草或經營家庭農藝項目,讓都市民眾能夠享受、體驗農業生產、耕作的樂趣。市民農園根據不同使用對象,主要劃分為兒童農園、家庭農園、高齡農園等。四是度假體驗類,主要是指臺灣特色民宿。臺灣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結合當地人文民俗、生態資源、經濟資源以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向旅游者提供鄉土生活的住宿處所。

(三)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歷史沿革

1989年臺灣農業委員會在臺灣大學舉辦“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首次提出休閑農業,所達成的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策略成為主管部門推動發展休閑農業以及擬定各項計劃的基礎。這些策略包括國土資源的利用效率、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等。1990年臺灣農業委員會制定了“休閑農業發展計劃”,正式開創了臺灣休閑農業發展新起點。1992年,臺灣農業委員會頒布了休閑農業領域的第一部政策條例《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了一些從業的基本條件,包括農民設置觀光農園的申請、審核的程序,各項工作逐步正規化、程序化。[3]437-4402000年臺灣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其中就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專項規定,這使得休閑農業發展有了法律依據。2004年以后,臺灣休閑農業進入新自然主義時期,這個階段不再追求數量的增加,而是追求休閑農業品質的提升。如在2004、2006年先后兩次對《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進行修訂,開展休閑農場評選、休閑農業區評價、休閑農業經營師培訓認證等活動,逐步把休閑農業發展重點轉向休閑農業內在品質的提升,力求實現臺灣休閑觀光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這段時期臺灣休閑農場的游客人數不斷增加,從2008年的959萬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00萬人次,國際旅游者從2008年的6.4萬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6萬人次,休閑農業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實踐

(一)政府大力支持,政策制度完善

臺灣休閑觀光農業誕生、發展、壯大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由政府進行策動、輔導、規劃、抉擇、組織和協調的。從休閑農業組織結構設置上看,臺灣休閑農業經營管理由臺灣農業委員會負責,臺灣觀光局、經建會協同管理,而且從上至下還專門設立休閑農業管理、指導和營銷部門,從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發展管理體系。政府的施政理念與作為引導著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政府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架構出齊全的休閑農業制度規范,讓從業者和企業可以共同遵行。為推動休閑農業健康有序發展,出臺了《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觀光農業發展示范計劃》《民宿旅游管理辦法》等規定,為臺灣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有序、穩定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個角色是法令規范的執行,在休閑農業法令規范的制約下,臺灣各級政府特別重視休閑農業發展,積極促成休閑農業朝健康的方向發展。第三個角色是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援,比如辦理講習訓練、提高經營管理素質、舉辦大型活動,引導客流流向休閑農場。

(二)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協會的橋梁作用

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最有成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在主管部門協助輔導下,成立“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協會”。這是一個由從業者組成的協會組織,能夠代表從業者辦理各項非營利事務,并且成為政府與從業者之間的溝通橋梁。協會宗旨是將農業與休閑游憩活動相互結合,以發揮農業生產、促進生態平衡與推廣農村休閑觀光旅游的效果,并帶動當地人對農業資源、自然生態及農村文化的關注,提升農民受益與促進農村繁榮發展,以提升休閑農業經營、管理及消費品質,最終促進休閑農業持續發展。

(三)創新休閑農業經營理念,加強休閑農產品的廣度及深度

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經營管理非常注重休閑農業的創意和營銷活動,擺脫了休閑農業產品和發展模式的雷同,避免了經營方式的相近,使企業吸引力大大增加。同時,積極拓展農業開發手段,推行休閑農業六級產業思維。農業六級產業化主要是指以初級(一級)的農業生產為基礎,開發加工品、商品、新銷售渠道,并擴大到兼具環保意識的綠色消費、以環境場域作為觀光發展資源等,是農業結合工業、商業、學界的全方位農業發展概念。休閑農場原以農業生產為主,但為提升農產品的價值,并滿足游客消費的需求,必須由一級產業延伸到二、三級產業。一級產業是農場生產階段,產品差異性不大,原始功能的價值不高,若予以加工、制造,將提升價值;若能提供餐飲、住宿、包裝銷售,并結合娛樂、教育的功能,跨越到服務性產業,則產品價值更高。

(四)成立臺灣休閑農業學院,強化對休閑農業人才智力支持

臺灣成立了臺灣休閑農業學院,期望通過整合學術界、產業界與非營利組織的力量,建構休閑農業發展知識與培育人才的搖籃,包含顧問團隊、培訓中心和知識平臺。例如,培訓中心邀請產、學、官、研等專家組成人力發展委員會負責運作,建構職能地圖、師資與教材知識庫,并與休閑農場合作,在臺灣各地設立培訓中心,建構系統性選、訓、證、用合一的人才培訓制度,培育休閑農業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建立了休閑農業顧問團。依據休閑農場標準分類來整合休閑農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依據專家專長、專業分類建立完整師資庫,以供各縣市政府、農會、休閑產業及休閑農業相關組織辦理地方培訓時參考。

(五)建立休閑農場服務品質認證制度

為促進休閑農場持續發展,樹立臺灣休閑觀光農場的服務口碑與品牌價值,透過提升服務品質以建立休閑農場品牌形象,為游客提供優質休閑農場旅游,并通過認證過程找出休閑農場服務品質缺失,以此作為未來休閑農業與管理教育訓練協助改善的重要參考。休閑農場品質服務認證由服務管理評選和服務品質診斷兩大部分構成。服務管理評選包括基準指標和特色指標兩個層面,皆針對農場特色管理、餐飲服務管理和住宿服務管理三個方面。服務品質認證只是手段,改善農村經營本質才是結果。從認證結果可以發現,臺灣休閑農場服務產業已經漸漸成熟,能夠提供游客安全、舒適的休閑旅游環境。

三、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管理啟示

(一)提升并拓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理念

休閑觀光農業在改善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透過休閑農業將農村打造成為適合居住和旅游的環境,農村有適當的經濟行為,年輕人有就業或創業的機會,農村人口老化將逐漸趨緩,農村人口結構將趨于平衡,農村社會自然安定和諧。臺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核心是促進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的平衡發展。例如,臺灣地區休閑農業主要是依托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嚴格控制稀缺資源的利用,設立保護區域,為旅游者提供休閑度假服務,從而使得廣大民眾全面認識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應發展具有生態旅游和農村文化內涵的休閑農業活動,將發展休閑農業活動作為回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改善經營管理策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休閑農場的經營管理首先要厘定經營策略,然后做好服務、營銷、解說、營運、環境等部門的管理。早期休閑農業可以靠大片的樹林與綠地吸引游客,但隨著旅游景點愈來愈多,加上城市公園綠地不停產生,未來要吸引游客,不能單獨只靠觀光旅游,而是要與生活結合,而且要有深度與知識性。因此,應積極提升休閑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加強農產品的創意與研發,沿著初級農產品—商品—禮品—藝術品—體驗品路線提升休閑農業產品價值,注重產品性能、功用與效益的營銷轉變,為顧客創造體驗的營銷,包括感官、情感、思考、行動以及開發等。

(三)加強休閑農場發展規劃

臺灣農業委員會將休閑觀光農業劃分為休閑農場和休閑農業區兩個層面。休閑農場具體由個體經營者依據地域特色和經營特性進行專項規劃設計,而休閑農業區則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整體發展規劃,屬于上位指導規劃。休閑農場和休閑農業區在進行開發經營之前都需要做好規劃工作,以科學系統的規劃成果指導未來產品設計、營銷及經營管理。因此,我國大陸休閑農業發展應告別過去各自散狀發展的態勢,集中優勢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集聚區,增加農業園區的硬件與軟件設施建設,整合休閑農業區內相關旅游資源景點,使其由點連成線,再擴大成網狀結構,最后以合作聯盟方式構成休閑農業觀光園區,為旅游者提供優質休閑觀光農業產品,提高農業園區內居民生活質量。

作者:吳美蓮 王國順 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