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21 10:41:57

導語: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分析

1分類經營森林資源

森林分類經營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生態體系,以實現森林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重點是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使其進入良性循環,推動林區經濟、資源、環境的共同發展。大興安嶺內蒙古區域根據林區人文地理、自然地貌劃分出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商品林區運用集約經營手段,全面發展短期工業原料林、生產用材林,以提高林產品和木材的供應,適應人民生活和經濟建設的要求,進而得到更豐厚的經濟效益。生態公益林包括一般公益林和重點公益林兩部分。重點公益林禁止砍伐所有天然和人工的林木,以保護生態體系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一般生態林要綜合治理、以地養地,適度砍伐,以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

2構建可持續經營的社會參與機制

社會參與的概念是提倡全民搞林業、全社會支持林業,社會要為持續、穩定的發展林業提供和諧環境,要求非林業部門也介入林業,由于造成森林退化和消失的主要原因和解決之道與其他部門有直接關系。

2.1制定有償使用森林制度,提高財力支持

因為長時間的輕舍重取,導致大興安嶺出現資源危機,所以提高財政投入、制定扶持林業的相關政策是現在發展森林資源的重要策略。另外要建立起有償使用森林資源的條例,對于部分單位以公益林得到生態效益,就要征收其社會效益和森林生態補償費,基本原則是投入者得到收益,走一條取之社會、服務社會之路,理順并明確林業的產權關系,運用資產化模式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

2.2調整森林結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森林結構是構成森林資源的不同因子、因素的分布狀態,能客觀地體現出森林資源的特點,并從齡組結構與林種結構等方面予以分析。首先齡組結構。因為林區經過多年采伐,幼林、中齡與近成熟林蓄積、面積比例是1.1:1和1.8:1,能夠看出幼林和中齡林的比例較大,如果還運用原來的采伐模式,會大幅度降低成熟林的面積,所以要發揮成熟林或近成熟林的涵水功能,逐步調節森林結構,增強蓄積量。其次林種結構。按照《森林法》的相關規定,根據林區經濟發展和社會自然環境的要求,全面體現出森林的作用,商品林和公益林的比例應該保持在1:3的范圍內,在經濟分流與轉產的基礎上,制定出能夠推動林區發展的具體要求。

3構建起監測森林資源的體系

現在大興安嶺依舊選擇木材監測體系,造成信息的不足與缺損,應該選擇更加科學的信息管理技術,改進森林資源管理方法,如運用“3S”技術構建起空間尺度各異的管理體系,定期觀測大興安嶺的森林資源,以便準確、及時地掌握和了解資源與環境的動態,還能夠運用容量分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來增強和完善管理能力,如借助資源分類體系和地理信息體系能夠建立起評價森林資源持續發展的指標,對市場、政策及管理技術予以模擬來提出管理命令,預測森林資源可能出現的變化,并制定報警機制。

4結語

陸地生態體系中森林是其重要的組織部分,持續經營森林資源、保護環境,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森林服務功能和產品的要求是大興安嶺林業穩定、高效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研究可持續經營森林資源的具體模式勢在必行。本文指出運用分類經營森林資源,構建社會參與機制,制定有償使用森林制度,提高財力支持,調整森林結構,構建監測森林資源的體系等策略,能夠全面推動森林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保護。

作者:白長志 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圖里河林業局營林生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