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食品安全的電子監管

時間:2022-09-04 11:23:40

導語:論食品安全的電子監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食品安全的電子監管

1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及其必要性概述

1.1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涵義

食品安全是一個動態概念,隨著人類的認知能力與社會的發展進步而漸漸變化。就食品安全而言,可以從數量和質量兩個層面來理解:在數量的層面上,食品安全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有足夠的食物供應,食品數量能夠滿足公眾的需求,以發展生產與保障供給為主要特征,強調食品的數量安全是確保人類生存的基本權利之一;在質量的層面上,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含有害或有毒物質,不會對公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以確保營養結構合理和食品衛生為基本特征,是人類維持自身健康生活的權利。《中國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99條規定:“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本文所談的食品安全特指食品質量安全,筆者認為食品安全至少應包括兩要素,一是營養,即食品在成分上應具備一定的營養價值,符合相應的食品安全標準,香、色、味等應該符合其應有的感官性狀,這也是食品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實質上的安全,即食品清潔,沒有有害或有毒物質,對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可能造成威脅或損害,不會導致消費者死于疾病,也不會危及到消費者的后代,不管這種危害是現實的還是潛在性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平臺是指依托電子監管軟件,通過運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對食品流通環節的大型商場超市或批發主體等對象,要求其履行法定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進而形成信息數據平臺,監管部門可以通過該平臺實現對食品經營主體的管理、食品流向追溯、食品質量監控等手段實現食品的遠程監管,經營者以及廣大消費者通過該平臺共享銷售者的進貨查驗信息服務,形成一個食品安全行政監管平臺、食品安全數據平臺以及食品安全用戶查詢平臺“三位一體”的現代信息化系統。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發展并創新了食品準入工程的日常臺賬,積極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減輕了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因索票索證數量大、品種多等導致的監管部門負擔過重問題,不僅節約了流通時間,并且降低了經營成本,提升了對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的有效控監管,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必要性

第一,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是提升食品流通業發展水平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的食品流通行業發展迅速,食品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食品安全監管的任務越來越復雜繁重,由于現有的監管力量相對不足,致使傳統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日益力不從心,局限性越來越大。通過引導企業管理信息化,推行食品安全的電子監管,使之不斷適應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新形勢,進一步提升食品流通行業的發展水平。第二,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建設的要求。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有利于健全我國食品安全經營者自律、執法監管、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長效機制,通過實行食品安全電子監管,能夠實現食品經營主體之間的資源信息共享,不僅節約了流通時間,并且降低了經營成本;監管部門可以實現食品安全從現場監管向遠程監管轉變,從模糊監管向精確監管轉變,鞏固、擴大和深化了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及專項整治的成果;消費者可以方便查詢、獲取食品安全信息,改變與經營者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強化社會監督。第三,有利于責任政府的實現。建立責任政府的目的就是能夠更好的實現公共利益,更好的滿足人民的公共需求。隨著食品事故的頻繁發生,政府有責任對食品質量進行監管,也是實現責任政府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不僅是公共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也是關系到公共利益的社會問題,在當下由于食品的外部性特征以及市場失靈,問題食品已經正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健康,通過食品安全的電子監管,對制假造假行為給予嚴懲,維護公眾的合法利益。

2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1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法律體系不健全

健全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法律體系既是樹立監管機構獨立性和權威性的需要,又是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在食品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是我國食品安全最主要的法律依據,此外,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有30多種,相關條例近300多種。但是這些法律大多由于大多都散見于政府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大都只針對某一類食品,并且大多出臺時間較早,導致很多規定與現實需求不符。《食品安全法》對食品生產到流通的整個過程都有原則性的規范,監管的范圍覆蓋了食品生產流通的全部環節,在內容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從表面上看,基本達到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但對于許多制度建設問題只作了原則規定,與其配套的很多法律規范尚未出臺,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相應配套的法規和規章制度,使得《食品安全法》的功效大打折扣。總之,我國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是一個新興的監管方式,缺少具體的相關法律法規。

2.2思想認識、電腦知識及設備配置影響電子監管的推進

首先,部分基層工商人員認為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重點是信息錄入,這是經營者的的事情,而許多食品經營者卻認為電子監管工作是政府監管部門在推行,必須有政府落實,因此常常形成推諉扯皮的現象。部分食品經營戶誠信意識不強、責任意識不強,對全面錄入食品基本信息顧慮較大,擔心稅務部門查詢臺賬據實征稅,部分經營業主敷衍了事,從而影響了食品安全電子監管試點的有效開展。其次,食品安全電子監管,需要基層監管人員及其經營者能熟練操作電腦,但是現在我國的許多基層人員電腦基礎知識差,影響了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另外,經營者文化素質參差不齊,不會熟練操作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系統的大有人在,導致食品安全信息錄入的項目、數據不完整,出現很多可疑數據。再次,許多電子設備老化陳舊,硬件設備不齊,系統維護不及時,服務器負載力不強。許多食品經營者規模小,經濟條件差,使用的計算機軟件不兼容,設備老化,運行速度緩慢,并且食品電子監管系統升級頻繁,服務器突然停止響應情況時有發生,使得錄入食品信息時存在許多問題。

3完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建議

3.1完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法律規范

是否有完善的法律規范體系關系著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成敗,加強立法是完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法律體系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國雖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相關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但現有的法律法規仍存在缺陷,為了避免或減少在立法或執法中造成沖突,必須妥善解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混亂問題,對現有法律法規認真清理整合,盡可能確保法律的完整統一。在構建和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逐步體現《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中“消費者至上、國民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規范體系。隨著《食品安全法》的實施,針對現有法律法規與之不配套情況,應該予以清理與編纂。第一,以《食品安全法》為依據,制定與之配套的法規規章,逐漸形成以《食品安全法》為核心、其他配套的單行法律法規齊備的法律監管體系,從而滿足相關監管部門從食品生產、流通到消費各個環節監管的需求;第二,整合散見于相關規范性文件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內容,清理和修正存在交叉和矛盾的法律規范,通過出臺司法解釋、制定相對應的規章或其他法律性文件等方式對現存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予以補充,使之統一協調,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法》省、市、縣三級監管體系中各監管機構的權責,尤其是補充和完善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統籌全國食品安全事務的職責;第三,對于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國家層面暫未涉及到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調研,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先行出臺地方性法規規章。

3.2加強食品安全電子網絡化監管質效

第一,加大宣傳,正面引導,加大對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推行電子監管的目的和意義,充分調動經營戶的積極性。糾正監管人員、經營者對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工作認識不到位的問題,搞好監管人員與經營者之間的銜接和配合。第二,加強學習,提升能力。要采取集中培訓學習與個別分級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監管人員進行電腦操作和食品安全電子監管系統中工商監管平臺、經營戶平臺操作進行培訓。第三,不斷探索,完善系統。通過不斷創新,建設一套網絡平衡系統,徹底解決單一服務器一旦癱瘓將導致業務系統無法訪問的窘境。此外,協調軟件開發公司增加軟件操作提示,最大程度簡化軟件操作過程,不斷完善食品安全電子監管軟件系統。第四,強化監管,確保實效。充分發揮食品安全電子監管在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作用,通過分類監管,加大市場巡查和督查力度,促使經營者嚴格履行《食品安全法》規定的法定職責。

本文作者:趙新磊工作單位:河海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