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質量與安全社會責任意識培養
時間:2022-03-13 08:29:13
導語:食品質量與安全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鑒于當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業人員責任意識薄弱、教與學之間矛盾重重等現象,提出針對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對策:架構承前啟后、1+1+X、微課等模式的教學設計,構建研究式教學、實驗點綴、啟發性案例等教學手段,并通過減壓式全過程考核、問卷式課后反饋,從而提高本科教學效果。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社會責任;微課;案例教學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是判斷人民是否過上小康生活最為直接生動的標準。2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2017年10月黨的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又用了一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再次從國家戰略層面強調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加強食品從業人員的社會意識、提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道德水準,是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前提,更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1]。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我國高校本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自2002年獲批以來,至今已有超過150所高校增設了該專業[2],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食品人才教育的重視與決心。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集合了食品化學、食品衛生與檢驗檢疫、食品營養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質構與感官等多門課程,具有綜合性強、知識面廣、學習難度大等特點。本文從教師及學生兩個層面對當前本科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從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心角度探討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以求提升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達到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心的食品行業從業人才的目標。
1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師自身。縱觀當下的本科教學,教師的主要癥結是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教學過程,無法讓學生思考、動手和表達,無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滿滿的獲得感,進而影響了學生的自學和創新能力。教師的自身問題是何所致?首先,大多高校教師缺乏教學理論和方法。目前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近半為青年教師,他們多為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的博士畢業生,特別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理工科青年教師,他們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并未得到系統有效的教學技能訓練,入職后也缺少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培訓,導致他們在從教過程中邊教邊學,時感力不從心,影響教學質量。其次,時間和精力投入有限。當下本科院校科研任務繁重,部分年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科研能力較弱,為應付學校的考核,需花大量時間及精力申請項目、撰寫論文,而忽視了他們擅長的教學;青年教師受家庭、經濟、晉升等方面的壓力,從發揮個人優勢的角度考慮,往往將大量時間投入熟悉的學術研究,安排在教學課程設計、自身教學能力提高方面的時間非常有限。再次,傳統教學與網絡更新速度的矛盾。現今的教學方法仍主要是教師課前查閱資料備課、現場PPT講解授課,但各種信息日新月異,教師每一輪授課都要花費較多精力搜集、總結最新知識點;針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國內不良食品安全事件時有曝光、法律法規不斷更新、快速發展的經濟所形成的利益風氣也不免時常觸及社會道德底線,造成教師備課時應考慮的知識體系龐大而復雜。1.2學生分析。目前,在讀的大學本科生幾乎均為“90后”甚至“00后”,這批學生的成長環境較為優渥、從小接觸網絡,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帶有鮮明的特征[3]。第一,多為獨生子女,群居經驗少,關注自我,心理承受力較弱,個性化明顯。第二,獨立性和依賴性并存,干勁足但持久力差,追求新鮮事物卻保持自傲姿態,各種矛盾心理集于一身。第三,受社會功利主義影響,注重利益最大化,崇尚回報,存在把個人理想和責任道德視為交易的傾向。另外,由于科技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提高,學生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除了各門功課的課前預習,課后經常還要花大量時間準備各種PPT,或者進行團隊協作完成某項作業。比如我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除每日上課外,還要做大量檢測類、分析類實驗,外加實驗報告或者論文的寫作,甚至到人群中做調查,導致他們的課業質量下降;另外,有不少學生還參加了各種社團和培訓班,占用了大量課外時間和精力,上課時無精打采。
2社會責任意識培養模式研究
2.1創新教學設計。2.1.1課程承前啟后的設計。教師在教學課程設計時,應注意一門課每個章節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甚至要考慮學生整個培養計劃中每門專業課內容的互補性。例如,“食品品質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通常安排在整個本科專業教學的前段時期,基于它的某些章節可能與“食品營養學”“食品檢驗學”等課程內容有交叉,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兩點:一是每章應設計成相互聯系、相互依托,使學生對課程有整體認識;二是應從食品品質評價與控制的角度,設計與其他課程側重點不同的教學方案,以免使學生有重復咀嚼舊知識的感受。2.1.21+1+X的上課模式。實行1名資深教師+1名青年教師+X個研究生助教的教學模式。2名教師與X個研究生形成教學小組,經驗豐富的年長教師在為學生授課的同時,也為青年教師傳授教學技能、樹立教學風貌;有干勁的青年教師在協助授課之余,也可助長年長教學的教學熱情;外加X個研究生協助課外實踐和實驗教學,減輕因人手和精力不足帶來的壓力,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備課,亦給研究提供教學實踐機會。2.1.3開啟微課學習時代。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在聽課10分鐘后開始走神,45分鐘的課堂學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提出微課教學,即教師在一節課的設計中應更換3-4次教學模式,吸引學生注意力。“微”代表簡潔、濃縮和高效,當下有流行的微博、微信、微視頻,教師在上課時應緊跟潮流,采用“微課程”教學,將復雜的理論拆分,以一個個案例、話題串聯,形成生動而不枯燥的精美教學設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知識要點加深了印象。2.2改革教學手段。2.2.1深入的研究式教學。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主要是啟蒙和引導,而不是主導式地位,不利于學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食品質量與安全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采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從事教學。例如,針對某類食品的生產過程,提出可能產生質量問題的關鍵點,啟發學生去分析原因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此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2.2.2生動的實驗點綴。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理論課往往有些枯燥乏味,特別是一些法律法規、生產標準、管理制度、品質及安全評價體系等的授課時,更是知識結構復雜、內容抽象。若在課堂上輔以幾分鐘的小實驗,既能增加課堂氣氛,又可促進知識的吸收。例如,在講解食品的流動性時,為了解釋爬桿效應和闡述哪些食品有此現象,可專門在課堂內演示不同流體食品的特性,生動且易理解。2.2.3啟發性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始于1871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克利斯托夫•L•朗戴爾提出,至今已廣為應用,尤其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長期使用案例教學,培養了大批能人智士[4]。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的描述,特別是有針對性地講述過去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的討論,對作為一個未來食品從業者應具備何種職業道德進行深入思考。從教學的角度,案例教學法著眼點在于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能力;從學生的角度,案例教學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便于理解知識要點,緊跟時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2.3重視教學效果。2.3.1減壓式全過程考核。為了改變學生“平時學習玩為主,考前努力絕對過”的不良學習習慣[5],以及提高學習效率,提出減壓式全過程考核,即在平時加強專業訓練、課后作業從簡且課堂反饋修正、期末成績綜合計算。例如,一門專業理論課的總成績分成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50%。期末成績為最終的考卷或提交論文的成績,平時成績計算則包括考勤10%,作業10%,課堂互動10%,隨堂小測驗20%等。該考核方式增加了平時成績的比例,特別是借鑒國外一課多考的模式,讓學生在日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對專業內容記憶深刻,不在期末考試時臨時抱佛腳,而且不布置繁重的作業,可采用微博式作業,并在課堂請學生講解、教師點評。2.3.2問卷式課后反饋。除了課程的考核成績可以量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外,課后的學生反饋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詢問課代表、學習委員或者其他學生對講課內容的看法或需要改進之處;亦可做一份簡單的問卷,在課間由全體學生填寫反饋。在期末結束后,隨機找幾位成績分布在不同級別的學生,做進一步的問卷式調查。收到學生的反饋后,教師應當及時整理、反思、調整,在不斷的交流與總結中提高教學技能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晨,江潔,胡文忠,姜愛麗,鄒宇.“食品安全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嘗試[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7,19(1):94-96.
[2]肖貴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J].福建輕紡,2010(1):36-41.
[3]辛穎.90后大學生性格特點在思政教育中的創新性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27):181-182.
[4]葛武鵬,李志成,張靜,郭春鋒,胡攀攀.基于案例教學的食品工程碩士實操技能培養的教改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39:136-138.
[5]周基.基于全過程考核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0):141-143.
作者:劉瑋琳 韓劍眾 曲道峰 韓菲菲 馮立芳 單位: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 上一篇:體育場館經營管理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微信公共平臺物業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