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關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時間:2022-05-18 10:55:38

導語:新海關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海關出口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摘要: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劃入新海關后,原有的監管模式發生較大變動,在服務外貿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新海關人力物力維持原有水平情況下,如何保證出口食品質量安全,成為當前遇到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對新舊兩種出口食品監管模式的對比,分析研究新海關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存在的風險和應對方法,為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食品出口;安全監管;海關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2018年4月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機構改革后,新海關的職責更寬廣,隊伍更壯大,海關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對于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而言,新海關將繼續嚴格落實關于食品安全工作“四個最嚴”的重要指示精神,圍繞海關總署關于進出口食品安全工作“一點問題都不能出”的總體要求,嚴守食品安全底線,強化監管,優化服務,推動進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取得新成就。本文將探討在新的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模式中,如何進一步優化海關內部運行機制和監管資源配置,有效破解條塊不夠兼容、基層運轉不夠順暢、專業監管人員相對短缺等問題,清除監管死角、補齊安全短板、防范風險盲點和守好監管底線,全方位筑牢出口食品安全屏障。

1原檢驗檢疫監管模式回顧

劃入新海關前,原檢驗檢疫系統出口食品監管工作流程主要涉及認證監管部門、檢務部門和食品安全監管業務部門。認證監管部門負責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場、養殖場備案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檢務部門負責出口食品報檢流程運行和檢驗檢疫證書管理;食品安全監管業務部門負責出口食品檢驗和檢疫監管工作,包括現場查驗、檢疫、取樣、送檢、結果評定、證稿擬制簽發、企業的日常監管和定期監管以及境外不合格產品通報的檢查。從業務流程運轉看,在原料種植場備案、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現場查驗、證稿擬制以及企業日常監管和定期監管環節中,均有食品安全監管業務部門參與,食品安全監管業務部門是原料種植場備案和出口食品企業準入的“審批員”,也是出口食品現場查驗的“放行員”,還是企業監管的“管理員”。這種工作模式下,監管人員能夠系統、全面的了解出口食品企業的生產條件、管理水平、檢測能力、產品質量狀況和產品風險程度等情況,更容易發現企業生產各環節的漏洞和產品質量問題,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從各方面保障出口食品的質量,確保產品在境外順利通關。從防范風險角度來看,這種監管模式下,存在同一位檢驗檢疫人員扎口管理一家食品企業的基地原料核銷、質量體系管理、生產運行狀態、產品出口和后續監管工作的情況,出口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身兼數職,更容易存在產品風險、業務風險和廉政風險。

2新海關監管模式梳理

劃入新海關后,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遵循依法監管、風險管控、分段負責、分工協作、權責一致及優化服務的原則,主要涉及企業管理部門、查驗部門、綜合業務部門和稽查核查部門。企業管理部門負責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及出口食品原料種植場、養殖場的備案和信用管理;綜合業務部門負責出口食品單證的通關運行和檢驗檢疫證書管理;查驗部門負責出口食品檢疫、檢驗、取樣、送樣及結果評定等檢驗和檢疫監管工作,也會作為出口食品監管工作的牽頭部門負責對外聯絡工作;稽查核查部門負責出口食品企業和備案基地的后續監管以及境外不合格通報的核查工作。

3新海關食品監管模式的優點

3.1分段管理,職責分工明確

新海關食品監管模式進一步明確涉及具體事項的職責分工,建立更為清晰的權責清單,推動了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鏈條與出口食品原料種植、生產加工、通關流程和后續監管的相互契合。事前企業管理部門負責準入與備案;事中綜合業務部門負責證書管理和出口食品通關流程管理,食品查驗部門負責現場查驗、送檢和證書擬制工作;事后稽核查部門負責備案生產企業核查、種養殖場核查和境外通報核查。該模式明確了出口各環節間的信息交流、業務對接、質量管理和權力監督,職責和責任更加明確,避免了“真空”和交叉重復,加強了對出口各環節的管控力度。

3.2整體聯動,強化全鏈條監管

將出口食品企業的備案管理、屬地查驗、風險分析、證書管理和后續監管等全要素納入監管范疇,促進出口食品各監管部門緊密配合,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實現了出口食品鏈條上各環節的緊密協同,形成監管合力。在此基礎上聚焦出口食品高風險業務和重點難點,分類施策,精準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推動分段管理和條線專業化管理融合、優勢疊加,理順職責關系,強化各方協同,注重多管齊下,實現各方聯動、協同高效的一體化監管。

4新海關食品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及風險

4.1一線業務人員人力和能力不足

原檢驗檢疫業務劃入新海關后,隨著“三定”方案的落地,部分一線人員分配到其他部門,既有業務人員調崗至事前和事后出口食品監管環節,繼續從事出口食品監管相關工作,也有調崗至非出口食品業務崗位,從事新海關非食品業務。新加入出口食品監管隊伍的人員較少,出口食品一線人員流失,出口食品業務人力不足;業務部門專家型人才轉崗,出口食品種類多,產品特點多樣,風險點不一,監管人員業務應對能力不足,風險防范能力欠缺。

4.2業務分布不均衡

為便捷擬從事出口食品生產的企業取得出口資質,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核準實施“審批改為備案”,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的法律義務并未免除,海關維護出口食品安全的責任并未減輕。在部分隸屬海關,驗證企業是否建立并有效運行食品安全衛生控制體系的工作,已轉移到一線查驗人員工作中,另外包括企業日常監管、境外通報核查等業務,也事實上流轉至查驗部門,進一步增加了出口食品查驗人員的工作量,以上情況和人員緊缺的狀況疊加,可能導致出口食品監管部門對企業的監管力度下降,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失控、生產加工過程管理松懈、食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逐漸顯現。

5對策

5.1加強部門間配合

推動出口食品業務鏈上各環節緊密協同,促使各方落實責任,各出口食品監管部門及時互相通報企業食品安全衛生控制體系運行狀況、出口食品現場查驗抽檢結果、企業后續監管結論、不合格產品退運處理情況以及出口食品企業違法違規信息,根據各自職責采取降低信用等級,加強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提高企業現場監管頻次,加強不合格信息通報、出口不合格食品后續處置等工作的協調配合,建立部門間會商機制,深化出口食品監管部門間協同,由出口食品業務兜底部門積極發揮業務協調作用,整合優化出口食品監管流程,及時協調解決涉及多部門、較為復雜疑難的問題,實時共享出口食品企業和貨物的監管信息。

5.2建立業務骨干隊伍

專業資質人員向牽頭部門適度集中,保持業務專家隊伍穩定和重點崗位人員的相對固定,出口食品企業備案、現場查驗、證書簽發及稽核查等人員應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和能力要求,對于不需要專業資質的崗位和環節取消人員資質門檻,加大培訓工作力度,培訓更多適崗人員,擴充業務骨干,培養行業專家,推動出口食品監管專業化和規范化,建立出口食品監管專家人才庫,實現監管部門人力資源共享,探索建立首席食品專家制度,促進食品專業人員前中后各環節多崗位歷練,為專業人員提供更多成長機會,培養出口食品全流程監管人才,緩解部分隸屬海關一線執法專業能力不足和人員緊張情況。

5.3強化屬地全流程監管

推行全鏈條式管理,明確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間的信息交流、業務對接、質量管理和權力監管,使出口食品監管工作更具備計劃性、科學性,加強企業日常監管,化解企業準入門檻降低相關衍生風險,改變重檢驗、輕監管的工作模式,通過遠程視頻連線、飛行檢查等多種方式,提高對現場監管作業的監督指導頻次,健全反向查找和堵塞漏洞機制,全面提升專業監管能力,著力提升問題食品檢出能力。對企業質量體系運行狀況、出口產品檢測結果、企業后續監管情況等不同環節的監管結論相互驗證,重在預防、有效監控,確保原料種植、生產加工、產品質量處于有效監管范圍。

5.4建立風險會商機制

由出口食品監管部門牽頭,強化全要素風險分析和全鏈條風險防控,加強對各類風險整體管控,以重大業務風險、跨部門風險、特殊和應急風險為重點,結合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流程特點,開展出口食品監管流程事前、事中、事后的風險研判,圍繞原料種植、生產加工、抽樣檢驗、單證審核、風險管理、產品追溯及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要求等環節,逐步實現對出口食品產業鏈的全流程、一體化風險防控,防范改革衍生風險,在深度融合基礎上實施風險要素清單化管理、分析研判成果一體化運用,完善風險預警決策機制,探索建立跨部門重大出口食品安全風險聯防聯控機制,為出口食品企業和產品保駕護航。

6結語

確保出口食品安全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和對外貿易大局,也是海關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出口食品監管部門要按照出口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總要求,對標最嚴謹的標準,開展最嚴格的監管,實施最嚴厲的處罰,強化最嚴肅的問責,充分發揮新海關的職能優勢,健全制度,完善內控,在出口食品的檢驗監管工作中不斷的實踐和總結,嚴防監管鏈條斷裂、監管措施落空,確保出口食品監管機制運轉高效順暢、風險隱患有效遏制,提高我國出口食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的出口貿易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解卉,李軍民.出口食品檢驗監管模式改革歷程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0):4618-4619,4622.

[2]成磊.淺論監管與驗證新方法:檢驗監管模式改革的探討[J].中國電子商務,2010(8):286.

[3]侯寒黎,陳志明,魯婕,等.浙江省蔬菜出口現狀及檢驗檢疫監管新模式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9(6):221-222.

[4]劉坤,張雨桐,任崢峰,等.我國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工作的風險管控措施[J].食品安全導刊,2019(33):22.

作者:陳朝 殷烈 沙天慧 劉桃英 王海濤 楊占臣 趙秀榮 單位:連云港海關 南通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