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式古民居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3 03:17:00

導語:贛式古民居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贛式古民居現狀分析論文

一、贛式古民居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現存的贛式古民居主要建立在明清時期,目前隨著研究人員的挖掘,使很多邊遠地區的民居浮出水面,通過國家和當地政府的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民居被妥善的保護起來。并通過媒體、網絡、旅游等形式宣傳,使贛式民居文化廣為流傳。江西的古民居主要集中在婺源、贛南等地區。目前婺源縣擁有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個全國民俗文化村,1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婺源宗祠、清華彩虹橋、理坑村古民居3處13個點榮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三雕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位于江西婺源縣沱川鄉的理坑,建村于南宋初年,是婺源縣明清建筑保護最為完整的村莊之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而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稱一絕,以體量巨大、防衛功能完備,集家、堡、祠于一體的客家民居中,世人公認的贛南方形圍屋是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有形客家文化中的代表與象征。它是公元三世紀東漢中后期中原地區大莊園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塢堡,也就是一種小型的城堡。據梁思成先生研究,北魏至唐代的建筑,在庭院圍墻的四角都建有角樓,保存著古代防御性的遺風,但這種四角建樓的布置,在宋代以后已甚少。然而恰恰在此時期,南遷的客家先民為了適應新的特殊的生存環境,為了家族和宗族的安全,高墻大院、聚族而居成為最佳選擇,把中原逐漸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術帶到了贛南,因而學術界稱贛南方圍是漢代塢堡的“活化石”。另外,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分宜鄧家老屋,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贛西地區面積最大的圍屋。

二、贛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不同的地區,古民居的特點不一樣。在江西眾多的民居中,具有建筑特色是天井、圍屋、三雕等。首先天井是指上緣由屋頂四向的屋檐或墻壁組合構成,下底鋪地面積大于井口,鑿內池、留溝防、設路徑、安石埠、置盆載種種異制。都具有集水、納陽、通風、采光、消防等多種建筑功能。居民天井的空間尺度以間為基準,空間形態與明堂廳堂為一體,是一個無具象界面的類井狀泛空間。在南方地區采用組合式天井的較普遍,而江西古民居中的天井設計是開合式的,它是我國民居中獨特的天井形式,特點是運用活動式格棚調節遮陽、爭取良好的室內物理環境又取得豐富的光影效果。它對我國庭院設計有著深遠影響。其次是圍屋,它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图胰瞬捎弥性瓭h族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的圍屋占地8至10畝,大的要超過30畝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圍屋往往需要5至10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客家圍屋的特點是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又是整座圍屋的防御圍墻??图覈菖c北京的四合院、陜北的窯洞、閩西的土圍樓合稱為中國“四大古民居”。贛南的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全南、定南、安遠幾個縣,總數有600座左右。其中以龍南最為集中。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與閩西圓形的土樓和粵東內方外圓的圍龍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龍南縣的圍屋有370多座,形狀各異,其中“方圍屋”建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屬全國之最。江西古民居建筑特點再次是三雕。在眾多的建筑結構和部位都有三雕,它們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而且每一副圖案仿佛訴說著一個故事,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位于新余市分宜縣湖澤鎮尚睦村的鄧家大屋,該建筑群的門、窗木雕盛行,雕刻技藝精湛,題材豐富多彩。主要內容有樓臺亭閣、橋梁、農耕魚樵、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歷史戲劇類題材,極具地方特色,展現當時社會人文面貌,又包含大屋主人的希望及企盼。這些門、樓、閣、窗上的雕塑中,有反映分宜及周邊景觀的《圍屋全貌圖》、《魁星閣》、《分宜萬年橋》、《華屋連薨》、《廊榭圖》、《分宜古城東門圖》、《浮橋圖》、《宜春臺》、《城門與考棚》;有反映分宜人民生產、生活的《耕牧圖》、《紡織圖》、《捕魚圖》、《射獵圖》、《入城圖》、《船運圖》、《挑夫圖》、《船臨城下》、《碼頭裝卸圖》;有反映文人學子寒窗苦讀、科場拼搏的《樹下讀書圖》、《進城趕考圖》;還有反映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幸福的《鳥禽花樹圖》、《鳥獸率舞圖》、《梅鹿圖》、《萬字錦》等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客家圍屋中極為少見。

三、贛式古民居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斷推陳出新,傳統的民居建筑形式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漸漸被人們所遺忘。雖然,在國家和省市領導的大力宣傳和扶持下,民居得到很好的保護。但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保護這些古民居,是如何讓贛式古民居的精華與現代建筑設計融合的問題。首先還是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贛式古民居的文化,特別是省內各高等藝術院校及中專、高職等,相應的開設一些選修或欣賞課,除了讓本地的學子了解贛式古民居的文化,也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了解,進而產生興趣并從事相應的研究。這樣讓從事建筑設計及建筑裝飾設計的人員對江西古民居的產生背景、文化、特色有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創新。通過調查,目前江西省內各高校的藝術生,對贛式古民居的了解程度極少,根本談不上任何的認識與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開展這一類的宣傳與學習。其次,大力發展旅游業,通過旅游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朋友都來了解贛式古民居,把這一類文化推出江西、推向全國、推向世界。這樣既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又可以把江西悠久的民居文化展示給游客,推動文化的交流。再次,目前已經出版的書籍以及網絡對贛式古民居相關內容介紹的較少,專業設計人員或者業余興趣愛好者查找不到相關研究內容。因此,我們要積極研究已發現的贛式古民居的結構,建筑元素,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內容,把這些精華系統完整的整理出來,通過出版社出版發行,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還要大力挖掘暫未被發現的古民居,使這些歷史遺產早日浮出水面。

針對目前贛式古民居的現狀,我們的任務非常重。為了發展江西本土的文化和經濟,需要我們各界人士的積極關注和大力宣傳。通過我們的努力,使贛式古民居建筑精華與現代建筑形式和元素融合,形成贛式人居文化新的特征,構筑現代贛式民居獨特的人文景觀。

參考文獻

[1]王其鈞著,《中國民間住宅建筑》,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2月

[2]孫大章著,《中國民居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其鈞著,《圖說民居》,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

[4]黎明中主編,《江西古村古民居》,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