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語言的特點及演變趨勢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03 03:34:00
導語:報刊語言的特點及演變趨勢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報刊是什么?它是人們了解新聞事件的新聞紙,也是人們學習語言掌握語言的工具之一,更是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報刊閱讀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報刊語言對人們的影響可想而知。
報刊語言是有別于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他有自己固有的特點,且這些特點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他會隨著社會環境等各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細微變化。因而新聞工作者們得在其特點的前提下使用言語來報到事件。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報刊語言的日趨時代化帶來了許多弊病,造成了語言的混亂,我們得加以重視,社會各方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聯合治療這個病癥,使得我們語言步入正軌。
論文關鍵詞:報刊語言特點歷史演變弊病
一、什么是報刊
顧名思義,報刊就是報紙和期刊。就今天看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的崛起,為了和上網的報紙相區別,我們一般認為的報紙應該是以紙質為媒介,受眾為大眾,報告社會和行業最新消息、刊載評論的公開發行物。
二、報刊語言以及它的用詞特點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與人相互接觸時候所使用的交際工具,是人們傳遞信息和表達思想的媒介。他產生于社會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在傳承中體現出一定的穩定性。而報刊,作為新聞媒體,它快速集中地反映出社會各個領域的變化,及時傳播最新鮮、最有趣的資訊,向人們展現歷史的演變軌跡以及未來藍圖的種種信息。報刊語言是顧名思義、顯而易見的概念,這里我就不再贅述,我們可以看出,報刊語言是與時代同步的。因為它產生于社會生活當中,且社會生活是與時俱進的。報刊語言的用詞特點如下:
(一)講究規范性
報刊以廣大民眾為服務對象,那就不可避免帶上官方語言的性質。為了忠實反映社會,反映任何事件,報刊語言就必須通俗易懂、明確樸實,避免矯揉造作、嘩眾取寵。比如人名、地名、專用名詞等是相對固定的。
(二)注意時代性
所謂時代性,就是報刊語言帶有時代色彩,這是報刊的屬性決定的。報刊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當社會上出現一種新事物、新觀念、新行為的時候,人們總要賦予一個新的稱謂,報刊就把這些新的稱謂記錄下來,進行廣泛傳播。如果這些稱謂經常是人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它就會經常出現在報刊中。比如,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等。有個笑話:在一個小縣的一個落后村莊,村長接到一個通知,說縣里的“三個代表”檢查團要到這個村里檢查,村里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壞了,因為從來都沒有縣里的領導到這個村里去過,村長趕緊召集了一班人搞接待。大家也知道,山區的小村莊是沒什么可吃的,當然是吃白米飯,結果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發現飯不夠吃,問村長怎么回事,村長好象受了大的委屈似的說“不是說來三個代表嗎,我就做了三個人的飯量啊,來十幾個人當然不夠吃?!边@個笑話可以看出,這個村長是沒有看過報紙和電視的,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所以才不知道“三個代表”是什么,以為是三個人。近年來報刊里出現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詞,這些新詞都反映了時代特點的。比如文化娛樂方面的:人氣、蹦極、新新人類、寫真集、賀歲片、街舞等;經濟生活方面的:超市、快餐、專賣店、網上購物等;社會生活方面的:養車、下崗、福利、彩票等。
《讀者》雜志上有這么一個句子:對于今天的“哈日”一族,南京大屠殺則是一個太過遙遠的概念。這當中的“哈日一族”指的是喜歡日本流行文化的一類人,喜歡他們的電影、音樂、生活方式等等,“哈”有喜歡、模仿的意思。象這些比較時尚的詞匯也經常出現在報刊當中,這充分說明了報刊語言的時代性。、
(三)報刊語言注重簡明性
措辭的簡明性也是報刊語言的一大特點。新聞要求準確、快捷地傳遞給讀者,表述事實要干凈利落,不要繁言冗語。一般來講,報道一個新聞事件,要求幾百個字、百來個字,甚至幾十個字就把事件講清楚,詞語能減則減。報刊語言不同于文藝創作,可以采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用夸張的語句甚至虛構的情節以突出典型的人和事,也不同于理論著作,可以采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敘述要報道的事實。報刊為了簡明,常常大量使用簡稱或者縮略語,象、一臺一中、港澳地區、計生局、人代會等縮略語大量出現在報刊中。
三、報刊語言的歷史演變和新詞的特點
報刊語言是社會生活最鮮活的反映,不同時代的報刊有著不同的特征,而(一)建國初期
這個時期用語的政治化風格很濃,宣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反映社會各行各業進步的內容占了重要地位,經濟類、政治類用語比重很大,這個時期的報刊語言表現出嚴肅的、沉穩的、莊重的、樸實的的特點。如“政府、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斗爭、國家緊張局勢、和平”等詞語很嚴肅的、莊重的用語。當然,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文化氛圍,詞匯規范標準也沒有確立,用詞不當或者錯誤、不規范的現象也比較多見。如1955年8月17日的人民日報“推行我國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開展勞動的合理化建議,發揮機械部門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勞動競賽推向新的高漲。”高漲就用得不是很妥當。
(二)時期
的危害大家都清楚,這個時期對我國的語言規范化工作帶來了很大的破壞。甚至出現了倒退,這個時期的報刊語言有這么幾個特征:
1、語錄詞泛濫
當時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達到高峰,語錄被億萬人傳誦,語錄的言語方式也爭相模仿,成為這個時期的文化特征,翻開這個時期的報紙,幾乎每篇稿子都有語錄詞匯和語錄句子。舉個例子。1970年8月7日的人民日報“的每一最新指示發表,他都連夜學習,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到群眾中去宣傳落實。”同一天的另一個稿子:在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的指引下,各省各級革委會狠抓經濟領域里的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斗爭。”
隨著語錄泛濫,也產生了崇拜泛濫,象“偉大、紅太陽、真理、萬壽無疆等頌詞大量流行?!比?0年8月6日的人民日報一個新聞標題“高舉思想偉大紅旗,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
2、用詞很極端
時期的報刊語言改變了中國傳統崇尚的中庸的習慣,變的對立和極端。風格激進、尖銳,象“完全、徹底、無限、最”等詞語在報刊中出現率是很高的。1970年8月13日的人民日報有這樣一個句子“卑賤者最聰明,還在于他們能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特別是年輕人,最積極、最有生氣、最少保守思想。這里用的幾個“最”明顯是極端的、偏激的。再比如:1968年10月7日的人民日報:我懷著對偉大領袖的無限熱愛、無限忠誠、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學習的最新指示、越學心越明,眼越亮,決心越大,的這一最新指示是非常非常英明的,非常非常正確的,非常非常及時的。
3、詞匯的貧乏
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語言禁區,講話都要很注意,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反革命,被批被斗,甚至被殺頭。所以報刊語言詞匯相當貧乏。當前港澳臺地區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什么好大哦,好漂亮,好喜歡哦,好好哦等,他們是因為傳統漢語言教育的缺失,接受的英殖民地的英式教育,詞匯掌握得少,而不是有詞匯而不敢用,與時期兩樣。
(三)改革開放時期
的災難,喚醒了我國的大眾對語言民主和語言文化的重建意識,產生了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迫切的語言革新期盼,所以改革開放時期,迎來了我國報刊語言發展的飛躍時期。這個時期引進了大量的外來詞,有專家稱,這是我過繼漢、唐、五四和建過后的第五次漢語外來詞引入的高潮期。不少方言、歷史詞匯也出現在報刊中,進一步豐富了報刊語言。
(四)跨世紀新時期
這個時期是中國的轉型期,各種新事物、新現象、新概念層出不窮,各種思想觀念的全面涌現和碰撞,社會發生急劇轉變,大量新詞匯以“爆炸”形式進入報刊詞匯系統中。詞匯的極大豐富,報刊用詞逐步多樣化、靈活化,網絡新詞匯大量出現,是這個時期報刊語言的特點。比如用“代溝”表示兩代人之間的隔膜,用“拜拜”表示再見,象模擬電視、數字電視等新詞的出現,2002年人民日報上的一例子:那個10歲的小男孩是個人精,什么都懂,我真是這個虛擬世界里的“菜鳥”,竟然對此一竅不通。當中的菜鳥就是一個網絡新詞。這個時期的詞語有幾個明顯的特征。
1、音節趨向簡單化
這個跟時代變化有關,報刊希望能快速而簡練地傳遞信息,大量的簡縮詞出現在了報刊上。我看了大概有這么幾種,一種是漢語縮略。如體改(體制改革)、影視(電影電視)、三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第二種是特殊的簡縮詞。2006年北京青年報有這個一個例子:一批20世紀70年代,現在30多歲的年輕人,成了社會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分子)。我們可以看出“白骨精”是指白領、骨干、精英。類似的還有“鐵托”指“鐵了心要考托福的人”,“武大郎”指武漢大學的某郎君等等。第三種就是舊詞新意。比如,小姐和同志的稱謂,過去只有名門望族的女兒才可以稱“小姐”,同志,那是非常崇高而嚴肅的稱呼,現在小姐成了從事色情服務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同志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再有農民、工人,過去那種高尚的、光輝的勞動者形象,現在成了無能的、弱勢的、頹廢的代名詞。講到這里,要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一次在一個茶座里和幾個朋友喝茶,我們就看到一男的貌似找不到洗手間,就問了服務員“小姐,洗手間在哪?”那個女服務員,回頭竟扇了他一巴掌,然后說,“你媽才是小姐”。盡管這個服務員有點過分,但至少她明白小姐這個舊詞意思的變化。象這些舊詞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它的意思發生了完全的變化,經常出現報刊當中,比較多見。
2、外來詞
這個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外來詞就是借自外來民族語言的詞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期,外來詞引進的速度是比較驚人的。如:芭蕾、伊妹兒、熱狗、桑拿、比基尼等,大家名片上印著的“E-MAIL”不會寫成“伊妹兒”。
3、口語性和形象性
比如文匯報:就說那些傍富的女子,過去說得雅一些叫“金絲鳥”,現在說白了就是情婦、二奶而已。其中的“二奶”是口語化的新詞。再比如“姑娘很養眼”中“養眼”也是港臺的方言。
4、網絡新詞
互聯網拉進了人跟人之間的距離,使人溝通起來更加方便。人們在網上聊天的時候,為了方便、幽默、或者引人注意,創造了大量的網絡新詞語。如:字母縮寫:GG、MM、BB(寶寶)、GF、BF(女朋友、男朋友)、3X(thanks多謝);數字用語:如045692表示你是我的最愛,還有359258想我就愛我吧等等。這些數字新詞也時常出現在報刊上,有一期南方周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曾有這樣一位讀者將561825,77419,75,48解密為“我男人不愛我、天天說要走、救我、時報!”象這些新語言時常在報刊上,除了潮流群中人,誰會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啊。
四、報刊語言的時代化帶來的弊病
信息時代,人們的是生活節奏加快,信息資源的地位不斷增長,報刊作為主要的大眾傳媒之一,在宣傳政策法規、傳遞信息、普及文化科技、進行審美娛樂等方面,表現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報刊語言又有著廣泛的滲透力和覆蓋面,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使用規范語言。公務員之家
但不可否認,由于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潮的復雜流變,群眾中個人利益至上、自我意識膨脹、以及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長的傾向也在我們的語言生活中得到反映。比如:前段時間,我在一個娛樂報刊上就看到“某某明星很NB,拒絕義演”這樣的標題,還有“TMD”等粗俗的、極不莊重的、極不健康的語言意識。我們還應該看到,在某些看起來似乎“很受讀者歡迎”的報刊上,不僅其內容上為兇殺、搶劫,或者影視歌星等個人的情愛生活和隱私所充斥,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迎合某些檔次不高的社會心理需求的傾向,以表面的“大眾化”掩蓋事實的“粗俗化”。
五、是時候動手治治報刊語病了
生病就要接受治療這是無可厚非的事?,F在我們知道報刊在語言這方面出了問題,那么在著手治療之前得找出造成他出差錯的源頭。這樣才可以對癥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查閱,在這個問題上,是各持己見。有人說由于社會公共語言的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豐富,很多語言沒經過調查就直接使用,造成訛誤。這是一個方面,就是說他們認為這是新聞工作者失誤;還有人認為,現在各大眾媒體在職的編輯,幾乎全部來自高等院校畢業生,其知識和技能上的缺陷,這也是一個方面。然而竊以為,更主要的是現在的報紙注重廣告收入導致,最基本、最根本的東西反而被忽略,成為棄履。
在我看來報刊的這種語言混亂的局面,還是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問題:不把自己的語言當一回事,不注重語言的嚴謹性,甚至是抱著無所謂隨便的態度。一個國家的語言是這個國家文化的核心,是社會成員相互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是相互溝通和表達思想的工具。因而語言混亂對傳播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莫大威脅和誤導,所有的我們都得警醒及謹記。也許我們并不能起多大作用,但我們至少能從自我做起,嚴格規范我們的語言,對語言的使用更要嚴格要求。
報刊詞匯往往能體現出時代變化的特征。
首先是報刊用詞特點的變化過程。我們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建國初期、時期、改革開放時期、跨世紀新時期等四個時期。下面我們先來看看幾組報刊詞匯:三反五反、國營、生產隊、;紅衛兵、造反派;改革、責任制、下海、萬元戶;電腦、考研、手機、美容、WTO、炒房團、神六。
大家不難看出這幾組詞匯反映的歷史時期,這些詞語都集中反映了社會發展的信息。
- 上一篇:學生健美操鍛煉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中國民營企業融資局面創新探索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