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戲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征
時間:2022-04-03 11:02:00
導語:易生戲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海達.高布勒一直以來都是易i’生筆下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多重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復雜而豐滿的形象.代表了易卜生創作的高度成就本文以“頹廢”為基點對這一形象做出闡釋,重點分析了海達頹廢中所包含的詩性,并由此延伸,探討了易生戲劇中所表現出來的現代性特征
論文關鍵詞:海達頹廢理想:美易卜生
《海達.高布勒》發表后,針對海達這一形象.評論界褒貶不.或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為她是…個變態的人物;或有從女權主義出發.認為海達表現出了女性的反抗:莎樂莢對易生筆下的女性加以評論時.對海達尤為苛刻.認為她“窮極無聊和做些令人討厭的惡作劇”,:此劇上演后《星期六評論》fSatUrdavReview)的一篇文章稱.“《海達-高布勒》是對一個玎{5惡女人的研究她的本能就是邪惡的她充滿嫉妒,她心懷鬼胎.她心腸冰冷.與所有人小協調……把她放在舞臺上的食圖究竟是什么?”|l1(它代表了當時很多人對此劇的看法多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性格構成了海達這一復雜而義豐富的個體.筆者認為其主導方面正是她的“頹廢”.本文擬就以此為落腳點展開分析
一、關于頹廢文學
苦悶彷徨、悲觀失望、消極墮落待往是我f『J提到頹廢時的伴隨詞語.不少人從消極的方面來理解它然而在藝術的領域中,卻有一種不能用積極或消極、進步或落后來指稱的頹廢,“因為這時的頹廢已經不是一種全然的生命萎靡狀態.相反卻可能是藝術家張揚個性的追求創造的精神”西方文學中“ttecadenee”一一詞應該說是一個具有多重內涵的復雜概念唷心而論,在現代兩方.‘頹廢’、‘虛尤’既不是‘政治’也不是‘道德’。作為一種人生態度.…種現代精神品格,或者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審美品格.它并沒有什么‘階級’和‘民族’的標簽如果我們不抱任何偏見的話.我仃】就得承認‘頹廢’和‘虛無’作為一種思想之光有時更能指引我們抵達生命的深處”(P50)基于這樣的一種觀點和態度.我們對海達的頹廢加以具體的分析和闡釋
二、海達——一個頹廢者的表層觀照
《海達.高布勒》是易b生后期的一_立作品,講述了將軍的女兒海達嫁給學者泰斯曼.對婚后的生活感到厭倦.昔日的情人樂務博格出現.海達制造了_-系列事件:她慫恿樂務博格參加派對.燒毀了他遺失的稿,并送給他一把手槍.希望他漂亮的結束自己.結果卻事與愿違:知曉內情的勃托克推事以此要挾海達做自己的情婦.海達用手槍結束了臼己的命、海達的頹廢表現在很多方面:
對生活的厭倦與迷茫:戲劇一開始.海達在泰斯曼與其姑母的對話中出場.她-一出現就顯示了泰斯曼及其家庭成員的格格不入.海達認為她和泰斯曼的結合殲不是出于愛.麗是出于兩人“對…棟虜子共同的欽羨”:在談起新婚旅行時.其厭倦之情更是顯而易見:
勃拉克:你?真的嗎,海達太太?我還以為你這次新婚旅行心罩非常快活呢I海達:……喔,我的勃拉克先生、你不知道我真煩悶的要命!P14)生活對于海達來說是“令人極其討厭的無聊”.她仿佛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同時.海達拒絕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海達是將軍的女兒.雖然這時的將軍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影響卻無處不在,易生在一封信里談到:“劇名叫《海達.高布勒》我取這個名字的意圖是指出海達作為一個人.寧可被看作是她父親的女兒.而不是他丈夫的妻子”(’當勃拉克小心的提起海達懷孕的事情時.海達也表現得很煩躁:
勃拉克:“現在有一個大家所謂的一一說得好聽一點吧一一神圣的責任在你肩膀上的話.你打算怎么辦f微微~一笑)一個新責任,海達太太?”海達:(含怒)少胡說八道!那種事永遠不會有!……易卜生似乎也在有意的為女主人公有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其厭倦頹廢情緒包裹在秋天和灰暗的顏色中.頗為契合,那“色詞深沉的客廳”、那“從玻璃門望出去可以看見外面走廊的一一部分和滿綴秋葉的樹木”以及從中透出的海達的話語“沒f1么,我在瞧那些樹葉子.黃得那么厲害.干的那么可憐”[TI(P119……“在頹廢的概念中.時問被當成一個“衰退過程”來經驗頹廢通常與沒落,黃昏.秋天.衰老和耗盡這類概念相聯系……這種衰敗和沒落還不僅僅指一個方面.它指的是生活的符個方面的衰敗以及一種頹唐沒落的命運”I$1(P113)
三、頹廢中的詩性——對海達形象的深層分析
透過表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對生活厭倦。孤傲極端的形象,仍這種表象背后.有更多需要我們深入挖掘的東西“海達深處有一首詩”。這首詩的存在,使她超越了庸俗和卑瑣
(-)葡萄葉的象征意蘊——抗拒平庸乏味的努力
喬治·羅斯·里奇(GeorgeRossLige)曾說過“對頹廢者來說,世界過于沉重了,無法滿足他的種種期待、生活讓他厭倦,把他垮……于是他便避開現實.遁人自我.在自我的世界里創造一個較為滿意的空間”[91~P32)
海達是-一個復雜的個體.易生的天才手筆在展示海達性格的時候.憑著一個藝術家特有的敏感.抓住了人物內心深處的細微變化海達是頹廢的.同時又是一個有著浪漫氣質的女人.生活的無聊無奈,沒有泯滅她對理想、自由的渴求作為將軍的女兒.海達出身貴族,然而這個時候.貴族地位已經喪失.海達被帶入到資產階級庸俗乏味的生活.丈夫泰斯曼對她來說是…個枯燥無趣的書呆子.這種生活讓海達厭倦:“我的時光已經過去了(微微顫動)喔——我不愿意這么說.也不愿意這么想”[101(143)易生時時在提醒我們海達是父親的女兒而不是丈夫的妻子.也正是從另外一個側面表現了海達對于貴族生活的一種留戀及對現有生活的一種抗拒:劇中多次提到樂務博格“插著葡萄葉的頭發”.其象征是意味深長的葡萄葉在西方是酒神義化的象征.海達能對樂務博格產生共鳴.也是為樂務博格的放浪不羈.與眾不同,他是…個“有Hlj量照他自己的意志過日子’的人.那是她寄托理想的一個個體:“我看到他在我面前.頭發罩插著蒲萄葉.充滿著智慧和胍量……到那時候他將永久是個自南人了”:
[1l1(I)166)她幻想著他能夠詩意的死去.成立強曾談到在那些“具有易生特性的人”的身上.除了具有反抗性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對于夢幻奇跡的向往.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平淡無奇近乎枯萎的精神生活相對立的…種激情感覺狀態.正是對這種生存狀態的執著才使得這些特立獨行劇中人物煥發出迷人的光彩,他們的言行被賦予了以無比的激情.在卑瑣庸俗的鐵屋子一般的環境當中發出人的吶喊,重新照亮被現實理性消磨f涸了的精神世界.使易卜生的戲劇洋溢著蓬勃的詩意。”[121㈣)娜托如此.海達亦如此.“頭發星插著葡萄葉大聲朗讀”的生活觀與令人膩煩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展現出了尋求一種理想的自由美好生活的熱情,也是她至今仍能打動人心的原因所在
(二)美對善的責難
在海達那個高雅的外表下面.閃爍著一雙不安靜的眼睛.她不安于現狀.對一個平庸迂腐的丈夫.對其荒唐而庸俗的親戚以及周圍的空間感到窒息.她渴望逃出卻又無力掙脫.落落寡合,郁悶之極。只好在破壞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戲劇一開始.她對泰斯曼姑媽的帽子故意大加嘲諷.使其處于尷尬的境地.而當勃拉克問她為何如此淘氣.并且是對著那么一位忠厚的老太太時.海達(穿過屋子,神色不寧)“你看——有時候這種沖動忽然上來.簡直沒法子住喔.我說不出來這是怎么回事”131(PI46)對此.阿多諾在《海達-高布勒的真理》中這樣評價道“當海達.高布勒致命地傷害了情感深沉、好心腸的朱黎阿為了尊重這位將軍之女海達而特地帶上的一頂帽子說成是女仆的帽子時.這個滿心不快的女人不僅殘忍地向一個毫無招架能力的老婦人發泄了對于不愉快的婚姻的仇恨.而且還對至善犯下了罪。
但她不能不這樣做.因為它在至善中認出了善的恥辱。她身不南已而義不合情理地對待~個鐘愛她那個吊JLlf~當的侄子的老婦人。海達是犧牲品.朱黎阿不是海達為美的固定觀念主宰者,這種美是同道德相敵對的.而在此之前他就在嘲弄道德了。因為美固定地反對任何一般……”|141(一為此,海達不惜尖刻損毀她眼中所有不美的東西。對于海達,勃蘭兌斯也不得不承認“她具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覺察到眾人所謂的善行可憎惡的一面……”15WS8)易卜生通過這一一形象引導著我們對美和善的思考,海達是一個矛盾的個體.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上實現自我.找到自我在這種掙扎之中。顯示了一一種悲劇意識現代的大社會像粉刷的墳墓.里面全是虛偽騙人的東西,、“易生以令人震驚的筆法,描繪了被活埋在這個大墳墓中的近代象征性孤兒”116W~4)在海達恣意放縱的背后.有著一種恐懼.有著無可擺脫的悲涼與無奈。“在《海達.島布勒》中,他似乎曾經想要表現.在這種氣氛中具有非凡天賦的人是怎樣必然被引向災難和毀滅的。他的藝術良心從沒有像在這里那樣表現的更為明顯它的精湛的技巧也或許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光輝耀眼”
隨著戲劇接近尾聲,海達建議樂務博格結束自己的生命并憧憬他詩意的死去。當勃拉克將其死訊帶給海達時.她稱贊他做出離開這種無聊的生活的選擇:“我聽見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敢做這么從容大膽的事情,敢做這么一柵出于自愿的漂亮事情,心罩覺得很痛快”……啊,他居然有這決心.居然有這魄力撇下生命的筵席一一并且撇得這么早……”081(P197—198)對海達來說.死并不可怕.它是一種優雅的解脫一然而結果卻令她深深的失樂務博格不光彩的死,毫無漂亮、優雅可言.摧毀了她心中對于理想的最后一絲曙光海達的幻想世界坍蹋了勃拉克抓住她的把柄提出要求.使她所追求的自由和理想成為泡影,這是海達不能忍受的:“町是我反正還在你的手心單我必須服從你的意志,服從你的要求,做你的奴隸!(暴躁地站起來)做不到,我想想都受不了!一定做不到!”itg](P2a2)海達的死已經是所在必然:“海達的死不是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她一時沖動做出的事情。海達的死其實是她的反抗.一種保留她自由權利的方式……”12o](I’133)在劇終時.她從心底里發出自由的呼聲.以表明自由對她是多么的螢要死前她彈起鋼琴。流動的音樂襯托出她起伏的心情阿薩特里.塞薩認為海達自殺前的狂舞曲強調了狄奧尼索斯式和阿波羅式兩個原則之間的斗爭.狄奧尼索斯式的用音樂來表現生命、創造和無序,……從更廣闊的一個角度來講.劇本表現了海達行為的另一種可能。這種可能是和音樂、藝術和寫作“詩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n
短暫沉默之后.槍聲響了,海達完成了她希望在樂務博格身上看到的事.這一槍打出了海達的高貴、打出了海達的內心世界它較現代派文學更早的展現出了基于異化之上、生存之上的精神狀態.特別是女性的生存狀態.揭示了他們欲望無法滿足,理想與現實脫節時的深深無奈.而這種無奈.這種包含著理想的頹廢.與20世紀的文學精神是相通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們仍舊不能對此無動于衷。
四、結語
19世紀歐洲文化藝術中的頹廢概念.是一個具有積極與消極多面效應、藝術與文化多重內涵的復雜概念。它既是一種藝術風格.也表現為一種生活姿態……又在客觀上體現了藝術家對抗資產階級現代性的不妥協的審美性立場。但無論是作為一種美學理想.還是作為一種文化樣態,這一頹廢概念都無法回避其現代性的實質
19世紀末的各種文藝思潮與2O世紀的文學倉4作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頹廢的表現,無論是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還是王爾德的作品.無論是卡夫卡小說中的無奈,還是薩特戲劇中的虛尤……町以說頹廢是與現代文學精神一脈相承的.特別是經歷了紛繁復雜變化的二十世紀.在人們信仰喪失.價值觀遽變之后.它代表著一種新的審美轉向和一種直指生命本真的生存狀態.海達這一形象在現代社會也產生著越來越多的共鳴.70年代.此劇在西柏林等地公演.觀眾反應強烈.因為“這劇觸發了‘當代一些敏感性問題”’㈣英文同名影片競相上演,2006年中國由此改編的越劇《心比天高》也被搬上舞臺.好評如潮……
面對中國易生研究中長期以來重意識形態、社會意義的傾向,王寧呼吁中國的易卜生研究界出現一種美學轉向:“易卜生的剛作.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同樣準確地把握了19世紀的世紀末精神之脈搏.達到了現代主義和先鋒主義的完滿結合的境地”毫無疑問.如果一一位作家想使自己的作品被不同時代的讀者發掘出新的意義.他就不應當使自己的主題局限于特定的時代.它廊枉自己的作品中探討人類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呵以說.易生就是這樣做的”I~lOV)《海達.高布勒》屢屢被搬上舞臺,也就不足為奇了她的美超越了道德的束縛。超越了“至善”的桎梏.引導著人們對生活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馬丁·拉曼(MartinLaman)說的不錯,易h生是現代戲劇的羅馬.條條大路從他升始.又都回蚰于他。
- 上一篇:小議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
- 下一篇:小議新時代的信息營銷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