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的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8:57:00
導語:我國外匯儲備的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而擁有超過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無論如何是個不尋常的現象。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缺乏大戰略、大思路,畢竟“未思成,先慮敗”,其負面后果不僅僅是目前改革成果的喪失,也可能使得多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成果遭受重大損失。中國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向何處去?這將是一個值得慎思謹行的課題。
[關鍵詞]中國匯儲備
一、匯率基本穩定背景下的外匯儲備飆升帶來諸多挑戰
我們回顧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歷程。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后五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2001年至今,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迅速推動了儲備的飆升。到2003年儲備的年度增量首度突破了1000億美元,達到1368億美元;到2004年儲備的年度增量迅速突破了2000億美元,當年外匯儲備增長達到2067億美元。今年將是連續第三年單年儲備增量超過2000億美元。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勢頭有增無減。簡單的推斷是,在2008年第二季度外匯儲備將超過1.5萬億美元,在2010年底則將突破2萬億美元。如果能夠預見儲備增長收斂于一個峰值,那么外匯儲備的規模和管理問題倒不是那么令人憂慮,但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現在難以判斷中國外匯儲備今后三五年可能達到何種驚人的程度。
中國外匯儲備的快速飆升帶來了一系列新挑戰。不可否認,高額的外匯儲備意味著強大的對外支付能力,以及對金融危機的宏觀防范能力。但其帶來的挑戰更值得深思。
挑戰之一是國民福利的喪失。一般而言,一個正的GDP增長將能夠使國民福利水平得以改善。但是,從2003年至今,將外匯儲備每年的增量按名義匯率折合成人民幣,其數額都超過了當年GDP的10%。如果外匯儲備被投放于中國境內的銀行體系或者金融市場,那么巨額的儲備增長將同步增強金融體系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令人遺憾的是,絕大部分外匯儲備被投放于中國境外的金融市場,并未參與到境內資金循環過程中來,因此超過GDP增長的儲備增長絕對地損害了國內福利水平,長此以往將使民眾對高速經濟增長缺乏切身感受。
挑戰之二是人民銀行所承受的匯率風險日益加劇。考慮到央行長期以來一直是外匯市場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外匯儲備不斷擴張,資產越來越“外幣化”;同時負債方的基礎貨幣外匯占款發行也在飆升,負債越來越“本幣化”,考慮到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資產構成為美元,那么可以說,央行面臨日益嚴重的貨幣錯配風險,目前已出現了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匯率風險加速向央行集中的危險征兆。
挑戰之三是維持匯率穩定背景下的儲備增長機制代價昂貴。姑且不計算其他成本,而僅考慮央行票據發行一項,即可看出問題的端倪。目前央行在外匯市場釋放基礎貨幣吸收外匯,同時在拆借市場上釋放央行票據吸收貨幣,這個過程被稱為對沖。因此央行票據的發行量,基本取決于當前外匯市場結售匯差額和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目標這兩大因素,結售匯差額的攀升使得央行無法自主控制央行票據投放規模。從2003年下半年以來,央行票據余額差不多每年翻番,目前央行票據發行余額達到了2.91萬億。我們可以簡單匡算一下,目前央行票據的每年利息成本大約為470億元左右,帶來的好處是基礎利率的可控性、匯率穩定和儲備增長,但同時央行票據的利息支出占到了當年外匯儲備增量的2.56%,并且每年該成本都在翻番。因此以發行央行票據對沖儲備增長,在5年~10年的中長期角度來看幾乎是不可持續的,它將損害央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和政策可信度。
二、中國需要考慮構建新型的儲備管理體系
針對上面出現的這些情況,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有必要構思新型的儲備管理體系。這個架構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創新儲備管理體系的思路之一,是動態地界定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并進而確定富余儲備規模。只有界定了什么是適度的外匯儲備,才能相應地界定可以作為戰略用途的富余儲備的規模。關于適度外匯儲備,至少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一是適度儲備的基準規模。目前和界定基準規模相應的因素包括:大約5個月~6個月的進口用匯、全部短期外債償還用匯、中長期外債償還用匯、外商在華已實現尚未匯出的利潤、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的規模等。截至2005年底,對基準外匯儲備的各種粗略估計大約在6000億美元~7000億美元左右。
二是考慮中國外匯儲備特性的預留安全規模。不能不指出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一方面既是央行資產又是國民財富,同時也對應著央行日益膨脹的負債,以及變幻莫測的資本流動逆轉的威脅。即便考慮到央行可以有對異常資本流動實施臨時管制措施的預案,也應在目前的外匯儲備中,給央行預留出安全規模。
三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動態增量規模??紤]到中國迅捷增長的GDP和對外經濟規模,因此適度儲備規模也必然隨之水漲船高。一個粗略接受的動態增量大致在GDP的2%~3%左右,也就是今后3年~5年,適度儲備規模可以每年向上調整約500億美元~600億美元,其余的外匯儲備增量大致可以列入富余儲備。遵循上述思路,那么目前動態的適度外匯儲備的基準規模大致不會高于8000億美元,其余可以視做富余儲備。創新儲備管理體系的思路之二,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富余儲備的多元化運用渠道。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運用形態集中在金融領域,相信儲備收益不會和美國中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偏離太遠,和大國相比儲備管理水平大致中等偏上的水準。所謂富余儲備的多元化運用,其和傳統渠道的基本差異在于,多元化運用將不再局限于金融領域,而是其他更寬闊的領域,目前的相關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運用富余儲備投資于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宗戰略物資,尤其是能源、黑色和有色金屬等戰略資源??紤]到中國不斷擴張的、服務于國際經濟的制造業規模,中國有必要加速戰略資源儲備。在這方面似無太大爭議。
二是運用富余儲備推進國有企業的技術改造。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以我為主、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并重的階段,并逐步演變為以市場換資為主。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中國差不多已有18年沒有大規模的、系統的技術進口了。考慮到中國處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因此有必要重新推動新一輪技術進口浪潮,以此提高中國裝備工業的能力、技術消化吸收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推動自主創新。運用富余儲備引進技術資源,也是相當緊迫的事情。
三是運用富余儲備推進國有金融機構的改革。從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等獲得注資、股改上市的進程來看,儲備注資是推動國有金融機構完善治理結構、提高經營績效的可取方式。目前除國有銀行之外,還有政策性銀行、國有保險和再保險機構等待注資改制。實踐也證明,儲備注資這種“花錢買機制”不是萬能的,存在各種爭議,但脫離真實注資的金融改革恐怕是萬難的。
四是運用富余儲備大力引進一批高層次的、具有國際水準的海外華人科學家團隊。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認為,建國初期,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從海外歸來的數百位科學家,是奠定中國工業體系和科技體系的重要基礎。而今中國完全有能力有必要再度引進1000名左右的、于國于家抱有巨大熱情的海外科學家,這對轉型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五是運用富余儲備填充社會保障資金的巨大缺口。如果說用儲備買資源、買技術、買人才、買機制都是有可靠的中長期回報的話,那么用儲備填充社保缺口就顯得不具備可持續性。此外,這種做法也存在明顯的操作障礙,如何運用外匯資金填補社保的人民幣資金缺口?誰去承擔相應的匯率風險?如何能夠保證投入社會保障的資金能夠得以安全回收?這一切皆懸而未決。
創新儲備管理體系的思路之三,是確定儲備決策、執行和日常管理機構的框架。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框架,基本是央行依據中央銀行法負責儲備的經營管理,日常管理則由外匯管理局進行。這樣極其簡約的儲備管理方式顯然不能適應萬億美元儲備的管理決策。因此需要對管理體系予以創新。
目前此方面的討論尚不深入,我們認為,大致設想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由于適度儲備的界定和富余儲備的運用涉及諸多部門的利益協調,甚至也不乏一些部門出自本位利益片面地抱有把儲備當作唐僧肉去瓜分的心態,因此需要創立金融協調委員會來直接指定儲備管理戰略。二是適度儲備和富余儲備的分別管理,考慮到適度儲備仍然用于金融領域,因此暫時可沿用外管局進行管理的模式;考慮到富余儲備并不用于金融領域,而是根據戰略決策進行的具體投資,則需要其他政府職能部門來執行。三是即便是適度儲備的管理,從國際經驗看,也通常將頭寸分為高流動性頭寸和中等流動性頭寸兩部分,央行和財政部分別對這兩部分頭寸的管理負責,并且通常由財政負責決策。四是無論適度儲備還是富余儲備,都有必要嘗試引入市場化的私人機構來參與管理,以便改善儲備管理的績效。
參考文獻:
《經濟師》、中國人民銀行的消息以及中國金融報刊的信息
- 上一篇:助理調研員述職報告
- 下一篇:食藥監管局科學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