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區水閘閘孔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3:51:00

導語:平原地區水閘閘孔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平原地區水閘閘孔管理論文

隨著國家對水利投入的加大,我市先后對澮河、唐河、奎濉河進行了治理,建成大量的涵閘工程;筆者在通過對一些工程的設計實踐中發現,《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01中所給出按寬頂堰淹沒出流計算平底閘閘孔總凈寬兩個計算公式中,其計算結果相差較大,究竟選用哪一個公式計算更經濟合理本文進行了分析,并對閘孔總凈寬計算有較大影響的上下游水位落差及行近流速水頭進行了討論。

一公式選擇很重要

水閘閘孔總凈寬計算,是工程設計中所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01(后稱新規范)已于2001年4月1日起實施了,代替了原試行的《水閘設計規范》SD133-84(后稱老規范)。按寬頂堰淹沒出流計算平底閘閘孔總凈寬,新規范分別給出了以堰上水頭為主要因素和以流速水頭為主要因素的兩個計算公式,即:

新規范稱:規范公式2,當堰流處于高淹沒度(hs/H0≥0.9)時也可采用。

我市屬淮北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把上下游水位落差定得很小,水深為3.0m~8.0m,過閘水流符合淹沒寬頂堰流的條件。筆者統計,我市已建、在建及待建中型水閘的淹沒度hs/H0都在0.93以上,均大于0.9,這就意味著新規范兩個計算公式都可采用。設計實踐中發現,同樣邊界條件下,兩個公式計算閘孔總凈寬是不相同的,而且相差較大。

利用規范公式1計算閘孔總凈寬,淹沒系數σ的取值是個關鍵。規范公式1與老規范公式的表達式是相同的僅對淹沒系數σ取值進行了調整。老規范淹沒系數σ是根據別列津斯基的試驗成果及原安徽省水科所對某閘高淹沒堰流水工模型試驗成果。但別列斯基的試驗模型條件基本上是二元的,邊界條件也與一般平底閘不同。

新規范在給出淹沒系數值的經驗公式的同時還給出了淹沒系數表。經驗公式是南京水科院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的經驗公式基礎上,對其擬合系數稍作修改而成的[參1]。南京水科院給出的淹沒系數表中數據及擬合公式,是根據平底水閘典型實例的試驗結果制定的,并經原型觀測資料驗證,有較大的實用性及可靠性[參3]。

筆者通過對奎濉河治理工程中部分新建水閘閘孔總凈寬分別用規范公式1、規范公式2,老規范公式及南京水科院公式進行核算分析比較,結果見下表:

涵閘

名稱

設計

流量(m3/s)

上游水深(m)

下游水深(m)

落差(m)

行近流速水頭(m)

Hs/Ho

規范公式1

(m)

規范公式2

(m)

老規

范公式

(m)

南京水科院公式

(m)

馬元閘

299

5.0

4.9

0.1

0.101

0.9606

26.32

31.57

27.41

24.33

澮溝閘

787

5.1

5.0

0.1

0.201

0.9433

57.56

67.28

58.22

52.37

枯河閘

896

5.0

4.9

0.1

0.191

0.9439

67.87

79.39

68.71

62.27

結果表明:規范公式1結果比較接近稍大于南京水科院公式,小于老規范公式,規范公式2結果最大。筆者認為采用規范公式1,對平原地區水閘較適用,經濟安全可靠。

二落差取值要斟酌

規范公式1計算閘孔總凈寬,影響最大的是上下游的過閘水位落差(簡稱落差)。落差決定了淹沒系數σ的值。特別是高淹沒度時,閘孔總凈寬的影響主要是淹沒系數σ,其它收縮影響可忽略不計。因此在水閘設計中,落差的采用,對水閘的工程造價關系極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用較大的落差,可縮減閘孔總凈寬,降低工程規模投資。

下圖是對奎濉河治理工程中部分新建水閘按設計條件繪制的落差~閘孔總凈寬關系曲線,由圖分析可知,落差對閘孔總凈寬的影響是很大的,落差愈小影響愈大。如小李莊閘:落差0.05m,總凈寬21.86m;落差0.1m,總凈寬18.20m;落差0.2m,總凈寬僅14.88m。

當然,在水閘設計中,對落差的采用還應結合水閘的功能特點、運用要求及其它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把水流過閘落差定得很小,規范規定: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水閘的落差可采用0.1m~0.3m。在平原地區采取較小的落差,對于排澇閘,是為了爭取時間搶排,盡量減免澇情;對于進水閘與分水閘,是為了在低水位情況下,能夠獲取較多的流量;對于攔河節制閘,是為了減輕上游堤防的負擔。

但是把落差定得太小也是不對的,造成的浪費也是驚人的。長期以來,個別規劃人員不論具體情況,不進行經濟分析,河道規劃設計時,水閘一律按設計落差為0.1m采用,計算時按0.1m落差計算,出圖時往往又留富裕度,0.1m帶出10m(如某閘計算閘孔總凈寬81.1m取9孔10m)。實際核算落差遠小于0.1m。如在建的濉河八里橋節制閘對落差核算僅為0.0125m。已建成使用的唐河草溝節制閘10孔6m,總凈寬為60m。該閘閘址處河道底寬77m,上游河道斷面底寬37m,行成了所謂“大肚子”閘。采用新規范公式1按設計落差為0.1m核算該閘總凈寬為34.20m,這就意味著10孔6m僅需6孔6m。核算實際落差時出現負值。

閘孔的孔徑取整是造成實際工程的核算落差小于規劃階段規定設計落差原因之一。筆者建議:規劃階段對設計落差規定一個經濟合理的區間范圍,如0.1m≤落差≤0.2m,這樣就可避免了落差過小的情況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大量的溝口涵閘,因控制流域面積小,作物種植結構又允許,下游防沖因外河客水與大溝來水組合情況不同已采取措施,加大落差是完全可行的。溝口涵閘,洞身對造價影響最大,落差加大,閘孔尺寸減小,洞身工程量減少,就可以有效降低工程造價。

當然落差的加大使閘孔總凈寬減小了,單寬流量卻加大了,對下游消能不利。經分析,落差在規范規定0.1m~0.3m范圍內,單寬流量基本都在允許范圍內。對于平原河道節制閘工程,下游消能防沖一般不是受排澇及泄洪條件的控制,而是在蓄水期下游水位很低或下游無水等惡劣放水條件控制的,此時通過對閘門的開啟高度的控制限制單寬流量,滿足下游消能防沖設施的設計要求。

三行近流速水頭要重視

由于平原河道落差定得很小,行近流速水頭雖然不大,但相對比重不小,因此要利用好這寶貴的行近流速水頭。

在計算閘孔總凈寬時,行近流速水頭必須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出現荒謬的結論。宿遷節制閘,若不考慮行近流速水頭,落差等于零,流量理應為零,而實際通過的流量仍達到200m3/s,可見行近流速水頭的重要性[參3]。上述唐河草溝節制閘核算其落差出現負值也說明行近流速水頭起的作用,其“大肚子”行成就因為當初設計時,行近流速水頭沒有考慮造成的,按老規范不考慮行近流速水頭計算閘孔總凈寬為55m取10孔6m。

下表是對奎濉河治理工程中部分新建水閘按設計條件計入行近流速水頭和不計行近流速水頭分別對閘孔總凈寬進行計算,分析可知行近流速水頭對閘孔總凈寬的影響是很大的,大流量時,影響更甚。如澮溝閘、枯河閘不計行近流速水頭比計入行近流速水頭閘孔總凈寬多算1/3。

涵閘

名稱

量(m3/s)

落差(m)

行近流速水頭(m)

計入行近流速水頭B0計入(m)

不計行近流速水頭B0不計(m)

B0不計—B0計入差值

(m)

(m)

小李莊閘

139

0.1

0.031

18.22

20.25

2.03

11%

黃橋閘

170

0.1

0.091

16.80

21.76

4.96

30%

馬元閘

299

0.1

0.101

26.32

34.87

8.55

32%

澮溝閘

787

0.1

0.201

57.56

89.76

32.20

56%

枯河閘

896

0.1

0.191

67.87

104.49

36.62

54%

在計算行近流速水頭時,斷面應選距堰的上游3~5倍上游水深,翼墻以上上游河道斷面,該斷面為漸變流動的區域。筆者發現,有些計算機程序在計算行近流速中的斷面面積直接采用閘總寬乘閘上水深,顯然是不對的。有些計算機程序忽略上游流速水頭,同樣是不對的。以上情況對于有程序清單的,可修改源程序;對于已編譯的程序見不著程序清單的,使用時要格外注意,要反核算一下,不要拿來就用。

目前,一些河道進行了治理,標準提高了,相應原建的水閘不能滿足泄水要求,需要擴建,對擴建水閘閘前行近流速水頭的取值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奎濉河老汪湖上的小李莊退水閘,由于孔徑偏小,底板高程偏高,與設計河底高程相差近2m,共同排水時老閘流量只相當于擬擴建的新閘流量的1/5。對這樣的工程,筆者認為,老閘在核算流量時可偏安全地忽略行近流速水頭。如果采用與擴建的新閘相同的行近流速水頭,顯然是不合適的,偏不安全。

結語

水閘的閘孔總凈寬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工程規模,而閘孔總凈寬的計算也一定程度上受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人認為,閘孔總凈寬大了,有好處,沒有壞處,過流能力增強了,排澇防洪的標準提高了,但恰恰忽略了這樣會造成國家資金的浪費。過去一些單位為爭項目爭投資,主觀上想加大投資規模,如在采用公式上按有利于擴大工程規模的公式;在行近流速水頭上打埋伏,少算甚至不算;把上下落差定得很小。從而出現了“大肚子”閘工程,造成不必要的工程投入。

水閘的閘孔總凈寬公式的選擇使用,落差的合理取值應引起高度重視。落差選擇是一個綜合經濟分析比較優化設計的問題,作為今天商品經濟的設計人員,不僅要精通“CAD”,更要“神機妙算”。要研究它的“性價比”,再也不要出現那些“大肚子”閘工程了。

參考文獻

[參1]《水閘設計規范》SL265-2001(簡稱新規范)水利電力出版社

[參2]《水閘設計規范》(試行)SD133-84(簡稱老規范)水利電力出版社

[參3]《閘壩工程水力學與設計管理》毛昶熙等著水利電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