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天然林保護工程現狀及后期發展思路

時間:2022-07-19 05:39:00

導語:詮釋天然林保護工程現狀及后期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天然林保護工程現狀及后期發展思路

摘要闡述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政策作用,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指出其后期發展思路,并提出建立天然林保護管理機制的對策,以期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后期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天然林保護;工程;作用;存在問題;思路;對策;

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該工程旨在通過天然林禁伐和大幅減少商品木材產量,有計劃分流安置林區職工等措施,主要解決我國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黎平縣位于長江上游,在該縣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對于長江上游生態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1天保工程政策的作用

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是加快黎平縣林業生態建設、鞏固天保工程建設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途徑,是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這些有利方面表現在:一是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才能鞏固天保工程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天保工程在黎平縣實施所取得的成效比較顯著,森林數量和質量得到提高,森林生態系統逐漸走向完善、成熟。二是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全縣33.4萬hm2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地的森林資源才能得到有效的管護,森林資源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森林資源處在護林員的監管視線,才能在森林資源在受到火災、病蟲害、人為等破壞后最快收到信息,最快加以處理,將破壞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1-2]。如果停止天保工程的實施,森林資源將回到天保工程實施前無人監管的狀態,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將不斷上升,林業執法單位將無辦案經費,森林資源保護工作將走向惡性循環。三是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國有林場和森工企業職工各項社會保險才能得到保障。林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才能按時足額領取,才能確保林區社會穩定。四是繼續實施好天保工程,林業局及林業站林業執法人員自費開支的職工工資開支才有保障。

2天保工程存在的問題

一是天保工程資金縣級財政配套到位率低,資金難以籌集到國家計劃的資金投入。主要是地方財政困難,無法落實配套資金,特別是黎平縣作為林區大縣,天保工程實施前林業一直作為財政收入的支柱產業,林業收入曾占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因天保工程的實施給地方財政減收的部分,中央都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給予補助。所以要求縣級按地方配套資金的30%承擔天保工程資金配套難以得到落實,這給工程帶來資金缺口,影響工程建設成果。二是各集體林農普遍反映,自己的林子應該自己管護,不應由分流的森工企業職工來管護,但森工企業富余人員又沒有其他政策予以安置,使分流人員進退兩難。建議盡快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解決老百姓在生態建設中所做的貢獻。三是受公益林區木材采伐政策方面的限制,使處于公益林區的人工幼齡林、中齡林亟需進行撫育間伐的林分沒有得到及時的撫育管理,使林分質量難以提高,林分衛生條件差,抵抗病蟲害和森林防火等自然災害能力低,林相參差不齊等弊端突出[。建議國家在做好天保工程區人工商品林采伐試點工作總結的基礎上,出臺天保工程區公益林區撫育伐政策,才能促進天保工程區人工林的健康發展。

3發展思路

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一是天然林保護的對象,應重點轉移到公益林的保護上來。而對于商品林,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行,保護的重點應轉移到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林業執法等方面。二是經營的方向就是為社會提供生態效益,應按照公益林經營管理辦法進行經營和管理。公益林除進行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林業執法、日常管護等以外,還應按照“生態提質”的指導思想,對公益林進行人工促進更新、局部改造、補植補造、撫育管理等經營措施,以提高公益林的森林質量、景觀效果、生態功能。三是公益林是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生態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應該具有穩定性。鑒于這一特點,應考慮保護措施的長期性。因此管護上應改變現在松散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緊湊、長效的管護機制。比如建立公益型林場進行經營管理,有條件的可進行生態旅游開發,使生態公益林的管理得到加強的同時,還產生經濟效益[3]。

4建立天然林保護管理機制的對策

根據上述思路,從建立長效機制的角度考慮,天然林保護的管理機制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于公益型林場,應考慮結合公益林建設,確定公益型林場的“公辦”地位。對于公益型林場,人員工資應納入財政預算,人員職能轉變為護林、營林,生態補償資金可適當降低和全部納入營林、護林基金。建立公益型林場,工人工資得到保障后,不僅解決了林區和諧穩定問題,林場職能的轉變,將會使森林管護得到加強,營林質量、森林質量、生態功能也會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生態提質”的目標。二是對于生態區位特別重要的國家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應考慮利用生態補償資金,通過采取生態移民、一次性購買等方式獲得所有權,然后建立公益型林場進行管護。場員從現有國有林場、森工企業或社會招聘,以解決國有林場或森工企業的人員分流問題。三是對于集中連片的國家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可考慮組建林場的模式進行管護,場員可從國有林場、森工企業分流人員中招以后所進行的管護來看,以前的管理模式不論是對森林的管護力度、還是對管護人員的監督管理都十分有限,處于一種比較松散的狀態,也缺乏應急機動能力[4]。只有建立林場,健全管理制度,對森林的管護力度才能得到加強。四是對于相對分散的局部管護區域,可參照以前的管護模式進行管護,也可以結合公益林的管理模式進行。

5結語

不管是公益林還是商品林,森林火災是沒有界線的。因此,對于下一階段的天然林保護來說,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機制,加強防火林帶的建設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從建立長效管護機制來看,建立防火林帶也是必須的。因此,應把森林防火列入天保管護的長效機制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