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問題及策略

時間:2022-01-21 03:23:37

導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問題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問題及策略

1馬龍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的問題

1.1工程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

一是工程建成后,配套工程沒有及時跟進,比較典型的是提水泵站興建后,由于資金不足,田間渠條配套設施未實施,泵站實際灌溉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盲目鋪設引水管道,當運行幾年后,沒有充足的水量或水源干涸,造成工程不能發揮效益。三是對建成的工程缺乏維修管理,導致工程日益老化,甚至喪失其使用功能。四是施工期間由于監督管理不到位,造成工程質量問題或質量事故,工程不能投入正常運行。

1.2農村收入中

農業生產收入占比下降,農田水利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下降,嚴重影響農田水利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民外出務工或創辦企業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收入結構的變化,加之農用物資價格上漲,而農產品的價格偏低,即便糧食增產而農民并不增收。灌與不灌,灌多灌少,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加之灌溉用水價格高,農民承擔不起,存在“只灌移栽和救命水,不灌增產水”的現象,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農民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明顯減弱。

1.3農業灌溉水利用率低

由于沿用傳統落后的灌溉方法,存在有水時大水漫灌,無水時望水興嘆,加之農業灌溉工程標準低、老化失修嚴重,灌溉工程很難達到設計保證率,據有關資料統計測算,馬龍縣渠系水利用系數約0.46左右,大量的水在輸水途中滲漏和蒸發損失掉。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較高的灌溉保證率,同時在作物灌溉制度、灌溉方式上也有較高要求,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供水量不足,直接影響優良品種的推廣、經濟作物的種植以及農產品品質。

1.4土地分散經營

一家一戶的獨立耕種,地塊面積較小,種植作物不一,農作物的需水量和需水時間不統一。一是農戶的思想觀念不一致,噴灌、滴灌、低壓管道灌溉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難以推廣實施。二是農戶為方便自己生產、耕種,為了各自的需要隨意截流、堵壩、開溝、放水,導致田間灌(排)水系統不暢,大雨時田間積水難以排除,人為地加重了災害損失。三是農戶分散經營,土地集約化程度低,而且多數農產品受長期價格低迷影響,銷路不暢,農民不愿接受新品種、新方法。

1.5“一事一議”實行難度大

由于農民民主參與意識不強、議事過程不規范等原因,“一事一議”在現實中很難操作,存在一些問題和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對利益判斷不完全一致,不顧大局,要統一群眾的認識往往比較困難,缺乏表決和強制執行的約束機制,造成極少數人甚至個別人不同意則事難辦或辦不成,即使辦成,大部分農民也不愿意出資投勞;二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大都是婦女和老人,很難籌工組織實施農村水利建設;三是農田灌溉工程一般多個村(組)受益,“一事一議“如果組織不好,不能同時議成,工程就不能正常開工建設;四是受經濟條件限制,農民往往是議事的時候充滿熱情,交錢的時候百般拒絕;五是人均集資標準低,籌齊也只有幾萬元,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一事一議”顯得無力解決。

1.6管理制度不清晰,管理責任難以落實

長期以來,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都是集體建、集體管。自1982年馬龍縣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漸失去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主導地位,農村水利工程的歸屬不明確,管理責任不落實,一方面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識,習慣了用“大鍋水”,節約用水、有償用水的意識淡薄,另一方面,農村水利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缺乏有效的保護,導致水利設施破壞和偷盜情況嚴重,而人們對水利設施的保護意識淡薄,水利設施管理資金缺乏,更是降低了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

2對策措施

2.1整合各類涉水資金

近幾年來,馬龍縣涉及農村水利建設投入和管理的部門較多,包括發改、農業、水利、財政、扶貧、煙草、國土等多個部門均參與支農資金的分配與管理。由于缺乏溝通、配合、協調,導致支農資金多頭管理、多渠道分配、項目點多面廣、資金安排分散、資金數量小、標準不統一、難以整合形成合力,嚴重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益。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部門積極性不高。不整合各部門對分管資金有充分的支配權,而整合必須服從全縣統一安排,集中使用,削弱了部門對資金的支配權,部門利益受到影響。所以部門積極性不高,給整合工作增加了難度。二是有些專項資金難以整合。專項資金都明確有專項用途、有具體的管理辦法,對其整合直接影響到項目實施。三是職能交叉,財政難以統攬。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為目的,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安排、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積極整合各項涉及農村水利的建設資金,統籌安排、集中使用。整合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扶貧資金、現代農業、煙水工程、石漠化治理、美好鄉村建設、生態村、文明村、小康村等用于農村水利建設的資金,按照農村水利總體規劃,統籌安排,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投資效益。

2.2加快土地流轉步伐

受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限制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承包責任地,不但地塊小,地埂多,而且分散不規則。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加強已流轉土地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和生活條件。

2.3逐步完善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

各鄉(鎮)積極探索農村水利建設投入的新機制,根據受益主體和籌資籌勞主體相對應的原則,在不影響村整體利益和長遠規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逐步完善農民自愿參與、村組自行組織、政府協調組織等多種形式,用好用活“一事一議”政策,對“一事一議”的范圍界定、投工上限、規范程序等要作出明確規定,實行“一渠一議”、“一塘一議”、“一站一議”等,發動農民群眾開展農村水利建設,同時政府采取“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方式進行引導,為“一事一議”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利益原則。工程必須符合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必須充分考慮工程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二是效益原則,工程必須尊重客觀,科學論證,充分考慮群眾的直接經濟效益,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三是負擔原則,工程必須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把好事辦好、辦實。

2.4解決好農田水利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

雖然馬龍縣的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多種因素,特別是“兩工”取消以來,“沒人管”、“缺錢管”的問題尤為突出,農田水利建設嚴重弱化,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功能衰退、灌排不暢,部分渠道堵塞,溝塘干涸等,農田水利建設“最后一公里”問題非常突出。要借國家近年來對水利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的有利時機,動員全縣上下持續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3結語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要以政府安排補助資金為引導,以農民自愿投資投勞為主體,切實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工程建后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等綜合效益,為農業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本文作者:崔華存工作單位:云南省馬龍縣水利水電勘察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