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農田水利論文

時間:2022-08-04 10:11:42

導語:鹽堿地農田水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鹽堿地農田水利論文

1鹽堿地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驅動因子

1.1農戶特征

農戶特征主要包括戶主年齡、教育水平、家庭勞動力數量、農業收入等。首先,戶主不同年齡、不同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勞動力資源稟賦的差異等會造成農戶對水利設施與鹽堿地改良及持續利用關系的認知有可能不同,并進一步影響農戶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其次,農業收入比較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農民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參與積極性,如果農戶家庭總收入中農業收入所占比重越大,農民可能越愿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7]。

1.2水資源及利用管理政策

該因素主要包括水資源、水費、農田水利設施完備程度及其產權等因子。水資源稀缺程度是影響農戶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的基本內生因素[5,8]。一般情況下,水資源越短缺,農戶越傾向于選擇節水型水資源利用行為。相反,隨著水資源短缺程度的減緩,農戶灌溉行為受水資源約束逐漸越小,灌溉用水量可能會顯著增加[9]。征收水費可以使農戶充分考慮機會成本,刺激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與利用效率[10]。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備程度直接影響從水源到田間輸送過程中渠系水利用率,責權明晰的水利設施管理制度有利于催生農戶自主治理灌溉事物的行動[11-12]。

1.3農村土地利用政策及其誘致因子

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長久不變的土地產權制度在兼顧耕地公平分配的同時,也帶來了耕地細碎化,這與農田水利設施耕地占用的規模性和公共性不匹配。由于鹽堿地改良水利工程技術整體性強,需要區域共同實施,小規模的單個農戶無法采用,或者即使能用也因成本過高或效益外溢不得不放棄[13],因此農村土地分戶經營的模式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體制已不相適應[6],農戶不可能獨立解決農田水利的供給[14]。一般情況下,每塊耕地面積越大,越有可能提高農戶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但土地流轉在降低耕地細碎化程度的同時,也會帶來土地調整頻繁、承包期較短等問題,這也可能不利于農戶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持續投入。同時,但也有研究認為由于農田水利設施投資成本的分擔和利益的分享很難界定,導致搭便車現象嚴重,這進一步造成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而較短的承包期也許能較好地解決這類“搭便車”問題[15]。因此,土地產權與鹽堿地農業持續利用作用機理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分析。

1.4其他因素

耕地質量及土地利用類型是土地生產率的決定因素[16]。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對灌溉需求的強度不一樣,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管理的參與意愿也差異明顯。小規模的村民組、成員間的同質性、相互間的有效監督等對成功的集體行為可能產生正顯著效應[17]。但也有研究認為,農戶數越多的村民組成功的集體行動的可能性越高[18],因此村莊規模可能是影響農戶意愿的潛在因素[5]。除此之外,農戶用水協會和政府農田水利設施項目補貼等因素對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意愿也具有顯著影響。根據以上分析,構建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意愿影響因素因子體系(見表1)。

2數據來源與計量分析

2.1數據來源

基于地理學綜合性、區域差異性以及空間性特點,本研究選擇黃淮海平原山東省墾利縣、松嫩平原西部吉林省鎮賚縣和伊犁河谷地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作為研究區域。墾利縣地處黃河口高鹽堿地帶,以濱海鹽土為主要類型。鎮賚縣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農牧交錯帶,是我國典型的堿土分布區。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地處伊犁河南岸和中天山西端的阿拉喀爾山脈北麓,原生鹽漬化突出,是我國鹽堿荒地開發利用的典型。這三個地區分別位于我國濕潤半濕潤地區、干旱區,包括了鹽土、堿土以及次生鹽堿土不同鹽堿土類型,代表了旱田、水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分別通過土地整理、土地綜合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在研究區域選取了8鄉(鎮)、14村共468個有效農戶調研樣本資料,主要包括農戶耕地資源稟賦及土地產權制度、水資源利用及水利設施管理政策、農戶家庭基本特征以及農戶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等(見表2)。

2.2農田水利設施狀況及農戶意愿

研究區域早在六七十年代,通過國家資金投資與農戶投工投勞相結合,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形成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以及橋、涵、渣等基建配套的農田水利設施體系。但隨著鹽堿耕地不斷開墾,末級渠系和田間配套工程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渠道淤積堵塞、滲漏嚴重,甚至只灌不排、灌排失調,造成這些地區地下水位偏高,下游灘地土壤次生鹽堿化[19-20]。近年來,國家通過土地整理及綜合整治、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根據以上問題,考慮到區域差異性,本研究界定農田水利設施農戶參與管理主要包括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建設、經營與保護以及對漫灌、噴灌、滴灌、霧灌等適宜的灌溉技術的采用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的土地政策使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管理的參與意愿陷入兩難:一方面希望通過完善水利設施改善鹽堿地農業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望占用調整自家耕地。為了深入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政策對農戶意愿選擇的影響,本研究根據農田水利設施是否占用農戶耕地分成兩種情形。在不占用農戶耕地的前提下,農戶參與意愿明顯,鎮賚縣和察布查爾縣農戶樣本均值為0.92,墾利縣為0.54,均大于0.5。但在占用農戶耕地時,農戶參與意愿明顯降低,全部樣本均值僅為0.54,墾利縣樣本均值僅為0.30。在兩種情形下,全部樣本和分區樣本標準差較大,這說明不同特征的農戶選擇意愿差異明顯。

2.3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被解釋變量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意愿(y)是一個純粹的二值品質型變量,而不是連續定距型變量,這不符合一般多元線性回歸的前提假設條件,不能直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建模,通常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回歸結果表明:

(1)耕地規模。該指標與農戶意愿選擇正相關,并且在引入占用農戶耕地虛擬變量后,耕地規模對因變量的影響有所增加。這表明農戶耕地經營規模越大,農戶以土地要素投入農田水利設施管理的積極性越強。

(2)土地利用類型。旱田相對于水田而言,需水量小,灌溉次數少,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較弱。在一定的水資源供給保障率下,水田具有穩產保產特征,而旱田經營風險相對較大,因此農戶水田所占比例越高,越愿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

(3)土地細碎化。土地細碎化是影響農戶意愿的重要因素。農戶田塊越多,分布越分散,越不愿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在占用耕地情形下,單塊耕地面積也成為影響農戶意愿選擇的因素,塊均耕地面積越大,農戶越愿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

(4)地權穩定性。頻繁的土地調整對農戶造成了土地產權的不安全感。相對于農田水利設施投資的長期性,土地調整越頻繁,農戶參與意愿越弱。山東省墾利縣部分村莊及村民小組,土地每5-12年調整一次,農戶參與意愿明顯偏低。在138個調研樣本中,僅有54%的農戶愿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遠遠低于吉林省鎮賚縣和新疆察布查爾縣92%的比例。

(5)水資源利用及管理政策。水資源保證率越低,農戶對于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意愿越強。水費占農業生產總投入的比重越大,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越強烈,這與已有研究相矛盾[21]。在占用耕地情形下,現有農田水利設施完備度與農戶意愿選擇正相關。水利設施產權私有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

(6)農戶自身特征和政府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理意愿。通過政府立項增加農田水利設施投入,這對農戶意愿選擇的影響比較明顯,尤其是在水利設施占用農戶耕地的情形下,政府行為對農戶意愿選擇起到了催化作用。由于樣本限制,回歸結果中村莊規模這一因子對因變量的影響不明顯。家庭勞動力資源和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這兩個因子回歸分析結果與預期相反。

3結論和啟示

通過對研究區域樣本計量分析,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分戶經營模式已不相協調,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與土地利用政策關系密切,同時也受到水資源利用及管理政策、農戶自身特征和政府行為等因素綜合影響。擴大鹽堿耕地經營規模、降低耕地細碎化程度,能提高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根據調研區域樣本數據,山東省墾利縣農戶塊均耕地面積最小,為3.18畝,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最弱,尤其是占用農戶耕地情景下,表現更為突出。而吉林省鎮賚縣農戶塊均耕地面積為8.18畝,新疆察布查爾縣農戶塊均耕地面積最大,為11.18畝,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相對較強。基于鹽堿地持續利用目標,建議我國典型鹽堿地區域通過土地適度流轉,促進鹽堿障礙耕地向大戶集中,適度擴大農戶耕地經營規模。針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已經發包的耕地,根據農戶自愿原則,推動土地整合,降低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下按耕地質量均分田地帶來的耕地細碎化程度,促進耕地“小塊并大塊”。針對通過國家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進行的鹽堿荒地開發而形成的新增耕地,為避免耕地細碎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建議在土地發包過程中適當擴大單塊耕地面積,以實現農戶耕地資源與農田水利設施優化配置,促進鹽堿地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的土地利用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農戶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的積極性。調研結果表明,盡管山東省墾利縣部分農戶認為根據家庭人口增減調整耕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與實施“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土地政策的吉林省鎮賚縣和新疆察布查爾縣相比,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明顯偏低。山東省墾利縣相對頻繁的土地調整降低了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投入的積極性。探索性的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助于穩定農戶農業生產預期,促進農戶長期投入、長期經營和鹽堿地改良。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的資源管理機制[7],建立低風險、低成本、高效益和可持續的農田水利系統[22]是鹽堿地改良及農業高效利用的基本保障。現階段,國家土地整理、綜合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資的重要渠道,這大大降低了農戶鹽堿地改良投入的生產成本。

在農田水利設施使用和管理過程中,由于使用主體和管理主體分離,責權不明,農渠及以下農田水利設施配套不足。針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議遵循“誰投資,誰受益;誰受益,誰管理”原則,村集體“一事一議”及農戶投工投勞相結合,引導村集體、村民小組以及農戶和公司等多主體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通過農田水利工程配套實施,集體經濟組織剩余水資源,可以通過轉讓交易,促進水資源的合理流轉和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農戶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9]。需要說明的是,本研究發現家庭勞動力越多,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大,農戶參與愿意越弱,這一結果與預期相反。在農戶層面上,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重要性的認知教育,轉變農戶思想,提高農戶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參與意愿。其次,盡管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村集體規模對農戶參與意愿的影響并不明顯,但調研中發現小規模的村集體便于農戶協商,采取一致的集體行動。山東省墾利縣永安鎮二十八村僅有農戶53戶,總人口153人,本村確權耕地總面積為6420畝,其中家庭承包責任田為3500畝,其余2920畝由村集體采取土地入股方式進行土地開發、經營,收益用于農用地道路、溝渠、水庫等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這種“以地養水,以水養地”的模式充分發揮了鹽堿地資產價值,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這種做法對于地多人少的鹽堿地區域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徐慧1,2黃賢金2工作單位:1.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2.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