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10-27 08:37:19

導語: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踐與思考

1概況

左權縣位于太行山西側,晉中市東南部,轄5鄉5鎮,204個行政村,農業生產基礎薄弱,農村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0年,左權縣被列為全國第二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

2工程建設目標

結合縣域水資源現狀和區域狀況,按照時間、區域、水資源利用方式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在2010—2012年三年期間完成防滲渠道建設12.74萬m,鋪設各類管道33.6萬m,新打和配套大口井39眼,建設小型泵站44處,新修塘壩6處,水澆地面積達到0.53萬hm2。在區域上,按三種工程形式劃分實施方式。第一類是沿清漳河兩岸建設防滲渠道引水灌溉,同時要打大口井進行水源補充,使灌溉保證率達到95%。第二類是在有小泉小水的地方建設塘壩或截潛流工程引水灌溉,增加全縣水澆地灌溉面積。第三類是在干旱和貧水地區建設雨水集蓄工程,通過截洪蓄清,對農田進行抗旱補充灌溉,減小旱災損失。在水資源利用上,堅持接住天上水,即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蓄水池、水窖等蓄水工程,有計劃地開發地下水,即打大口井和少量深井,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即修防滲渠道、建設小型水庫和塘壩工程,使該縣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3建設內容

3.1提高核桃產量,促進核桃大縣建設

項目圍繞核桃園區的灌溉配套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與建設,建成了寺坪—舊寨、駱駝、下武、連璧、鋪交等一大批核桃園灌溉工程,引進核桃新品種,提高了核桃產量,優化了核桃質量,實現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3.2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左權縣下大力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收益值,大力扶持設施農業。為確保產業調整快速有效,縣水利局利用小型水利重點縣實施的有利契機,積極搞好配套建設。圍繞農民增收、產業結構調整,對上會、長城、西黃漳、上武等村新發展實施的106.67hm2蔬菜進行了水利設施配套,為促進當地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清漳河蓮菜種植示范園是麻田鎮結合當地水利、氣候條件引進的一項新型農民增收產業項目,規劃總面積0.067萬hm2,項目灌溉工程納入小型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后,先后在西崖底、東安、西安、麻渠溝、上口、上麻田、云頭底等村完成蓮菜灌溉渠系配套15000m,現已完成設施農業灌溉240hm2。

3.3建設圍繞生態莊園

生態莊園經濟是左權縣首創的利用移民搬遷后閑置資源進行綜合開發的一種新模式。近年來,全縣生態莊園蓬勃發展,但水利設施配套相對落后,嚴重制約著莊園經濟的發展,為此,左權縣在規劃時把莊園經濟配套建設作為全縣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工作重點,先后幫助日月星、鮮淼、柏峪等25處生態莊園建設水利配套工程,完成莊園經濟灌溉0.085萬hm2,有效促進了縣域生態莊園經濟的發展。

4主要做法

4.1建立機制,確保質量

為保證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和有序進行,成立了左權縣小型水利工程項目部,嚴格項目法人、招投標、資金管理報賬等規章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好運行機制。為保證工程質量,實行了工程合同制、工程監理制等,局分管領導和技術人員、監理人員長期堅守工地,對質量進行全程監督,做到了工程建設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不走樣,確保了工程質量。

4.2搶抓機遇,多輪驅動

一是爭取上級扶持。搶抓國家大興農田水利的機遇,用好用足上級政策,盡可能地爭取中央、省、市等上級單位的資金扶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縣共爭取上級項目資金4400萬元,其中中央補助2400萬元,省級配套資金2000萬元。二是縣級財政配套。左權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在縣級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積極籌措資金680萬元,用于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工程建設,有效緩解了工程建設資金的缺口,同時,充分發揮了縣級財政的作用,積極引導外來和社會資本參與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三是鼓勵社會籌資。通過政策拉動、市場推動、項目帶動、利益驅動及典型帶動激活民資民力,形成了廣大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小型水利建設的良好局面。通過為生態莊園水利設施配套,吸引了大批民間資金,增大了自籌資金力度,促進了工程建設項目的完成。

4.3廣泛宣傳,明確責任

充分利用有線電視、報紙、網絡、專欄、標語等媒介,廣泛宣傳小型水利重點縣建設的重要意義、方針、政策,在全縣營造全民辦水利、愛水利的良好氛圍。積極探索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護辦法,堅持“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水利設施經營權歸屬受益方,負責工程運行維護,成立用水戶協會對灌溉工作進行監督,促進工程良性運行,真正做到農民自主建設、自主管理、自我受益。形成產權明晰、管護有責的新機制,保證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效益。

5結語

項目實施后,土地利用結構得到了合理調整,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奠定了基礎,項目區農林牧副等產值增加2896萬元,人均增收380元,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實現了“興水富民”,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作者:安慧強 單位:左權縣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