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灌區運營體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1:30:00

導語:水庫灌區運營體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庫灌區運營體制管理論文

一、灌區基本情況

高州水庫灌區位于廣東省粵西沿海的最大河流——鑒江中下游平原上,是廣東省三個大型灌區之一。處于高州水庫之西南部,北起高州市東岸鎮、南至湛江市坡頭區乾塘鎮,東至電白縣霞洞鎮,西至吳川市塘綴鎮,灌區包括高州市中、東南部、茂南區,電白縣西部,吳川中南部及湛江市坡頭東部56個鎮。1954年動工興建,1960年陸續發揮效益。1998年灌區總人口305.59萬人,農業人口248.7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202.14億元,農業生產總值107.55億元。灌區1954年動工興建1965陸續建成并發揮效益。高州水庫灌區分總干渠、干渠、支渠、斗農毛渠等,灌區總干渠長83.35km,干渠長433.35km,支渠長1172.67km,斗渠長1593.37km,合計3282.74km。由鑒江中下游的6座攔河壩以及渡槽、隧洞、涵閘等引水、輸水、泄水建筑物及橋涵等,由11647座建筑物組成。設計灌溉面積118萬畝、現實灌98.63萬畝。工程建成運行以來從根本上改善了原苦旱的生產生活條件,使灌區的農產品質量好、產量高,水稻(兩造)均畝產828kg,灌區改革開放后作物結構大變,尤其市場經濟發展,北運菜、香蕉、荔枝、龍眼迅猛發展,是廣東三高農業發展最快之區域。

二、高州水庫灌區管理體制、人事管理的現狀

1、管理體制

高州水庫灌區由茂名市鑒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和各市(縣、區)的管理工程機構聯合管理,管理局設址高州水庫,行政隸屬茂名市政府,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工程業務委托茂名市水利局管理。茂名市鑒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機關設12個科室基層管理單位,2個庫區管理所,5個灌區管理所,管理庫區工程及跨縣(市、區)引水及渠道工程,包括水庫調度、調配分水等,局灌區管理所下設21個中心站,49個小站,管理跨市(縣、區)總干、干、支渠共16條201.15km。市(縣、區)有11個管理處,34個管理所180個管理站,管理市(縣、區)各自境內渠道?,F灌區共有管理人員1317人,共有技術人員105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1人,中級職稱10人,職工人均收入7547元/年。

2、運營機制

自1985年7月12日國務院以國發[1985]94號文《水利工程水費核定計收和管理辦法》的通知以來,經濟管理上分級核算,自收自支,財務上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分兩級核訂計收水費,管理局按局屬工程及全灌區固定資產核訂水費成本及水費價格,各市(縣、區)按各自工程狀況再核定市(縣、區)級管理處水費成本,根據水量及受益田畝向鎮村級下達水費任務,把水費與公購糧、鎮統籌、村提留糧(或款)一起交糧管所代收,然后再逐級上繳。存在鄉鎮截留現象,水費收繳困難。

在工程建設及資金投入上爭取國家補助、管理單位自籌、群眾集資投勞等形式。灌區支渠以上的灌排骨干工程建設和更新改造資金,由國家、地方和灌區共同籌集;支渠以下工程以地方財政、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勞或籌資為主。

在工程管理上實行各工程管理所負責管轄維修養護各自的渠道及相關水工建筑物,各工程管理所又將各工程地段核定工程量后,按崗位責任制分到個人。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為各工程所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但由于工程運行四十多年,工程投入不足造成險工隱患多。

三、1998年以來灌區建設成就

高州水庫直屬灌區于1997年完成了高州秧地坡攔河壩的改建工程,總投資3915.73萬元(其中省1950萬元,市322.53萬元,自籌979.80萬元,超支660.4萬元)。改建加固后工程運行良好。

四、灌區存在問題

1、工程歸屬管理體制問題。

高州水庫灌區還存在著水利工程管理不歸口,造成調水難以調配,浪費水資源嚴重的現象。南盛攔河壩和茂名市工業引水渠(21.4km)原由茂名市石油工業公司投資興建,一直以來,是油公司管理,運行四十多年來,油公司未向水庫管理局上交一分錢水費,并且長期引鑒江河14—16m3/s的水量(油公司僅用3m3/s),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

2、水費計收問題。

(1)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生產隊集體所有制易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形成用水千家萬戶,水費收取困難,參差不齊鎮村混合統收辦法,收到后先交足公購糧,后鎮留足統籌、村提留糧才到水費。近年基金會出現支付困難,鎮村級為了應付債務,往往截留挪用水費,拖欠嚴重。目前全灌區市(縣、區)管理處及管理局兩級均出現農業水費收?。ㄞr民大部份已交)鎮村截留挪用現象。

(2)、交費遲,用水不足與誤時問題。

管理局與管理處,管理處與農戶收費計量標準不一致,管理處為追求效益,希望少用水多收費,而往往少申請用水,而農戶用水沒有充分保證,擔誤了如期農時,經常拖欠或拒交水費,造成管理處經濟困難,多個管理處已多年未發工資,工人人心渙散,工作積極性不高,渠道淤積嚴重,灌溉面積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3、原有所站設置不科學、機構重疊、人員超編問題。

五、灌區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情況

1、近年來灌區管理的回顧

近年來灌區的管理從原來的集體大鍋飯管理逐步過渡到核定經費;定額人員嚴格按各種規章制度從所→站→個人的崗位承包責任制,從而節約了經費,充分發揮了職工的積極性,工程面貌煥然一新。

2、參與式灌溉管理探索

個別支渠進行受益戶的聯合管理,使工程長期處于良好的狀態下運行,用水合理節約。這樣既減輕了工程管理單位的負擔,又使用水戶自覺根據輕重緩急按需用水,減少了互相之間的矛盾。

水管單位生存與發展水費征收是關鍵。在農業供水收費大多數實行鄉鎮包干上繳后,但東岸灌區一直實行村委會負責制,由于這種負責制中間環節少,避免了層層插手水費征收工作,水利部門對水費有協調收繳和支配權,因而有效地杜絕了截留、挪用水費現象,確保了水費的正常入庫,歷年水費入庫率都保持在90%以上,保持了供水與收費的良性循環。

六、下一步改革設想

(一)改革基礎分析

全灌區現有有效灌溉面積98.63萬畝,每年W農業=11835.6萬m3,W工業、生活=46000萬m3?,F在農業生產年產值是1090.44元/畝,畝用水量1200m3,現行第畝水費是45元/年左右,但收繳率只有65%,則實際收入只有2844.93萬元;工業實收350萬元左右(由于體制未理順,應收又收不起);但總支出達5347.81萬元(其中折舊1724萬元,工人工資993.92萬元,工程維護費2044.76萬元,提水電費6.1萬元,其它費用579.03萬元),顯然工程是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運行,資金年差額達-553.36萬元(未計入拖欠水費)。通過以上分析,工程運行40多年來,累計向社會供水480多億m3,另外還取得了防洪、航運、養殖及種植等社會效益,但財務效益總體卻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無償供水和低價供水造成了水利工程的虧損,使水利工程新創造的價值轉移到了用戶單位。這種分配不合理,必然造成水利工程的大修和更新改造資金得不到保證,以致工程老化嚴重,效能衰減。同時還會造成用戶不關心水利工程,不注意節約用水,水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因此合理提高水價是使水利工程財務效益發生實質性轉變的關鍵。

就提高水價來說,農業近期預計W農凈=118356萬m3,W工業、生活=5000萬m3,因此高州水庫灌區要維持工程現狀的農業水價是0.0375元/m3,即每年45元/畝,農業年水費收入為4438.43萬元;工業、生活供水價0.523元/m3,年水費收入909.46萬元。維持現狀的供水量實行這種水價對農民來說是可以承受的。但是由于工程運行了40多年,必須進行必要的灌區老化工程改造,該項目已于1999年立項,總投資12多億元,這樣一來,水價成本將有明顯的增加,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現生產成本連水費年約600元/畝,年純利在500元左右)。

(二)改革設想

1、管理體制改革

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灌區代表大會由茂名市鑒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各受益市(縣、區)管農業的副職領導、受益市(縣、區)水利管理處代表等組成。每年年初召開例會,總結上一年灌區用水的情況和問題,布置新一年用水的計劃,在天氣特別干旱時根據需要召開緊急會議,協調好合理調水和用水。

(1)在爭取工程管理歸口同時,在健全完善灌區代表大會、灌區管委會的基礎上,各市縣管理處實行承包責任制,負責本區域渠系工程常年維修養護、歲修清淤及供水、綠化管理,調配供水,組織水費征收上繳工作。

(2)管理局內部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核算,做到分工明確、職責清楚,以促進水管單位運行機制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對管理所實行承包責任制,分級核算,分級管理,劃定管理所、站的管理范圍,實行管理單位和人員的崗位責任制,負責管理區段內的渠壩、道路、建筑物經常檢查、觀測、維修養護、歲修、清淤,調配供水,收繳水費工作,并定期考核。

(3)用水管理調度按水權統一、合理調配的原則,全灌區范圍內水權統一在管理局,干渠內水權統一在管理所,一個渠段或支渠水權統一在站。先申請,后放水,用完一次結一次水帳,實行計劃用水實行崗位責任制,做到定渠道、定灌溉面積、定水量、定時間、定管理人員,所與所、站與站進行上下交接水量。

2、人事制度改革

(1)針對灌區的實際情況和2015年規劃,灌區總面積達到125萬畝。根據精簡機構、減員增效,加大人事、勞動用工、工資分配制度等原則,對灌區專業管理機構的人員設置進行控制。管理局機關12個科室及2個庫區管理所、5個灌區管理所、21個中心站、43個管理站,管理局直屬灌區部分521人。

(2)灌區各受益市縣機構設置管理處11個,管理所34個,管理站136個,職工人數為415人,對渠系管理人員竟聘上崗、中心站、管理站人員實行竟爭上崗目標管理,為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實行按勞分配方式,將工作業績與工資獎金掛鉤。對編外人員、富余人員進行分流,以達到減員增效的目的。

3、經營機構改革

(1)完善用水申請制度,逐步推行合同供水,計劃用水,管理單位與用水戶每年的供水時間、數量、灌溉畝次、應繳水費等,以規范雙方責、權、利,使有利于工程維護,節約用水。逐步擴大向城鎮和工業供水,以增加灌區水管單位的收入,增強造血功能。

(2)結合灌區實際,充分利用灌區水土資源、技術、設備人才優勢,積極開展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等經營項目,創辦各類水利經濟實體,壯大自身實力。

4、水費制度改革

(1)高州水庫灌區現行工業水價0.18元/m3,生活用水水價0.06元—0.15元/m3不等,農業水價是3.2—5分/m3。由各縣(市、區)定價,縣(市、區)管理處向農戶按畝計收水費,水庫管理局向縣(市、區)管理處按用水量計收水費、水價是0.96分/m3。

(2)為了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行及可持續發展,不斷發揮應有的效益,保證灌區用水的需要,必須進行水費的改革。一方面加強征收管理,??顚S茫涣硪环矫嬷鸩綄嵤┌闯杀緝r征收;三是建立完善管理監督制度。

(3)農業用水收費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到2005年收費從目前的0.024元/m3,逐步增加到綜合價0.05元/m3,第二步從2006年開始至2015年逐步達到成本價;工業及生活供水水費逐步增加,到2005年按成本價計收。往后按成本加投資利潤率(工業6%、生活4%)計收。新增加的供水實行新水新價,水費的計收均按量計收。灌區水費由灌區管理所負責征收。

(4)實行統一的計量計價制度,在有條件的灌區實行合同供水承包制度,管理局向管理處確保供水(以多年平均水量上浮30%為上限起量計價),定額按期上繳水費,管理處確保農戶用水,對水源緊缺的灌區實行按量計價,管理局與管理處按量計價,管理處與當地村民代表計量計價。

(三)其它配套改革建議

探索、借鑒國內外的灌區管理的先進經驗,結合本灌區的實際,為更好地管理好灌區用水,節約用水,試點推廣參與式灌區管理的用水戶協會制。按灌溉渠系的水文邊界劃分區(一般以支或斗渠為單位),同一渠道內的用水戶共同參與組成有法人地位的社團組織,通過政府授權將工程設施的維護與管理職能部份或全部交給用水戶自已民主管理,工程的運行費由用水戶自己負擔,水費自定,水費的征收通過用水戶協會直接開票收費到戶,推行水務公開,按量收費,用多少水,交多少錢,減少水費中間環節,杜絕現在普遍存在水費搭車收費現象。這樣隨著水費的改革不斷深入,水價雖然有所提高,由于節約用水等原因,農民實際支出卻減少了,使水管單位水費的收入既有保障,用水戶又用到水保障水。使灌區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為灌區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七、希望國家給予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高州水庫灌區已運行了40多年,工程老化嚴重,長期低價供水,使灌區固定資產得不償失,運行管理費用嚴重不足,不少工程長期處于帶病運行狀態,若按經濟使用年限40年計,工程已近暮年。高州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達118萬畝,涉及人口達305.59萬人,工程運行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成為鑒江中下游工農業的命脈。為了工程的正常運行,延長工程壽命,更好地造福鑒江流域兩岸的人民,國家必須投入資金對灌區工程加固改造,同時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出臺合理的政策,適當調整水價,給予財政撥款補貼以滿足正常管理、工程可靠安全運行之需。

1985年12月參加廣東省茂名市鑒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高州水庫)工作以來,經歷了庫區——良德管理所、灌區——義山管理所、局機關——工程管理科工作,都是工程技術管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高州水庫水工觀測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及上報省、市報告、灌區、庫區匯報材料編寫工作,在各個工作單位的各項工作中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充分運用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并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結合本單位、本工程或項目的工作實際,想方設法,無論是工程的管理、設計、施工,都進行多方案的比較,可行性分析,經濟技術分析,并熟悉國家有關專業標準、規范,力求合適、適用、安全、經濟、高標準、高效率、美觀、有特色,同時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如學會了CAD電腦繪圖、天正結構、天正建筑等軟件的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等,并積極參加水利同行的技術交流,參加了高州水庫建庫幾十以來大型的高州水庫安全鑒定工作,其中鑒定報告輯中之三《高州水庫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概況》52—78頁為我編寫。我撰寫的技術論文《高州水庫灌區西干渠滲漏分析及處理措施》發表在2004年第二期《廣東水利水電》期刊上。每年都及時完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連年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或是工程技術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