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變遷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16 11:08:00
導語:我國水資源變遷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黃河流域為例
[摘要]當前我國環境問題,實由歷史積漸而成。環境惡化諸問題中,以水資源枯竭最為嚴重。這在黃河流域最為典型。我國古代人們原本對水資源十分重視和珍惜,然而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長期入侵,黃河上游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屯墾戍邊,開發農耕,成為漢族王朝長期的國策,以至積千年之累,西北地區水資源消耗殆盡。黃河中游關中地區因千年建都,統治階級竭澤而漁,隨著森林的大量砍伐,水資源也瀕臨危機。黃河下游平原因自西漢以來單一農耕經濟的確立,龐大帝國對糧食的需求,進行極度的開發,加上中上游水土流失的影響,河道淤淺,湖泊淤塞,水環境逐漸惡化。漢唐的繁榮實以犧牲黃河流域環境為代價,但也是實出無奈。這是我國數千年來兩難的抉擇。今后如何協調發展和環境問題,值得認真研究。
[關鍵詞]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變遷
一、問題的提出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研究保護人類環境會議。會議最后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宣言規定了人類對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并提出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接著,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1997年國際社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2002年8月26日聯合國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舉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2003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水——20億人生命之所系”(人民政協報2003年6月3日)。以上種種,說明了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以后,特別是近數百年工業化以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消耗,雖然人類的物質生活大大豐富,但是隨之而來的則是環境的惡化,災害的頻發,疾病的流傳,人類的生活質量反而有所下降;同時因竭澤而漁,為子孫后代帶來很多隱患。人類開始理性地對待自己的行為,反思過去,為子孫后代的發展留下一個好的環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
直率地說,近代我國對環境問題的覺醒還是比較晚的,這是因為多少年來我們為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存問題付出了極大的勞動,還顧不上注意環境問題。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環境問題已經十分凸現,不少地區事實上已經影響了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兩屆政府都將環境保護定為國策,制定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諸如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湖,改變畜牧方式,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控制排污,改造污染源等等措施正在各地推行,已逐漸取得一定效果。特別是最近中央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全國上下各級政府一致注意到了環境問題,將環境保護定為國策,對今后我國環境的良性轉化,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國環境目前形成了四大心腹之患:一是沙漠化。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沙漠化擴展的勢頭沒有得到控制。土地沙化已經成為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全國受沙漠化影響人口已達4億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沙化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二是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引起土壤肥力下降。三是旱災嚴重。黃河斷流,北方長期缺水,森林江河湖泊蓄水功能劇減,導致水資源損失嚴重,每年因干旱損失2300億。四是洪澇災害頻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長江大水,淮河也是時有大水,其他小河流域范圍內洪澇,時有發生。
目前諸多環境問題中,水資源的缺乏和水污染是最大的問題。我國的自然條件雖然并不理想,但總降水并不很少,每年大約6萬億立方米,年平均降水630毫米。比全球年平均800毫米少1/5。但問題是:一,降水量在時間上、空間上不均勻;二是人均水量很低。就今日而言,我國是世界上嚴重貧水的國家之一,目前人均水量為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4年3月份聯合國召開“第三屆水資源論壇大會”之前發表的最新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對180個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狀況作了排名,中國排在128位,為缺水型國家。當前我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大部在北方。如北京在正常來水年度,每人淡水占有量為290多立方米,而沙漠國家以色列為306立方米。據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估計,到2030年,我國人口約有16億,人均水量將下降至1000多立方米,接近貧水國家的極限水平。太湖流域原來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但多年來水資源缺口仍很大,因為這里人口集中,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的1/5—1/2。同時由于水污染嚴重,如雪上加霜,有水等于沒水。人們的生存質量受到很大影響。這些環境問題嚴重扼制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并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今天我國西部和東部經濟發展差距很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部環境的惡化。就南北而言,北方黃河流域的環境又較長江流域為差。這種差距難以在短時間內逆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環境的惡化和水資源的枯竭。本文即以我國歷史時期人類活動最頻繁的黃河流域為例,探索我國水資源變化的過程和原因。
二、我國古代對水資源的認識
我國的先民們早已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在我國古代人們觀念里的環境,指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主要是水、土(土地和土壤)和草木植被以及由此滋生的萬物。我國最早一部地理著作《禹貢》假托大禹治水的故事,記述當時人們地域觀念中九州的地理環境,除了強調各州的土壤和植被外,更重視的是各州的水環境,其導水一節就是講疏導河流,治理好人們的生存環境,最后達到“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由于我國先民們主要從事農耕業,而土和水是農耕業主要資源,所以《國語·周語上》云:“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濕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然而水土兩者,略有不同。土基本上是固定的,而水則有豐枯之分。《管子·水地篇》:“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氣,如經脈之通流者也。”更突出的是強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認為“水”是“集于天地,而藏于萬物,產于金石,集于諸生,故曰水神。”萬物的生長、特性都是由水決定的。宇宙間萬物之所以形形色色,“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萬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諸生之宗室也,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產也。”這是我國最早一篇論述水資源的文字,將水提高到“萬物之本源”的地位,并敬之為“神”,可見我國古代人們對“水”在人類生存中的意義,已有十分深刻的認識。《呂氏春秋·盡數》云:“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這是說不同的水環境對人們生理的影響。直至漢代,人們對水資源仍然十分重視,并認為與國家富強有關。《鹽鐵論·刺權》:“今夫越之具區,楚之云夢,宋之鉅野,齊之孟諸,有國之富而霸王之資也。”具區、云夢、鉅野、孟諸都是古代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的重要湖泊。
人們認識到對自然界的索取應該有時有節,包括水資源在內。《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教民“節用水火財物”。《國語·周語下》云:“靈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不可。”認為“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鐘也。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塘汙庳,以鐘其美。是故聚不吔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沈滯。”《國語·魯語上》記載:“宣公夏濫于泗淵,里革斷其罟而棄之。曰:……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
如果違反自然規律,無節制地索取水資源,最后必將得到自然界的報復。《國語·周語上》:“夫水土演(長流之意)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水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認為水資源枯竭,將導至國家衰亡。《左傳》成公六年,記載晉人謀取離開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監,國利君樂,不可失也。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水環境污染,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腿(風濕)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
《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的職責之一,就是管理河流、湖泊中的各種水生動物。其下屬有“川衡”“掌巡山澤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舍其守。犯禁者,執而誅罰之。祭祀、賓客,共川奠。”“澤虞”“掌國澤之政令,為之厲禁區,使其地之人守其財物,以時入之于玉府,頒其余于萬民。凡祭祀、賓客,共澤物之奠,喪紀,共其葦蒲之事。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及弊田,植虞旌于以屬禽。”不論這種官制是否嚴格實施,但反映當時人們觀念里已經希望有這樣一套機構班子對人們生存的周圍環境進行有效的管理,形成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的關系,這正是當時人們強烈環境意識的集中反映。這種觀念形成的背景是我國傳統的農業社會,而水是農業的命脈,人們在生產實踐中領悟到水資源的重要,于是很早就產生重視水資源的觀念。
以上種種對水資源認識的觀念,主要產生于古代黃河流域。一則是黃河流域農業開發較早,水資源對農業生產的關系,人們認識就比較深刻。二則是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無灌溉就不可能取得高產,因此人們對水資源更為珍惜。三則以上記載的地域背景都是在黃河流域,因此,我們可以認定:生活于黃河流域的古代人們最早意識到我國水資源并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需要加以珍惜和保護。可惜以后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大力開發水資源,最后也就是黃河流域最早耗盡了水資源,破壞了水環境。環境和發展的矛盾,是我國人民二千多年來的兩難抉擇。
三、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資源變遷的過程
歷史上我國黃河流域水資源變化的原因,除了整個大氣候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轉暖、轉寒外,主要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界加工而引起的。
(一)影響水資源變化的重要因素是對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強烈開發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的強烈開發,始于西漢武帝時代。《漢書·溝洫志》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塞瓠子決口,“自是以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口。而關中靈軹、成國、湋渠引諸川,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勝言也。”
這里所謂朔方,是郡名,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后置。轄境相當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西河也是郡名,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轄境相當今內蒙西伊克昭盟東部,山西呂梁山芒芽山以西、石樓以北及陜西宜川以北黃河沿岸地帶。河西是地區名。據陳夢家《河西四郡的設置年代》(刊《漢簡綴述》)考證,此時所謂河西,非今日之所謂之河西走廊,而是指張掖郡以東后來武威郡的中、東部(武威郡的西部原屬張掖郡)。酒泉,郡名,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以原匈奴渾邪王地置,轄境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東、高臺縣以西地。以上這些郡的所在,就是今天內蒙、寧夏、陜北、晉西、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都是干旱和半干旱區,降雨稀少,無灌溉則無法農作,土多為沙質,除了少數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綠洲外,大多不宜農耕。《居延漢簡》也說:“地熱,多沙,冬大寒。”[1]原先都是匈奴渾邪王游牧之地。今天也就是這些地區沙漠化現象最為嚴重,退耕還牧,退耕還草。限制畜牧量,也是針對這些地區而言的。
但是漢武帝時代,北伐匈奴,復取河南地后,從內地遷去近百萬從事農耕的漢族人民安置在沿邊諸地,設置了大批郡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年在山陜峽谷流域涇渭北洛河上游、晉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區人口竟達310萬。這就必須開辟大量耕地,才能維持這些人口的生存。于是漢武帝元封年間,農墾區向北推進,“北益廣田,至眩雷為塞”(《漢書》卷94《匈奴傳》)。眩雷塞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杭愛旗東部。至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北假(今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仍有田官。
漢代為了屯墾農耕開了不少灌溉渠道,引以高山積雪為源的河流進行灌溉。《漢書·地理志》張掖郡角觻得縣:“千金渠西至(酒泉郡)樂涫人澤中。”“羌谷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人海。”此外西河郡有美稷、廣田縣;敦煌郡有宜禾、效谷縣;均以農產命名。顏師古注:“桑欽說武帝元封六年濟南崔不意為魚澤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為縣名。”龍勒縣(今敦煌西南南湖附近):“氐置水出南羌中,東北人澤,溉民田。”氐置水即今黨河。冥安縣(今安西縣東雙塔堡附近):“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澤”(王念孫《讀書雜志》以為“南”、“其”兩字為衍文)。籍端水即今疏勒河,澤指冥澤,今湮。關于漢代在河西一帶開發水利進行屯田事,《居延漢簡》中多有記載。《居延漢簡》甲編1597、2102:“太初三年(逸按:前102年)中又負馬田敦煌”,“詣居延為田”。當時遷往居延一帶的田卒多來自中原諸郡,始元二年(前85年)一次遷自淮陽國至居延的田卒就達1500人(甲編1590)。陳直《漢書新證》引居延漢簡釋文有簡云:“謹案屬丞,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為驊馬官寫涇渠。”所謂“寫涇渠”者,謂象仿涇渠也。陳夢家《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御組織》(《漢簡綴述》)引漢簡元帝永平二年(前42年)詔:“□□(敦煌)以東至西河十一農都尉官。”此類簡文在漢簡中常見,不能備述。今黑城一帶尚有古代田舍、溝渠遺跡(《漢居延考》,刊《漢簡綴述》)。自河套朔方以西至河西地區的農田水利,在文獻中記載也不少。《史記·平準書》:武帝時“朔方亦穿渠,作者數萬人;各歷二三期,功未就,費亦各巨萬十數。”《匈奴列傳》:元狩四年(前119年),“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令居在今甘肅永登縣西北。《平準書》:元鼎六年(前111年),“數萬人度河,筑令居,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水經·河水注》中也記載到銀川平原和后套平原上漢代引河水灌溉的渠道。以上記載均說明,漢武帝時代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和農田開發,消耗了大量水資源。由于當地日照強烈,地面水多易蒸發,經開耕的土地,經風吹就地起沙,給環境帶來負面作用。
今甘肅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綠洲西部,有一條由北向南長約135公里,寬約20—30公里,面積約3000余平方公里的沙漠帶,俗稱西沙窩,是歷史上形成沙漠的典型地區。西漢時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線,置戍屯田,今尚有漢代城障烽燧遺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圍分布著成片的古耕地、阡陌、渠道遺跡,散落著大量漢代遺物,但沒有發現漢代以后的遺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廢棄及其周圍地區的沙漠化發生的時間應在漢代大規模開發的后期。今甘肅金塔縣東沙窩原也是為一片綠洲,南北縱長約35公里,東西寬10~20公里,總面積約為550平方公里。現今古綠洲上廢棄的耕地遺跡阡陌相連,大多遭受嚴重風蝕,風蝕壟槽比高多在1米以上,甚至可達2米,在景觀上表現為一片連綿延伸的灰白色土疙瘩,其間干、支渠道遺跡依稀可辨。其間有西古城、破城、下長城、三角城等廢棄古城遺址,大多是在漢代墾殖以后廢棄的,其原因也是大規模開墾引灌的擴大,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本來水資源就很差的地區,生態環境潛在不穩定性很強,不合理的開發,引起風沙、干旱的沙漠化進程。[2]
20世紀60年代侯仁之教授在烏蘭布和沙漠北部黃河西岸,發現了三座漢代古城遺址:三封、窳渾、臨戎(均屬朔方郡)和分布甚廣的漢墓群,推定這里是漢代的一個農墾區。當時的渠道已被流沙淹沒。《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匈奴傳》都記載到衛青取河南地后,徙民以實新秦中,元狩三年(前120年)一次即徙山東貧民七十余萬口。大量漢民進入河套地區必然興修水利、開發農田。以后漢民內遷,匈奴人進,土地荒蕪,在強烈的風蝕作用下,沙漠內移,墾田廢棄。這三個故城都被沙淹,成為廢墟。[3]由于西漢武帝時的高度開發,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5世紀時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道多深沙”,南部出現了“沙丘”、“沙陵”和“沙溪”(《水經·河水注》)。說明鄂爾多斯高原經過秦漢時代的過度開發,已經出現了沙漠化的跡象,破壞的生態環境已無法逆轉。到了唐代,今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已經出現“庫吉沙”、“普納沙”等沙地(《全唐文》卷737沈亞之《平復》)。其南部今毛烏素沙地的夏、宥州一帶,更有“廣長幾千里”的流沙(《新唐書·地理志》引賈耽《四夷道里記》)。
公元7世紀初至10世紀初的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在8世紀中安史之亂之前,東征高麗,北伐東突厥、薛延陀,西滅西突厥、吐谷渾,建立了疆域遼闊龐大帝國,屹立于東亞有300年之久。它的經濟基礎就是發達的農耕業。唐代雖然建立了遼闊的疆域,但是自唐初以來,邊疆游牧民族突厥、吐蕃經常寇邊,叛服不常。突厥在武德年間兵鋒曾一度直抵渭濱,與李世民對渭橋而語,長安城受到嚴重威脅。嗣后雖為唐朝平定,但一旦中原王朝國力不強,就有重新反叛的可能。其后,吐蕃強大,并吐谷渾而有青藏高原,安史亂后,乘唐朝國勢衰落之機,河西走廊、川邊諸地盡為其有,并曾一度進至關中乾縣、醴泉一帶,威脅到京師的安危。所以唐代前期在邊區始終駐有強大的邊防部隊,守衛邊疆。為維持龐大軍隊的生存,唯有在這些干旱和半干旱區進行屯田。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陳子昂論河西形勢,“河西諸州,地居邊遠”,“比者國家所以制其(指吐蕃)不得東侵,實由甘(張掖)、涼(武威)素有蓄積,士馬強盛,以扼其喉,故其力屈,勢不能動。”而目前卻是涼州地廣,存糧甚少,“涼府雖曰雄藩,其實已甚虛竭”,“今國家欲制河西,定戎虜,此州不足,未可速圖。又至甘州,責其糧數,稱現在所貯積者四十余萬石,今年屯收,猶不計人。……甘州地廣糧多,左右受敵,其所管戶,不滿三千,屯田廣遠,倉蓄狼籍,……今瓜肅鎮防御,仰食甘州,……旬不給,便至饑餒,然則河西之命,今并懸于甘州矣。……得甘州狀稱,今年屯收,用為善熟,為兵防數少,百姓不多,屯田廣遠,收獲難遍。時節既過,遂有凋涸,所以三分收不過二,人力又少,未人倉儲,縱已收刈,尚多在野。”(《陳子昂集·上西蕃邊州危事》)涼州在武則天時代,因吐蕃和突厥的不斷侵擾,加強了屯田,數年之后,糧食豐收,“乃至一匹絹糴數十斛,積軍糧支數十年。”(《舊唐書·郭無振傳》)
但這時涼州(武威地區)開發的地區,已不是漢代的石洋河下游,而是中游的今武威平原。唐代涼州六縣,五縣在中游綠洲平原,只有武威一縣在下游綠洲平原,說明下游的自然條件已遠不如漢代。而這個武威縣也是只置了27年(668—695年)即行廢棄。其原因是中游的大規模開發,使下游水源缺乏,耕地廢棄,地表無植被保護,在強烈的風力作用下,加速沙化。據《通典》卷2記載:天寶八年(749年)全國歲收糧食一百九十一萬多石,河西屯田收二十六萬多石,約占全國的百分之十四左右。開元年間瓜州刺史言:“瓜州地多沙磧,不宜稼穡,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至是渠堰盡為賊所毀,既是地沙林木,難以修葺。守珪設祭祈禱,終宿以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澗而流,直到城下,守珪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復舊,州人刻石以紀其事。”(《舊唐書·張守珪傳》)從現存《沙州志》、《沙州都督府圖經》等資料來看,唐代在河西地區曾大量引用雪水進行灌溉,據李并城《唐代敦煌綠洲水系考》研究,敦煌地區大小干支渠道近百條[4]。岑參《敦煌太守后庭歌》云:“太守到來山泉出,黃砂磧里人種田。”(《全唐詩》卷199)在河西地區僅有的幾片綠洲里,大量利用山泉雪水進行灌溉,可見唐代對河西水資源的開發,可以說是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敦煌發現的《開元水部式》是我國見于文獻記載的由中央政府作為法律形式頒布的我國第一部水利法典,有非常具體的規定,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5]這一方面說明到了唐代在水利事業上的成熟,當時灌溉用水已經法制化,同時也是反映唐代水資源已經比較緊張,人們已經注意到要控制水資源的利用。特別是其中規定灌溉用水制度以關中平原的鄭白渠為例。還有在敦煌發現的《敦煌水渠》更明確規定對當地灌區的灌溉制度,即全年的灌溉次數,各次灌溉時間(也是包括水量)等的規定,根據作物種類和當地氣溫和降雨情況,該灌區規定全年需進行五次灌溉,這五次灌溉又與不同節氣即作物生長的不同階段相對應。不過唐代以后確有引用水利灌溉工程種植水稻需要納稅的記載,尤其是西北吐魯蕃地區西州,因為水資源缺乏,用水的規定更為嚴格。[6]
唐代降突厥后,也曾在蒙古高原進行大規模式屯田,但環境已遠非昔比。《唐會要》卷89《疏鑿利人》記載:德宗時,楊炎曾請在豐州(治今內蒙古五原縣南)屯田,京兆尹嚴郢指出:“按舊屯沃饒之地,今十不耕一,若力可耕辟,不俟浚渠,其諸屯水利,可種之田甚廣,蓋功力不及,因致荒廢,……與天寶以前屯田事殊。”德宗年間,李景略任豐州刺史、天德軍西受降城防御史,“迫塞苦寒,土地鹵瘠,俗貧難處,景略節用約己,與士同甘苦,將卒安之。鑿咸應、永清二渠,溉田數百頃,公私利焉。”(《舊唐書·李景略傳》)唐代夏州(今陜西靖邊縣北白城子)地區已多沙丘,“長慶二年十月,夏州大風,飛沙為堆,高及城堞。”(《新唐書·五行志》)“鹽州(治今陜西定邊縣)深居沙塞,土乏農桑,軍士衣糧,須通商旅。”(《唐大詔令》卷129《洗雪平復黨項德音》)會昌六年五月五日敕:河套一帶的“靈武、振武、天德三城,封部之內皆有良田,緣無居人,遂絕耕種。”(《冊府元龜》卷494《山澤》)西漢時代十分興旺的邊塞屯墾,到唐中期已明顯衰落,主要是水資源缺乏,不可能象漢代那樣進行大規模的屯田了。
五代時高如晦出使西域,“自甘州西始涉磧,磧無水,載水以行”,“地無水而嘗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錄于闐》)到了西夏時代,河西地區水利灌溉系統一破壞,完全成了荒漠之地。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22:“河西之地,自唐中葉以后,一淪異域,頓化為龍荒沙漠之地,無復昔之殷富繁華矣。”“元吳所有土地過于五涼,然不過與諸蕃部落雜處于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財貨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時。”元代全國十行省歲人糧一千二百多萬石,甘肅行省僅六萬多石,只占全國的二百分之一。與唐時遠不可比。明清時鎮番衛(今民勤)“飛沙擁城”,“西北則風擁黃沙,高于雉堞。”到了清末,民勤縣已是“五谷枯槁,歲不豐登”的貧困縣了。
(二)千年建都破壞丁關中地區的水環境
關中地區即今陜西省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在唐代以前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戰國時“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故早有“天府”、“陸海”之譽。首先表現為氣候溫濕,“渭川千畝竹”是《史記·貨殖列傳》中的名句,其次是土壤肥力高,在《禹貢》九州土壤分級中,雍州黃壤肥力為上上,屬九州土壤上第一等。再次是水資源豐沛,所謂“八川繞長安”,八川即涇、渭、灞、豐、鎬、浐、泬、澇,這些河流都有豐富的水資源,富有灌溉之利。戰國末年的鄭國渠,漢代以來的漕渠、白渠、六輔渠、龍首渠、靈軹渠、成國渠、蒙籠渠等灌溉渠道,都是引涇、渭河為水源的。所種農作物,又多為水稻,可見渭、涇等河流水量之豐富。可見早在二千年前關中平原已形成了水利灌溉網絡。
漢代長安城周圍的環境十分優美,城西的上林苑是天然和人工合作的自然保護區,周圍三百余里,是皇家游獵之所,其中有離宮七十所,奇草異木3000余種,稀獸珍禽不知其數,苑中有池十五所,其中最大為昆明池,周圍40里,初建時為漢武帝訓練水軍之用,以后實際上成了帝王游樂和皇家飼養魚鱉場所。昆明池北還有鎬池,長安城內有滄池、太液池,整個長安城內陂池密布,花木茂盛。當時私家住宅里也有池沼可以行舟。總之,西漢的長安自然生態優越,加上人工修飾,自然成為天下最美之處。唐代長安八水仍舊,但水資源已明顯有所減弱,如鄭國渠初開時溉田4萬余頃,漢白渠溉田4500頃,到了唐初鄭白兩渠僅溉田萬余頃,晚唐減少至6200余頃,較漢時幾乎少了十分之八。唐朝人杜佑嘆曰:“地利損耗既如此”,“欲求富強,其可得乎?”西漢時水源充沛的渭河,在隋時卻因“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不能往復,泛舟之役,人亦勞止。”(《隋書·食貨志》)唐朝引渭水開漕渠,因水力不足,亦不暢通。所以唐代關中帝王經常往洛陽就食,成了“逐糧天子”。同時長安城的水質污染,在隋初已出現,“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隋書·庾季才傳))所以隋朝新建大興城,離開了漢城舊址。到了唐朝后期,長安城中井水咸苦的記載增多。《酉陽雜俎》:長安城內永寧坊“井水腐不可飲”。但整個環境尚未完全破壞,曲江游賞,禊飲踏青,是長安人歲時習俗。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之句,反映了唐代長安的風光。
但自唐末五代以來,關中平原環境惡化的端倪已見。這是因為關中地區為秦漢唐千年古都所在,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大修宮殿、私宅、廟宇,以及生活所需各種薪材,將渭南秦嶺、渭北北山的大批森林砍伐殆盡。僅兵馬俑一例,我們可以想象其燒窯所費木材,當不知其數。上林苑等皇家苑囿因人口驟增、耕地不足而被辟為農田。又因農耕需要,水資源被大量耗盡。黃土高原自秦漢以來農耕的開發,涇、渭、北洛河上游森林被毀,水分無處蓄養(一棵樹就是一個小水庫),而使水土流失加劇,涇、渭、北洛河含沙量增多,引以為源的人工灌溉渠道都先后遭受淤淺,灌溉作用減弱。如唐時鄭國渠石川河以西河段已經淤廢。宋代以后,鄭白渠因渠身淤高灌溉作用已很小,其灌溉面積不及西漢二十二分之一,無法與漢唐相比。《元史·河渠志》:關中地區“渠堰缺壞,土地荒蕪,陜西之人雖欲種蒔,不獲水利。”明代關中地區水利工程大多廢壞,“堤堰摧決,溝恤雍潴,民弗蒙利。”(《明史》卷88《河渠志六》)明清時關中平原雖然仍為我國小麥主要產區,但環境已趨惡化,風沙蔽天,城鎮經濟凋零,與漢唐時的繁榮真有天壤之別。
今天西安市嚴重缺水,依靠引用西安西面的黑河水供給城市用水。渭河干涸,當地人們以在河床中挖沙,作建筑材料為生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西安地區小工廠肆意排放污水廢氣,近幾十年來,西安地區環境惡化以至于嚴重缺水且水污染嚴重,與當代人不合理行為有關。但從歷史長河觀之,實有數千年的淵源。
(三)黃河下游平原單一農耕業的高度開發,過度消耗了水資源
黃河下游平原以黃河為界分為河北平原和黃淮平原兩部分。河北平原中部在先秦時期是黃河漫流泛濫區,湖泊沼澤密布,人們無法長期穩定居留,故人口稀少,要待戰國中期(前4世紀)黃河下游全面筑堤,積水排除后,西漢時才開始大規模墾殖。而河北平原南部則自戰國以來即為農耕業發達地區,進入兩漢時期更有長足的發展。今河北臨漳和河南安陽地區,在戰國魏國時已有漳水灌溉十二渠。河北新城、涿州一帶的督亢陂為燕國農田水利區。今北京地區在三國時已種植水稻。三國時“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英雄記》)“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辟。”(《三國志·魏志·杜恕傳》)
黃河以南的黃淮平原,十一世紀以前沒有受到黃河的干擾,河流大部分可以通航。據六世紀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當時黃淮平原上有數十公里以上的河流數十條,湖泊190多個。這些河流既可通航,又可灌溉,湖泊除了可以灌溉、養殖水產外,還有調節地區小氣候的作用。據我們研究,東漢時期(公元初至三世紀初)黃淮平原水稻種殖面積大于今天。可見水環境良好,水資源豐富。[7]
自西漢武帝(公元前二世紀中)以后,我國黃河流域生產方式上有一大變化即單一農耕經濟的確立。即從農牧業并重到單一農耕業的確立,這對我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以及環境的變化有極大的影響。這時開始,黃河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逐漸被開伐殆盡,連河湖灘地也都辟為耕地,西漢中期“內郡人眾,水泉薦草,不能相贍,地勢溫濕,不宜牛馬,民蹠耒而耕,負擔而行,勞罷而功寡。”由于缺乏畜力,生產力難以提高,同時因糧食緊張,“六畜不育于家”(《鹽鐵論·未通》)。於是單一農耕成為黃河中下游地區唯一生產方式。在這種農耕經濟思想指導下,不斷無序地開墾一切可耕土地,并且大興水利以維持農業的高產,引起環境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后魏晉南北朝時期,雖因游牧民族的進入,單一農耕經濟有所變化,但漢化是當時各民族政權的共同傾向,加強農耕經濟成為政權能否站住腳的關鍵。所以當政權穩定以后,首要任務仍然是擴大農耕地。如北魏、前秦等。隋和唐代前期,黃河下游平原是全國糧食主要基地,也是水利事業最興旺的地區。唐代在安史之亂前的一百三十多年里,對黃河下游平原進行了極度的開發,使下游平原的農業經濟達到了漢代以來的頂峰。所以唐玄宗《諭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詔》說:“大河南北,人戶殷繁,衣食之源,租稅尤廣。”(《全唐文》卷310)《文苑英華》卷609張廷珪《請河北遭旱澇州縣準式折免表》:“兩道(河南河北)枕倚大河,南接神州,北通天邑,郡縣雄劇,人物昌阜。”據《中國水利史稿》(中冊)的統計,唐一代在十道區域內共興建和維修的農田水利工程共253項,黃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兩道共61項,占24%。是唐王朝政權的糧食主要基地。貞觀、總章之際幾次征伐遼東,糧秣主要取給于河南河北兩道。開元年間裴耀卿改革漕運,凡三歲,運七百萬石租米至京師,糧食主要來源于河北的晉、絳、魏、濮、邢、貝、濟、博等州(《舊唐書·食貨志》)。《通典·食貨典》記有天寶八年(749年)十道正倉、義倉、常平倉的儲糧數列表,河北河南兩道正倉糧食占全國的47%,義倉占全國的52%,常平倉占全國的70%。由此可見,黃河下游平原農業在全國的地位。
據研究,北宋后期全國人口約有1億2千萬。南宋時期秦嶺淮河以南的南中國,約有8000萬人[8]。北宋的疆域遠小于唐代,北面以白溝與遼分界,今北京地區和山西大同地區全在遼朝范圍之內,西面的陜北和甘肅、寧夏為西夏所有,西南有大理國。由于人口增多,而國土狹小,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人稠地狹的現象。河北平原成為當時的國防前線,軍事要地。在西起保定,東至天津的界河一線以南地,開辟了東西長八百里、南北闊(最寬一百三五十里)狹(最狹八、十里)不等的一條潴澤國防線,將河北平原上諸水都引入這一片湖泊帶,完全擾亂了當地的自然水系。在這條國防線上開辟水稻田,以提供駐軍的口糧。由于唐代以來河北平原水利的過度開發,遂使土壤逐漸鹽漬化。天圣四年(1026年),太常博士王治說:“河北為天下根本,其民儉嗇勤苦,古號豐實。……魏史起鑿十二渠引漳水溉斥鹵之地,而河內饒足。……唐至德后,渠廢,而相、魏、磁、沼之地并漳水者,屬遭決溢,今皆斥鹵不可耕。”(《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04)《夢溪筆談》卷24《雜志》云:從太行山下來的“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類,悉皆濁流”。慶歷六年(1046年)監察御史何郯言:“河北一路,除滄、濱出鹽外,其深、冀、邢、洺等十數州,地多堿鹵,不可耕種,民唯以煮小鹽為業,衣食賦稅皆出于此。”(《宋會要輯稿》方域十五之二)元人宋本《都水監事記》云:“古燕趙之地,吾嘗行雄、莫、鎮、定間,求所謂督亢陂者,則固已廢,何承矩之塘堰,亦漫不可跡。漁陽燕郡戾陵諸堰,則又并其名未聞,豪杰之意有作以興廢補弊者,恒慨惜之。”明人夏言云:“北方地土平夷廣衍,中間大半舄鹵薄瘠之地,葭葦沮洳之場,且地形率多洼下,一遇數日之雨,即成淹沒,不必霖潦之久,輒有害稼之苦。”(《明經世文編》卷202《勘報皇莊疏》)明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23記載,當時華北百畝收七八十石,薄收三四十石,平均六十石,每畝平均為0.6石。[9]
北宋時期黃淮平原農業也開始衰落,地處黃淮平原的“汝、潁、陳、蔡、許、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谷,荊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陳澤之跡,迤跡猶在。……五代以來,天下喪亂,驅民為兵,而唐、鄧、蔡、汝之間故陂舊堤,遂以堙廢而不治。”(蘇轍《欒城集》卷10《進策五道·民政下》)張方平說:“淮陽、許昌、汝南之域,人稀土曠,地力不足。”(《樂全集》卷4《屯田》)金代以后,黃河長期南泛奪淮入海,黃淮平原水利設施全遭破壞,河流淤淺,陂塘填平,農業受到嚴重影響。又由于連年戰爭,人口逃亡,“陳、蔡、汝、潁之間,土廣人稀。”(《金史·曹望之傳》)“陳、潁去京不及四百里,民居稀闊,農事半廢,蔡息之間,十去八九。”(《金史·把胡魯傳》)元至正年間“兩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蕭條。”(《元史·張幀傳》)漢唐時期黃淮平原的一片繁榮景象,如同隔世,已成夢幻。
從漢武帝時代開始,到九世紀唐代中葉,黃河流域的農業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水利建設工程也都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漢唐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黃河流域是當時人口最集中,經濟、政治、文化最發達、最輝煌的地區。這種鼎盛和輝煌就是建立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農耕地的不斷擴大和向自然大量索取的基礎之上。換言之,就是以環境的失衡為代價的。中唐以后,黃河流域長期處在戰亂狀態,人口逃亡,水利失修,加上中游黃土高原的長期過度開發,引起水土流失加劇,黃河泛濫嚴重,下游河湖都被淤被墾,最終引起水資源匱乏。《水經注》時代190多個湖泊,到了10世紀以后,大部分淤廢。到了近代只剩下北部的白洋淀(也是淤淺),南部的微山湖、洪澤湖(兩湖都是明代以后形成的)。所以10世紀以后,黃河流域雖然在政局上處于和平環境之下,但河患日益嚴重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灌溉系統破壞難以修復,土壤沙堿,水旱不時漸趨嚴重,整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經濟逐漸衰落,以致近代成為我國災害頻發,經濟貧困的地區。
四、余論
歷史是一面鏡子,對黃河流域水資源變遷的回顧,使我們領悟到經濟開發和環境變遷是一對難以兼顧的矛盾。古人雖對環境問題早有認識,但由于當時科學和生產力水平及社會制度的限制,這種矛盾是難以避免的。然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對環境問題認識,應該比古人要清醒多了。
上世紀50年代開始曾經有過“以糧為綱”、“大煉鋼鐵”的政策失誤,再加上人口的壓力,造成全國性毀林造田的局面。據官方統計,1949年至1981年全國毀林造田及火災損失林地至少有670萬公頃。有人認為有近1000萬公頃以上,不論怎樣,我國林區在近四十多年來不斷地縮減是事實。雖然建國以來也在不斷地造林,但是由于缺乏科學指導或管理不當,存活率僅1/3。同時一面在造林,一面在毀林,毀滅的速度超過造林速度。所謂“一把鋤頭造林,幾把斧頭砍樹。”一顆樹等于一個小水庫,森林的破壞直接影響水資源的蓄養。這幾年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是十分正確的,已初見成效。但相應政策要跟上,即如何使采木工人變為護林工人而收入不減,并有所提高,否則恐怕難以持久。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多次斷流,從1972—1996年的25年內有19年發生斷流,斷流時間長達100余天,1996年斷流河段從河口向上延伸至封丘縣,長達622公里。黃河流域大中城市普遍缺水,造成生產、生活的困難。北京市遭受沙暴的頻次增加。這些都是森林過度砍伐,草地過量放牧,水資源過度開采,不知節制,頭腦里缺乏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結果。
如今講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我認為以當前我國國情而言,水資源的保護為頭等大事。歷史上我國水資源大量消耗,也有無可奈何的苦衷。一是人口大量增加,特別宋代以后,由于基數大,成倍數增長。現在國策控制人口,但基數大增長率還是很高。人口增長要吃飯,不得不開墾荒地;不圍湖造田,不引水灌溉,無法維持這么多人的生存。當前我國糧食壓力已很大,大力發展農耕業,不可避免。二是歷史上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保護農耕地區,不得不大規模開墾原不應該開墾的半干旱、干旱區,造成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水資源枯竭。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今開發邊疆,當然也是政治上需要。但如何兼顧生態環境,則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三是近年來搞經濟近代化,實際就是城市化。不斷地擴大城市,大搞經濟基本建設,耗水量必定增加。黃河流域雖然經濟不怎樣,但耗水大戶,鋼鐵、石油、化工、采礦主要都在北方。總之,隨著經濟發展,大量耗水難以避免。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需要注意:(一)一定要全民建立節水觀念,深入每一個人心中。所以要強調注意建立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產業。研究循環使用水資源,大家建立節水觀念和規則。這一點發達國家比我們做得好。以色列是沙漠國家,搞無水農業、搞滴灌。日本也做得好。我們也是要好好學習。(二)發展節水事業。如發展循環經濟,廢水利用,海水淡化科技。最近報導舟山地區研究海水淡化,技術過關,就是成本太高,尚無實用價值。(三)發展科技農業,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非擴大耕地。(四)各大城市發展產業一定要考慮到水資源。“量水而行”。(五)堅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田還湖、保護濕地等等政策,不能猶豫。(六)加強治污力度,對不規則的排污,加強處罰力度。現在是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所以水污染問題長期不能解決。
現在很多城市因缺水,往往搞跨流域調水。這總非長久之計。河流的布局和流向,是自然界數億萬年形成的平衡。我們隨意打破這種平衡,究竟后果如何,難以逆料。因此,長久之計,還是“節約用水”“以需定供”,加強節水觀念,采取各方面加強水資源保護措施,水環境必定能有所改善。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編釋文[Z].考古學專刊乙種第8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77頁.
[2]李并城.殘存在民勤縣西沙窩中的古代遺址[J].中國沙漠1990年第2期;李并城.甘肅省金塔東沙窩古綠洲沙漠化的調查研究[J].歷史地理第19輯2003年.
[3]烏蘭布和沙漠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環墻變遷[A].見歷史地理的理論與實踐[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4]中國史研究[J].1986年第1期.
[5]周魁一.水部式與唐代的農田水利管理[J].歷史地理第4輯1986年.
[6]周魁一.中國古代水資源稅初探[J].中國農史.2003年第3期.
[7]鄒逸磷.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稻生產的地域分布與環境制約[J].復旦學報1985年第3期.
[8]吳松弟.中國人口史(遼宋金元時期)[M]第八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9]轉引自徐泓.明洪武間的人口移徙[A].見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C]臺北,1981年.
AHistoricalReviewoftheWaterResourcesChangesin
China:ACaseStudyofYellowRiverValley
Abstract:Theexhaustionofwaterresourcesisahistoricalprocess,whichistypicalinYellowRiverValley.IntheHanDynasty,thearidandsemi-aridareasinthenorthwestoftheupperreacheswereconstantlyopenedup,andthewaterresourcestherewasexhaustedinathousandyears.IntheCentralShanxiofthemiddlereaches,forestsweredestroyedinneedofwoodandthewaterresourceswasindanger.Andthelowerreachesplainhasbeenextremelydevelopedtomeetthedemandoffood,andthewaterenvironmenthasbeendeterioratedbecauseofthesilted-upriversandlakes.Consequently,theprosperityoftheHanandTangDynastieswasachievedatthecostoftheenvironmentofYellowRiverValley.Andthedilemmabetweendevelopmentandprotectremainsaproblemthatneedstobestudiedandresolved.
Keywords:YellowRiverValley;waterresources;environmentchange
- 上一篇:質監工作體制創新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 下一篇:我國傳統水利發展特點試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