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供水模式的深究

時間:2022-04-14 05:21:00

導語:區域性供水模式的深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性供水模式的深究

摘要:本文提出了區域性供水的特征,進一步探討了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和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統兩種模式及其區別與聯系,提出了主要幾類城鎮需水量的預測方法,對區域性供水的形成和管理問題作了多方面的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設性建議。文中結合成都市實施區域性供水工程的實踐,論證了區域性供水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管理模式的社會經濟價值。

關鍵詞:區域性供水供水模式

1、問題的提出

在八十年代初,在城市供水水源的調研基礎上,于1982年2月四川省給水排水情報網年會期間,第一次提出重力流供水的方案,在研究重力流供水的范圍過程中我們引伸出區域性供水的思路,并進一步討論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和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統模式的區別、聯系及其實用價值。

2、區域性供水的模式

區域性供水系統的主要特征是不僅為中心城市供水,還同時向作為城市、場鎮及廣大農村集居點供水,按照水源水系、地理環境特征或一定的行政區劃確定供水區域,供水面積小至數十平方公里,大至數千平方公里。它把一個區域內的若干個凈水廠及其配套企業聯合為一體,統一開發、分配水資源,水費的收取辦法又因輸配水距離及高差而有所差異的新型網絡供水系統。我們認為,區域性供水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即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區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2.1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

2.l.l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所轄區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務企業實行統一管理,但管網系統不一定連成一體,即水源和管網都可能是分散的。例如,臺灣有兩個水公司,一個臺北市自來水公司,另一個是臺灣自來水公司,后者就是區域性供水管理型的企業。另悉,山東省濟寧市已將該市下屬各縣鎮自來水公司統一聯合成立濟寧市供水集團總公司。

2.l.2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系統是一個跨行政管理轄區概念的系統,跨地區的供水企業可以濃縮一定數量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為整個區域經濟服務,從而有利于人才素質的提高與效能的發揮。

2.1.3區域性供水管理型的企業,可以不受一城一鎮的限制,較合理地綜合考慮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借助集團化的優勢,可以開拓為此服務的諸多工業項目,特別是水工業項目,組織社會化生產,確保原材料、消耗材料的合理調配,減少流動資金的占用。整個企業的運轉可以更為有效,求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2.2區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

2.2.1區域性集中供水是水源相對集中、管網連成一片的供水系統,較多地實行長距離輸配水,水費的收取辦法又因輸配水距離及高差而有所差異,這種多水源、多水廠并網的區域集中供水系統,比原先分散的、獨自的、小規模的供水系統,提高了系統的專業性、合理性、可靠性與經濟性。這樣的系統在經濟發達的國家里是較多的。在日本于1986年已有166個,在英國、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亦很多,譬如華盛頓北方水廠的供水范圍已達2849km2,供水區域內的地面高差達274m,由兩個水廠(一個取湖水、一個取河水)并網供水。

2.2.2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是一個多水源合并管網的管理系統,多水源統一的供水環狀管網系統的建立,極大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通過強化調度功能,協調供需關系,使系統處于合理、經濟的運行狀態。

2.3兩種區域性供水模式的密切聯系

2.3.1我們在探討區域性供水的同時,提出了區域性集中供水模式與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模式兩個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的概念,二者同屬區域性供水范疇。我們認為作這樣的區分是有特別意義的。區域性集中供水是區域性供水的高級形式,區域性供水管理系統也可能過渡為區域性集中供水系統。在一定時間、空間或經濟發展程度條件下,即使不能進行區域性集中供水,僅僅通過采用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對其管轄范圍內的供水部門和相關企業實現人才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對于提高水質和供水普及率(水量),提高供水整體服務水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3.2在可能實行區域性集中供水的地方,首先實行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各自為政和各種短期行為,造成長期分散重復小規模建設投資,從而對一定區域統一分配水資源、提高供水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發揮區域性供水企業的規模效益起著促進作用。

3、區域性供水研究的意義

3.1社會發展的趨向

數千年來的文明歷史表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促使了城鎮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大型工業、集團化經濟的崛起,人們更加速了向城市遷移。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區域性經濟帶逐步形成,以當今經濟發達的國家為例,日本有1/3人口集中在東京的周圍地區。就是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數量增長很快,城市的規模在擴大,以大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帶正在形成,這也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

3.2水資源的合理分配

自古至今,凡是有人群起居的地方必然有水源,凡是現代化的城市必然有相應的集中供水事業。工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水作為一種無法替代的資源是有限的,就全世界而言,已有不少專家預測下世紀的主要危機是水危機。而我國的水資源相對而言是不豐富的,平均年水資源總量約為28000多億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730m3/人,僅為世界人均值的l/4。總之,淡水資源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對于淡水資源科學開發、合理分配、區域性綜合規劃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3.3區域性供水是供水事業發展的趨向之一

3.3.l區域性供水系統在經濟發達的國家里是較多的。但在國內盡管我們在1990年提出建立這樣的系統,經四川省科技情報所查新表明還屬首次。我們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區域性供水系統的出現與發展,必然成為普及城鄉供水的趨向之一。

3.3.2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一個村設一個供水站,一個鎮設一個水廠,一個縣市設一個自來水公司,他們之間彼此獨立、各自為政的現象在國內是普遍的,他們在開創供水事業上曾經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區域性經濟帶的形成,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的供水系統不進行管理上的深化改革,很難為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服好務,很難為人們提供優質的飲用水。供水系統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區域性供水管理模式是一個趨向。

4、區域性供水的可行性

4.l跨行政轄區的供水,這將打破目前供水企業隸屬一個行政轄區管理的慣例,但供水企業通過股份制管理模式可以協調各行政轄區對供水的需求關系,還可緩解水利部門與城建部門對供水企業隸屬關系上的爭議。

4.2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伴隨中心城市經濟帶的形成,區域內對供水的水質、水量以及供水連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供水企業間的橫向聯合,促使區域性供水管理模式的形成,促使中心城市的供水企業更好地為區域范圍內的供水事業服務。

4.3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那種小而全、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沖擊,為了取得更大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努力,有利于供水企業之間的聯合。

4.4由于水資源的緊缺,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合理開采、統籌分配,有可能促使區域內供水部門、供水企業之間的聯合。否則爭水、搶水等問題必將導致社會化矛盾。

4.5近十多年來作為供水系統的建設投資,主要是向用水單位籌集的,政府部門只是政策上的照顧,因此跨行政區劃的區域性供水企業亦可按此途徑解決。

4.6在條件許可的實施區域性集中供水模式中,以誰受益、誰出資,誰出資、誰優先的原則,由點、連線到面的實施策略,并且以區域集中供水與局部分散供水相結合的模式規劃,不作一刀切。

5、區域性供水量的預測方法

區域范圍內的需水量主要分為中心城區的需水量、衛星城鎮及縣制鎮和村鎮的需水量,根據各自的供水特點和城市總體規劃布局,宜分別用不同方法作預測。預測期限可分為三個期間,即近期、中期、遠期。中期的預測應是目前作區域性供水研究中供水量預測的重點。

5.1中心城區

對中心城區的供水量預測,針對其歷史數據資料較為完整的特點,可收集近數十年的供水量、售水量、供水人口、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數據,采用微觀定額法、供水量遞增率法、時間序列趨勢法、多元回歸分析法等多種預測方法,然后對預測結果作相應檢驗和綜合分析,即得出中心城區各預測時期的需供水量。

5.2衛星城市和一般縣鎮

5.2.l對衛星城市的需水量預測,主要依據政府對城市總體規劃的衛星城市布局及人口規劃,采用微觀定額法預測和專家調查法為主,其用水定額與中心城區取值相近,并結合工商業分布確定其需水量。

5.2.2區域內現有的各區、縣(市)獨成體系的分散供水系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力就近解決當地城鎮的供水而自然形成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各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鄉村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城市化水平普遍提高,新建和內遷了不少企業,其需水量不是簡單按自然遞增率遞增,而是呈階躍式劇增,市政供水基礎設施能力明顯不足。結合各縣城目前供水現狀特點和供水發展階段,參照中心城區相應階段和類似城鎮用水量標準,考慮到供水發展規模和水量平衡,可選擇多個方案分別計算,結果可能與接問卷統計的專家調查法相差較大。原因較明顯,主要是圍繞中心城區的周邊縣區城鎮,隨著農村集鎮化、鄉鎮企業的廣泛興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格局趨勢所至,其社會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這種按自然常規遞增測算的結果已明顯不能適應客觀發展的要求,建議采用在廣泛征集各縣區資料的基礎上得出的專家調查預測法結果,較為符合地區實際。

5.3農村集鎮

這里所指的村鎮供水量,是經調研后確認需由集中供水方式解決的部分村鎮的需水量。可參照有關村鎮供水的資料,結合農村經濟改革,鄉鎮企業及村鎮規模發展迅速的狀況,城市市域內村鎮的用水水平必然向城市水平逼近,仍可根據以定額法為主的計算結果確定其需水量。

6、結論

6.l區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是區域性經濟迅猛發展的前提下,對供水企業深化改革的一項綜合性研究成果。

6.2本文提出了兩種模式,對于區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它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使用,它有利于供水企業服務水平的提高,它有利于水工業相關項目的發展;而區域性集中供水模式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較好的供水模式,它又是區域性供水的高級模式,它雖沒有推廣的普遍意義,但它具有獨特的優越性。比如成都地區采用了重力流方式的區域性集中供水模式后在規劃的2010年供水工程中可節水10950萬m3/a,可節電達2億kwh/a。

6.3區域性供水摸式是供水事業發展的趨向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模式,決不應一刀切、一風吹,應因勢利導,自愿聯合。但政府部門在政策上應有所導向。

參考文獻:

[1]何維華,試論成都地區區域性供水,成都建筑,1990年10月。

[2]越性藩成都地區實施區域性供水勢在必行,市政科技文摘(總第145期),1991年5月。

[3]何維華、鐘澤彬,成都地區區域性供水的研究報告,1994年6月。

[4]成都市供水規劃領導小組,《成都市供水規劃》,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