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河網綜合治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9 04:18:00
導語:城區河網綜合治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內河綜合整治的重要性
功能綜合、環境優美的城市水脈系統,不僅能提高城區防洪能力,高效利用內河環境資源,還可促進實現城市經營、社會進步、生態改善、歷史文化保護。
南陽市是豫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即將建成“中國中部地區交通樞紐、全省新的經濟隆起帶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把南陽市建成一個最適宜人生活居住、最適宜人創業發展的生態旅游城市和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區域性現代化城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進行內河綜合整治、景觀塑造與建設管理,健全內河體系,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沿岸合理有序的建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2內河現狀
南陽市中心城區位于豫西南南陽盆地中心,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構成向南開口的馬蹄蓮性盆地。南陽處于漢江支流白河中游,白河自獨山下由南陽大橋進入南陽市城區,至十二里河河口出境,由東北向西南穿越城區16.2km,其間先后有涌河、溧河、溫涼河、梅溪河、三里河和十二里河匯入。梅溪河上游有兩座中型水庫——蘭營水庫、靳莊水庫,三里河上游為洛洼小水庫;由于水庫的形成,大多河段僅為小水溝。
由于多年未經治理,六條河普遍河道狹窄彎曲,淤積嚴重;堤防失修,橋梁多且標準低;河灘植樹、種菜、種莊稼、豎廣告牌;嚴重影響汛期行洪,六河中除十二里河、涌河處于主城區以外,污染較少,另外幾條河道在主城區以內普遍污染嚴重,污染物在河床堆積較多,存在臟、亂、臭的局面。河道兩側普遍缺少綠化。
十二里河、涌河、溧河周圍主要是農田和村莊,原始景觀條件少。三里河、溫涼河、梅溪河在主城區以內,兩側主要為居住和公共設施,并沒有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設計利用。兩岸既無規整的道路也無光亮工程。
在城市密集區內的河段大多數都有明確的邊界(以石頭或混凝土砌筑的護岸),主要是為了防洪的需要,不能突破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幾乎無親水性可言。其余區域的河段邊界則不清晰,對防洪及鋪設管道不利,但形成了親水性的自然岸線。
3內河綜合整治規劃思路
3.1以河興城
南陽城市總體特征為“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與生態型新城”,水脈是城市空間活的紐帶,以河興城是基于南陽環境特點的必然選擇,內河整治的背后是城市建設綜合目標的實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城市特色、盤活城市土地、推動城市更新。
3.2持續再生
城市規劃要求兼顧經濟效益、文化資產與環境永續的平衡,因此內河環境資源的特征性決定了規劃必須著眼于持續再生。
3.3以人為本
濱水地區是一個城市珍貴的資源,對城市發展富有挑戰性,它使人們脫離喧鬧、走進靜謐、親近自然,體現了“綠脈引導、生態水岸、人文薈萃、居家休閑”的特征,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
4規劃原則
4.1防洪為主、生態優先原則
采取工程措施抵御洪水,同時尊重自然,合理保護與利用環境資源,維護片區生態平衡,提升濱水及周邊地帶的土地價值
4.2持續發展原則
以優美、超前的環境建設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完善的配套設施提供可持續開發的條件。
4.3市場與彈性發展原則
整體統籌安排各類環境用地,在每個區塊的土地構成原則不變的前提下能根據具體的建設情況彈性變更,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土地利用,創造土地增值效益。
4.4可操作性原則
內河整治分期、分片開展需求;合理布局,嚴用法規,提高規劃管理的可操作性。
4.5綜合性原則
水脈系統所串連的城市街區盡量主動適應多樣化、步行化的未來城市生活特征。
5治理措施
5.1防洪工程措施
裁彎取直、清淤、擴寬河道斷面,阻水橋梁擴空改造、改阻水拱橋為平板橋、河道內違章建筑拆除,提高防洪標準,達到城市防洪要求;岸坡生物防護。
5.2水域改造
南陽市的六條內河皆與白河相通,呈非字形、魚刺狀構型,將部分內河橫向連接以成大范圍的水脈系統。結合地形,使部分河流改道,形成景觀。
5.3沿岸綠化
內河兩側的普通堤段采用標準化的平行帶,即中心為河道,兩側分別是(部分的)自然岸線、親水小尺度步道(2-3米寬)、林地草坪帶(0-15米寬)以及7米寬的通行步道(兼做消防急救通道、地下各類管線通道、后期可發展為無污染的電動車道)。將三里河、梅溪河、溫涼河的基調分別定為桃花、梅花、水杉,結合草坪和其他常綠于落葉搭配,四季都有鮮明協調的色彩。
5.4濱水公園
河道與道路系統尤其是主要道路交通重疊的適當處建成濱水公園,每個公園特征各異,主體有別,自然景觀與其周邊城市功能與人文特點相協調。公園內不僅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親近,還為人們提供一個娛樂、休閑、健身、交友的好場所。
5.5道路交通
以步行交通優先,其內部車行交通與外圍車行交通的連接原則,突出景觀型生活性道路的職能,改善道路線性,形成功能合理完善的道路系統。
5.6公共設施
在河道和道路交叉處修建獨具南陽特色、具有文化內涵、展現現代風貌的標志性建筑。完善沿河光亮工程,選用與沿河布局協調的燈飾,美化、亮化沿岸。
5.7排水措施
布設管道在綠化帶下,采用雨污分流管網系統攔截入河污水,使之有序排出。在管道入河口建防洪閘和泵站。
6開發存在問題
6.1土地使用
三里河、梅溪河與溫涼河南段沿岸大多屬于建成區,用地構成復雜,牽扯面廣,利益關系交織,河道污染相對較為嚴重,一些市政管道在河道上空混亂穿插,使得建設的初期成本較高。無論拆遷安置、河道清理、岸線規正等方面都受制約。
6.2生態環境
人們未能從心理上形成保護環境意識,部分河段成為垃圾堆放、污水橫流的公害區,環境保護任務沉重。
6.3景觀風貌
內河傳統街區風貌喪失殆盡,新區建設千城一貌,內河景觀多樣性不足,水域相當狹窄,景觀單調,沿岸景觀帶遠未形成,內河濱水公共空間尚未形成,缺乏景觀特色與場所感,導致市民心理與行為上的疏遠。
6.4旅游發展
內河沿岸集中了南陽市區的主要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但旅游業的發展存在著市場狹小、名而不優的問題,旅游資源開發、宣傳、保護力度不夠,內河岸邊因城市功能混亂與滯后,內河的復合功能被埋置。
6.5管理系統
市區防洪除澇管理系統不健全、不統一,白河防洪屬市水利局河務處,市區內支流和排水管網屬建委城建部門,使城市干支流防洪、除澇不能很好的統一協調。
參考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 上一篇:土壩混凝土防滲墻設計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水利水電工程軟件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