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預警站點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9 04:49:00

導語:滑坡預警站點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滑坡預警站點建設管理論文

1三峽庫區滑坡預警基層站點建設管理現狀

1.1三峽庫區滑坡預警歷史

滑坡泥石流是三峽庫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往往與山洪、崩塌相伴生或交替發生,具有突發性、局部性和損失嚴重、難以防治的特點。1988年4月國務院將長江上游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1989年開始綜合治理,1991年在“長治”工程區組建泥石流滑坡預警系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設立泥石流滑坡預警中心站,三峽庫區設立重慶一級站,秭歸、涪陵兩個二級站,14個基層監測點。12年來,這些站點分布在庫區最重要的14個滑坡體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監測預警工作。如1991年6月29日秭歸縣雞米寺60萬m3滑坡,因有效監測,預報準確,警戒及時,險區內2504人無一傷亡,財產損失也降到最低限度,首創預警成功范例。

1.2站點建設的必要性

1.2.1水位上升及移民后靠帶來滑體復活

從巖性上看,三峽大壩壩址附近為堅硬的花崗巖,壩址上游則多以碎屑石、碳酸巖為主,包括侏羅紀遺址的粉砂巖。庫區內只要地勢稍平的地方,多有居民和城鎮依附其上,而這些平地十有八九是古滑坡體失穩后形成的平臺,如秭歸老縣城、新灘鎮,云陽老縣城、云安鎮等。在這些古滑坡上,人們繁衍生息,耕種收獲,古代三峽人口少,沒有大規模的開挖和高樓大廈的建設,所以在許多滑坡體上,人與自然上千年相安無事。三峽工程興建后,水位將普遍提高幾十米甚至近百米,13個縣城需搬遷,原有的滑坡、崩塌和變形體以及岸坡的穩定性將受到影響,無疑會誘發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中,絕大部分是山體滑坡,如秭歸縣在已勘測的694處地質災害中,滑坡有516處。在全庫區已經調查摸底的2490處滑坡體中,納入國家投資治理的,僅是極少一部分,大部分將進行預警監測,并以當地政府為主開展群測群防,避免自然災害的侵襲。

1.2.2基層站點是預防災害的重要監測手段

很顯然,密切監視三峽庫區可能失穩的部位并及時作出失穩預報,在三峽庫區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但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地實施岸坡的變形、失穩預報,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滑坡體一旦失去監測預警的控制而突發地質災害,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1.2.3基層站點投資小、功能齊

從投資來看,三峽庫區的眾多滑坡體,只要是不影響江流主體,危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需大量搬遷的,應選擇監測預警而摒棄治理,對同一個滑坡體,設立預警站點監測10~15年,投資約100萬元,而實施治理,其治理費往往是前者的10倍以上。同時,基層站點通過長期的縱剖面排樁、橫向視準線、三角交會等裂縫觀測和降水觀測、宏觀伴生現象觀測,可以全面掌握滑體變形規律,確定劇滑臨界值,提供水土流失參數,并逐步建立滑坡形變預報模型,從這個意義上說,基層站點既有滑坡預報功能,又有科研試驗的參考價值。

1.3基層站點現行管理模式及弊端

1.3.1現行管理模式

目前庫區14個基層站點,主要依附于滑坡所在村級組織設立,其監測人員以村干部為主,一般2~3人。行政管理、業務指導主要依靠二級站進行,縣水保局(站)設有滑坡預警分站,協助管理基層站點,整個預警系統管理模式如圖。

1.3.2站點設置存在盲目被動性

由于滑坡是一個處于“失穩——穩定——失穩”的循環往復過程,當我們發現滑坡有明顯的位移或出現裂縫時,滑體可能已處于暫時的穩定狀態,而此時設立預警點,一段時間范圍內變形跡象將會逐步減褪,導致監測效果較差,影響監測人員的積極性,而另一方面,一些暫時較穩定的滑體,因降水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明顯的變形,又得不到有效監測。這就涉及到站點的設置問題,如何依據滑體的穩定性設立或撤銷監測站點,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3.3基層站點管理的分散松馳性

滑坡預警監測基層站點一旦設立,其管理質量直接影響到監測水平。目前部分縣(市)設立有滑坡預警分站,與縣水保局(站)合署辦公,由于受機構、人員的影響,未能很好地發揮管理和業務指導作用,工作量勢必集中到二級站,由于范圍廣、站點多、跨區域等特點,客觀上造成管理上的分散松馳性。

1.3.4基層站點內部建設還有待加強

一是基層站點建設不規范,站房、監測設備等硬件建設因資金短缺因陋就簡;二是監測人員技術培訓不到位,人員素質影響到觀測質量;三是交通、通訊設備落后,不適應新時期滑坡預警工作所需;四是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2對策及建議

2.1堅持預防為主,科學布局站點

落實“政府負責,站點預警,以點代面,群測群防”的預警工作方針,加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勘測和普查,有針對性地開展滑坡預警工作。在基層站點布局上,一是引入靈活的進入和退出機制,簡化基層站點設置程序,把站點布在監測需要迫切、災害損失大的滑坡體上,對于相對穩定的滑坡監測點,及時調整退出監測范圍;二是要適當增加站點數量,建立足以監控整個庫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預警網絡。

2.2配置先進設備,提升預警質量

從當前三峽庫區滑坡預警基層站點的觀測手段上看,有必要從根本上予以改進,除日常監測的儀器如雨量計、經緯儀需更新外,還應廣泛地運用一些先進技術到基層站點,如全球衛星定位監測系統GPS,航空遙感技術等。應盡快建立三峽庫區GPS監測基準網和局部的GPS變形監測網。基層站點應當不斷提高預警監測質量,開展沿岸城鎮和重要開發區地質災害區劃,為庫區防治地質災害提供更為完善的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基層站點的交通、通訊設施亟待裝備和改善,基層站點的信息傳遞和處置突發整事件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

2.3提高管理水平,激活站點功能

應當說,目前三峽庫區滑坡預警系統的管理體制是順的,也正因為如此,多年來滑坡預警工作為防災減災和發展地方經濟作出了較大貢獻,但也還有兩點值得改進。一是要切實加強各縣分站的建設,從機構、人員和職責上予以落實,使各個分站能夠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對基層站點的指導,從而保證庫區滑坡預警網絡的完整性。二是基層站點既然依附于滑坡所在地的村一級組織,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基層站點應在行政上歸屬當地鄉鎮黨委政府管理,并列入村一級目標考核,這樣才有約束力。

2.4強化群測群防,拓展預警空間

以基層站點為依托,向外輻射建立若干個群測群防點,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發動廣大干部群眾開展社會性和群眾性的防災減災工作。為基層站點配備一定的監測儀器,落實專人管理和監測,把技術性監測逐步滲透到群測群防工作,同時,把宣傳、教育和培訓納入基層站點的職責范疇,有重點地開展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常識培訓,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控、自防、自救能力。

3結語

實踐證明,以防災減災為中心的預警工作,既是一項技術性工作,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策性強,技術含量高,涉及面廣,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重點地建立滑坡、泥石流預警基層站點,是長江上游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有效監測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實施防災減災計劃,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保證。在目前尚不具備全面采用科學手段和先進設備的情況下,采用“土洋”結合,進行一些直觀項目的動態監測,并廣泛宣傳,強化全民防災減災意識,開展群測群防,是一條投資少,效益明顯的防災減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