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涵洞管理方案論文

時間:2022-12-25 05:53:00

導語:芻議涵洞管理方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涵洞管理方案論文

摘要:介紹了涵洞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設、實施涵洞技術改造、構筑涵洞與周邊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機制、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網絡、推廣計算機技術在涵洞管理中的應用等內容。

關鍵詞: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種洞穴式水利設施。有閘門以調節水量。根據《清會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記載:“凡工有堤,有壩,有埽,有牐,有涵洞”。還注釋:“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為之,墻身砌面石,下為鋪底石,上為蓋口石,墻后襯砌城甎,馀與石牐同。”可以說,涵洞這一重要的水利設施產生已有相當長的時間,并在各個歷史時期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陳舊[1-2],亟需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筆者現就結合工作中的體會將涵洞的管理措施總結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設

制度最一般的含義是: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的各種制度。我國對于水利設施保護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水利工作人員,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關于涵洞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其次,各地應該結合當地水利的具體情況,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設,如有的地區就專門印發了《涵洞安全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該《管理規定》從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識教育學習、涵洞工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勞保用品穿戴、安全檢查以及其他有關安全技術措施等方面對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確規定,在該地區較好地實現了涵洞的科學管理;再次,今后要緊抓涵洞管理人員的思想工作和業務培訓,搞好涵洞管、用、養、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同時通過制度建設與宣傳,幫助沿線村民樹立起涵洞保護和管理意識,提高涵洞管理人員以及當地群眾自覺維護水利設施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只有使工作人員與沿線村民樹立起涵洞保護和科學管理意識,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為和情況扼殺在萌芽之中,維護水利涵洞與設備的良好秩序,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健康發展。

2實施涵洞技術改造

當前各地涵洞由于設計單位、修建時間、建造工藝以及工程背景與所處環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從工藝到技術等方面存在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服務大眾。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過不斷加強薄弱構件、增加輔助構件等措施恢復和提高涵洞承載能力及通行能力,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過程中不斷嘗試涵洞技術的改造。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嘗試:一是提高設計標準。隨著淮河水文氣象條件的變化,防洪標準中的設計組合水位也發生了變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88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狀況大致是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內陸。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雨量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勢相當嚴峻;但由于當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磚、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現行的防洪標準(GB5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滲徑長度不足、缺乏消能設施等問題,達不到安全運行的要求。可以實施涵洞技術改造,提高設計標準,多推行鋼筋混凝土整體澆工工藝,使其更加堅固,并嘗試涵洞閘門精細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鑄鐵閘門,方便啟閉,斷絕漏水,保證在各種惡劣氣候條件下,涵洞也能正常運行。二是改進閘門啟閉形式。當前很多小型涵洞還使用人工啟動或半機械啟動閘門的方式,建設改進涵洞閘門啟閉形式多使用機動啟閉或電腦智能化啟閉方式,既可減輕勞動強度,又可加快閘門開啟速度。

3構筑涵洞與周邊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機制

2005年以來,國務院先后頒布的《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要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由于過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廢氣與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與使用對周邊生態環境主要是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是魚蝦等水產品的生長與繁殖。以五河縣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開始,五河縣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銀魚就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20世紀80年代中期,沱湖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河蟹人工養殖技術開發,但螃蟹的養殖限于沒有進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幾個河道。雖然我國已有部分重點水利工程在魚蝦等水產品及資源保護等領域做過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從整體上說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設施管理上存在差異,工作進展不一。據筆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設的河道魚蝦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門在進行水利建設的同時,對魚、蝦、蟹等各地有特色水產品與水資源的保護參差不齊,甚至是不夠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應構筑涵洞與周邊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機制,借以實現涵洞管理中水工程與水環境的良性循環,努力實現涵洞的管理和建設與周邊城鎮建設相結合為人民造福;這同時對于平衡我國當前高速增長的經濟與功能退化的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也是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公務員之家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網絡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近10年來水利部門加大了信息網絡化的建設,如筆者所在地區就通過安徽水利網等信息網絡,水利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發揮了一些作用。但這些平臺的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縣、鎮水利管理信息網絡,還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網絡,通過涵洞管理信息網絡嘗試實現不同地區涵洞水情的自動采集,過往船只的統計以及氣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來可以實現閘門自動控制,水量智能調度,真正通過網絡服務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實現不同地區涵洞管理信息互動,資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現代化;并與市水利局、國家水利部聯網,實現涵洞管理資源共享,這樣可以及時向有關防汛指揮機構提供天氣、水文等實時信息和風暴潮預報;為全市乃至全國防洪減災等工作的調度與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支持。

5推廣計算機技術在涵洞管理中的應用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也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不僅僅在于水利工程建設,推廣計算機技術在涵洞管理中的應用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員學習并熟練掌握CAD、OFFICE等相關計算機軟件的應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實現辦公自動化,其實涵洞管理可請相關人員針對各地區開發設計不同特色的相關涵洞管理軟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軟件,利用局域網的先進技術,將涵洞管理水情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相關船只運行信息等傳輸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軟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統計變成動態的實時監控,增強了內容的真實性和決策的科學性,并大量節省了人力資源。通過對區域內主要涵洞管理信息與數據實行多級實時動態與管理,可以及時對防洪、灌溉、除澇等水利工程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發生時使應急預案的響應時間大大減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防洪措施也必將不斷增加和完善,從而把洪水的危害減到最小限度。

6結語

涵洞管理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員除嘗試上述幾點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涵洞管理知識與現代化設備的使用,掌握和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與工具,較好地實現涵洞的科學管理。

7參考文獻

[1]張孟玫,施法中,石維新,等.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設計的自動化過程[J].水利水電技術,2003,34(11):53-54.

[2]管楓年,洪仁濟,徐尚壁.涵洞[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3:233-501.

[3]王煥定,章梓茂,景瑞.結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150.

[4]何穎.裝配式涵洞在灌排渠系的應用[J].現代化農業,2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