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排水技術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30 03:27:00

導語:農田排水技術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田排水技術管理論文

1工程概況

廟前漬害田治理工程,位于新干縣黃泥埠水庫壩腳下,為丘陵低山區一長條形二中壟各地,地面高程度(黃海參46-52米,東高西低,自然坡降約1/500,南北面傍山各有一條黃泥埠水庫灌渠通過,東鄰水庫,西靠公路,中間有一老河道穿過,河較多田面低2.5-3.0米,過水斷面能力滿足排澇要求。由于田間灌排系統混亂,土地未平整,農田漬害嚴重。根據地形條件,稻田漬害成因和漬害程度,選定老河床右岸495畝進行暗排(高標準)治理;左岸140畝進行明排治理。(選定老河訂右岸495畝,左岸140畝分別進實行漬水暗排.澇水明排的組合排水治理方案)。

2工程規化

2.1規化原則

2.1.1健全灌排系統,保證地下掩漬水流暢通,調控自如,方便管理;

2.1.2土地平整與組合排水工程相結合,統一規劃,綜合治理;

2.1.3高治與初治(暗排與明排相結合),注意經濟效果

2.2高治區集水管(溝)方案選定

高治區分I─Ⅳ區,呈帶狀,集水管(溝)設在帶狀中央,吸水管與集水管(溝)垂直,規劃過程中比較三個方案,考慮預制素砼集水管現埸可預制,施工較簡便,少占耕地工程造價低,因選擇方案。

2.3工程布置:廟前治漬區工程總體布置見圖

高治區(老河道右岸)495畝,各區均在田間設置一級暗排吸水管,與集水管理體制垂直,直接排水入檢查井,經集水管流入下游明溝。各吸水管、集水管出口均設門控制。在離集水管一側5米處設排水明溝,以排除田間地表水。

初治區(老河道左岸)面積140畝,在老河道一側低洼處設一條主排水溝,垂直主排水溝設灌排渠道,單向分水,相間布置。

本治漬區農田未平整,為了便于耕作,田塊按3畝一塊規劃,邊長33*60米。

3暗管工程設計

3.1吸水管內徑選擇

3.1.1吸水管埋深,間距選擇:本區為水稻種植區,因此,以水稻作物的要求來確定吸水管的埋深和間距,根據《農田排水技術規程》(SL150─90),確定設計埋深0.8米,間距吸水管內徑計算18米。

3.1.2吸水管內計算

d吸=2(nQ/cnh

n─糙率,取0.016;

α─與管內徑充盈度有關的系數,取1.32962;

Q─徑計算Q=0.0002m3/

i─吸水管比降,取1/

計算得d吸=0.04米,計算斷面積,A吸=1.257*10-3米2;

用面積A取=1.5A吸,換算得d取=4.8cm;

最后選擇吸水管(波紋塑料管)內徑為Ф5.5cm;

3.2集水管內徑選擇

同理可計算得集水管內徑d集=22cm;

最后選擇予制素砼管內徑為Ф25cm。

4工程施工:工程在1991年11月中旬動工,歷時7個月,整個工程于1992年6月完成。

4.1明溝的設置

在高治區按其地面高差分為皿個區,稱之為Ⅰ、Ⅱ、Ⅲ、Ⅳ區。根據各區的地形條件、水文特征,農作物的灌排設計要求,在各區沿山腳下傍沖之間開挖截水溝,攔截傍坡徑流和滲水,在沖壟中離集水管5米,開挖了一條排水截水明溝,與該排水溝正交間隔54米,開設了一排灌結合的輸水壟溝,同時各區中設有一灌溉溝,在各區的出口與排水明溝、集水管垂直,均開設了一條主排水溝,將該區的明排、暗排水輸入老河道中,這些溝一同組成排灌一條龍的田間明排系統。以排除田面漬水,承擔農作物的灌溉用水任務。

4.2管槽開挖、埋設、檢查井的砌筑

根據稻田的漬害成因及稻田的土壤結構,徑排漬流量計算,在各區沖壟中間,埋設一條集水管,與集水管垂直每隔18米埋設吸水管成“豐”字形雙向布置,集水管與吸水管相交處建一檢查井。吸水管接納地下滲流所匯集的田間多余水分,經它匯流直接排到檢查井中,經集水管流入主排水溝注入老河道。集水管埋設長度1950米,埋深1.3—1.6米,縱坡1/1000,管材為內徑25厘米的砼予制管。為減少其不均勻沉陷,在其管底鋪設了10厘米的碎石煤渣墊層。吸水管埋設管長10950米,埋深0.8米,間隔18米,縱坡1/500,為減少灌溉渠道的滲透損失,吸水管端點與灌溉道相鄰均留5米不鋪管。吸水管出口與檢查井聯接段為避免匯集水流從管口接縫中或管壁孔眼滲出,向集水管滲流產生滲透變形,影響出口建筑物的安全,埋設3米不透水PVC波紋管。吸水管材系選用雙股丙綸地毯絲過濾性PVC波紋管,內徑6厘米,為增加吸水管的滲水能力,在過濾性吸水管段外稻草。稻草用量1kg/m。檢查井111個,用磚砌筑,水泥砂漿粉面,規格50*60厘米,為便于吸水管出門閥的操作,在井內設爬梯,檢查井底較集水低25厘米,并用鋼筋砼預制板蓋住井口。

5工程評價及效益

工程于1992年3月竣工,并通過驗收,工程當年就見效益。從多年來的運行狀況來看:

5.1從工程的排漬情況看,檢查井中看到暗管中排出的水,其面層有鐵銹色、油狀膜等,濃度較大,不少井中可見有淡黃色的“絮狀”物沉淀。說明大量的對農作物生長有害的物質已從水中排走,原來的爛泥、深泥田排干變淺,特別是原只能作一季稻且產量較低現可作兩季,其產量比往年也增加了。

5.2暗排工程對地下水能夠調控自如,可根據農作物所需地下水埋深進行控制,農田將適宜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給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地下水降低,爛泥田變淺,田間工程配套,群眾本力負擔大為減輕。

5.2從農業生產及農業產量來看,治理后,禾苗生長較治理前好,特別是禾苗返表青,分蘗較快,以往的飄秧、浮秧、座蔸,死苗的現象已經不風了,禾苗黑根、黃根大量準確性減少,白根明顯增多,根系發達,產量增加。效益見下表:

項目單位

高治區

初治區

合計

面積(畝)

495

140

635

治理前平均畝產

(公斤/畝)

590.5

590.5

治理后平均畝產

(公斤/畝)

850

700

畝增產量

(公斤/畝)

259.5

109.5

226.4

年增產量

(公斤)

128453

15330

143783

年增產效益

(萬元)

7.71

0.92

8.63

廟前漬害田治理工程是我市及我縣在治理漬害性稻田上第一次使用PVC波紋塑料管暗排,技術要求高,施工質量控制較好,工程點投資16.834萬元,每畝投資252元,從工程運行至今看,全年可凈增糧食40.75萬斤,年凈產值可達14.26萬元,還本年限只需1.5年,不但改善經濟作物的生態環境,直接經濟效益也是十分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