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水污染應對策略論文
時間:2022-10-10 05:57:00
導語:農村水污染應對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農村地區水環境現狀,分析了我市農村水環境存在問題,即常被人們忽視的水土流失,旱澇災害,血吸蟲流行區疫水對水環境的污染等問題;同時提出了保護農村水環境、改善農村水環境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級政府應重視農村水污染的治理、積極改善農村的水環境。
關鍵詞:農村水環境污染存在問題對策
農村水環境是指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河流、湖沼、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的總稱。我市總計有鄉鎮211個,村民委員會3165個,鄉村戶數129.6萬戶,鄉村人口達511.5萬人。水既是生命之源,又是農業之本。然而,近幾年來,農村水環境狀況存在惡化趨勢,污染事故時有發生,不僅對糧食造成減產,影響糧食安全的國策,而且成為居住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生命與健康的“隱形殺手”。正如黨的十六大會議精神以及水利部確定的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治水思路的要求,針對"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和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臟、水渾)"這四大水利問題,特別是近些年來農村經濟發展中一直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水環境日益惡化問題。警示人們:解決農村水環境惡化問題刻不容緩!
一、農村水環境狀況
1.1自然條件
**市地處東經115°46′~117°44′、北緯29°17′~31°17′之間,位于長江下游北岸。境內山、丘、崗、圩兼備,江河縱橫,湖泊棋布;地貌總體征為西北高、東南低。**市長江沿岸歷經多次地層構造運動,構成了典型的流水地形,境內湖泊棋布。江湖水面為1623.7km2,其中湖泊1147.2km2,占70.6%;江河水面375.8km2,占23.1%,水庫面積85.2km2,占5.24%。全境流域面積在300km2以上的江河有九條,即長江、皖河、二郎河、大沙河、掛車河、龍眠河、孔城河、羅昌河、華陽河。長江沿岸分布有華陽河湖群、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蕩湖等主要湖泊,境內流域面積8791.76km2。
1.2水資源
地表水是**市水資源的主體,主要由境內水資源和過境水資源組成。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總量為97.77億m3,其中山區46.32億m3,占47.38%;丘陵區29.4億m3,占30.08%;圩畈區22.04億m3,占22.54%;多年平均徑流深山區789mm,丘陵區500~558mm,圩畈區410~490mm。各保證率的地表水資源分別為50%年份為91.13億m3,75%年份為68.88億m3,95%年份為44.25億m3。全市需水量25.3億m3,其中農業用水21.5億m3,占85%;工業用水2.5億m3,占10%;人口用水1.3億m3,占5%。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700m3,耕地面積畝均占有量為2322m3,高于全國平均數。
1.3水質
全市有五縣(市)一郊與長江比鄰,干流水質總體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Ⅲ類水,城(鎮)區岸邊附近存在一定范圍的污染帶;各縣(市)區主要水系如華陽河流域的二郎河、華陽河、龍感湖等;皖河流域的長河、花涼亭水庫等;菜子湖流域的龍眠河、境主廟水庫等水質總體良好,一般為國標中的Ⅱ、Ⅲ類水;部分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超標;城鎮生活飲用水標準基本上達到國家標準。據地質部門的初步調查,全市年平均地下水儲量約20億m3左右,可開采量約6億m3;由于境內地質構造有利于地下水的貯存,通過對106km2范圍的勘探,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水質較好。
然而我市農業人口居多,由于種種原因對農村水環境問題一直不夠重視,農村水環境狀況存在惡化趨勢,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直接威脅著居住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的身體健康。
二、農村水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鎮企業的污水排放、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所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迅速發展起來的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亂排亂堆等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已眾所周知,但水土流失,旱澇災害,血吸蟲流行區疫水對水環境的污染等問題卻常被忽視或仍鮮為人知。
2.1水土流失與水環境惡化關系密切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的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損失和破壞,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及水的損失。水土流失與非點源污染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共生現象。所謂非點污染源為沒有確定空間位置的污染源,也叫面源。非點污染源分散、范圍大、難于監測和控制,具有不能用排放標準來衡量的特點。非點污染源的載體主要集中在地表徑流,污染物質主要是氮、磷等營養物質和農藥。
我市年度降水資源充沛(年降雨量在1300-1550mm之間),年際間分配不均,地表質地松散、易風化,再加上人為不合理的活動,水土流失嚴重(正常年份每年流失土壤2000萬m3以上)。我市水土流失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坡耕地(全市142.5萬畝)、開發建設項目、森林覆蓋率低的山場。農業的發展及維持要求不斷向土地投入化肥農藥,其結果污染了土地并通過水土流失將污染物輸入各類水體,造成了土壤有機質的迅速下降、土壤結構的破壞以及肥力的普遍衰減。
水土流失與土壤侵蝕直接影響水環境的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主要集中在:①侵蝕泥沙本身就是非點源污染物,造成江河湖泊泥沙淤積,水體渾濁,降低了江河湖泊的防洪泄洪功能;②侵蝕徑流和泥沙攜帶大量的化肥農藥等污染物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引起水環境惡化;③由于侵蝕泥沙和所攜帶的化肥、農藥、病菌等污染物的進入,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長。因此,水土流失不僅使得農業資源遭到破壞引起土壤退化,降低土地生產力,而且造成水環境的非點源污染和水質的惡化,已經成為當今農村水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2血吸蟲流行區水環境令人擔憂
據2003年底統計,**市血吸蟲病流行區涉及七縣(市、區)一郊的69個鄉鎮,流行村人口146.8萬人,疫區面積503km2。全市共有5個為未控制血吸蟲病流行縣(市、區),分別為:**市郊區、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樅陽縣。未控制血吸蟲病流行地區的居民患病率2.55%,耕牛患病率3.36%左右。有2個達到傳播控制的血吸蟲病縣(市),分別為:桐城市、潛山縣。有1個達到傳播阻斷的血吸蟲病縣為:太湖縣。
據調查,2003年底我市疫區釘螺分布總面積約0.92億m2,其中江湖洲灘釘螺分布總面積約0.87億m2(含垸內水網區),內陸(山丘區)釘螺分布總面積約0.05億m2。主要原因是:①缺乏防治經費,難以開展有效的監測工作。一方面工程措施不能實施,另一方面化療和滅螺藥物難以保證,造成有的地區釘螺大幅度回升。②生態環境改變,加劇了血吸蟲病傳播。釘螺分布廣,環境復雜;加上染源種類多,數量大,擴散嚴重,難以消滅。③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機構。血防涉及很多部門,如農業、水利、林業、環境等,同時受生物、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機構;④缺乏法律保證。我國血防工作主要是人治,血防工作取決于領導重視與否,缺乏法律保證。近幾年來,隨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開展,將有一些洲垸重新變為有螺區。專家介紹說,人之所以會得血吸蟲病,是由于生產或生活過程中皮膚接觸疫水感染了血吸蟲尾蚴,而尾蚴必須在有水的環境里才能從釘螺體內逸出并侵入人體。而我市血吸蟲病的保蟲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種哺乳動物,特別是耕牛為主要傳染源。此外,洪水頻發,江湖水面面積大幅擴大,使釘螺擴散。因此,在今后的5~10年中,全市釘螺面積將會大幅度回升。重點疫區釘螺主要分布在重點疫區江湖洲灘(含圩內水網地區)、沿灌區干支渠地區,因環境因素影響,消滅十分困難。
2.3旱澇災害頻繁加劇農村水環境惡化
我市自然災害頻繁,降雨量的70%主要集中在汛期,甚至是汛期當中的幾場大雨,而且年際豐枯變化很大,容易形成非澇即旱、旱澇交替發生的局面。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旱、澇、洪水等所發生的頻率、影響范圍以及破壞程度在明顯加劇。據調查顯示:全市境內流域的主要干流、支流和湖泊、水庫的水質總體狀況良好。但有些支流污染較為嚴重,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塑料、玻璃、廢舊電池等不可降解物正大舉“入侵”農村,村道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等隨處可見;同工業垃圾一樣,生活垃圾利用率極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鄉村堆放,這不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還可能傳播病毒細菌,其滲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水環境惡化。枯水季節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在河槽內積蓄,而到汛期雨洪而引發大部分支流積蓄的劣質水、污染水集中下泄,使干流和沿河湖泊水質受到嚴重影響,污水的下泄還導致沿河的城鎮供水和下游湖泊漁業養殖遭受影響。非點污染源在暴雨或暴雨后對水質的影響最大,特別是90年代幾次大洪水期間,洪水淹沒了大面積的土地,基礎衛生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災區的糞便、垃圾、畜圈以及淹死的家禽和牲口造成環境和水源污染;同時洪水頻發,疫水橫流,使釘螺擴散,血吸蟲病也死灰復燃。
2.4農村水環境惡化對農村飲水安全構成威脅
農村飲水主要是指農村和鄉鎮居民生活用水。我市農村飲水困難有兩種類型--缺水型和水質型。缺水型標準主要有三種形式:⑴水源性缺水,⑵工程性缺水,⑶季節性缺水;而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水質性缺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受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影響的飲用水源、血吸蟲流行區疫水的影響,以及人為因素導致水源污染等,而由此發生的飲水困難人口要遠遠多于缺水型困難人口。
根據市水利局2004年編制的《**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近期實施規劃》中統計,全市需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總人數共計84.03萬人,其中污染水影響人數43.56萬人,占解決飲水安全總人數的52%,基本上各縣市區均有,但以潛山、太湖、懷寧、望江等縣為主;苦咸水影響人數12.76萬人,占解決飲水安全總人數的15%,主要分布在桐城市、宿松縣;氟超標影響人數0.91萬人,占解決飲水安全總人數的1%,主要分布在潛山、樅陽兩縣;砷超標影響人數2.3萬人,占解決飲水安全總人數的2.7%,主要分布在桐城市、樅陽縣;局部地區嚴重缺乏飲用水人數24.5萬人,占解決飲水安全總人數的29%,基本上各縣都有。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由于受資金、技術等多種原因,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4.1水環境污染及其影響
**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0%以上,農村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江圩區和低山丘陵區,該地區農村飲水以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水環境也隨之惡化。既在上文中羅列的除鄉鎮企業的污水排放、化肥與農藥不合理使用所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迅速發展起來的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亂排亂堆等對水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以外,水土流失,旱澇災害,血吸蟲流行區疫水對水環境的污染等問題也造成農村飲水沒有安全可靠的水源,它嚴重影響了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同時對農村的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2.4.2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其影響
我市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主要分布在山丘區及部分圩畈區,飲用水源為地下水,其中有的地下水中有害物質超標,有的礦化度較高,造成水質差,引起對人體的嚴重危害。
高氟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長期飲用會引起骨骼損傷,我市部分地區已出現氟骨病癥患者。
高砷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砷及其化合物是劇毒物質,長期攝入過量砷,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引起砷中毒。如桐城市高橋、孔城、嬉子湖三鎮總面積達43km2的丘陵崗脊地區的地表水資源短缺,地下水含砷量嚴重超標,高達0.19mg/L,是《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最高限值的4倍,直接影響到32個村計3.5萬人的身體健康。
苦咸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苦咸水的化學類型主要為氯化物型或硫酸氯化物型,已完全不能適于人畜飲用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據桐城市衛生防疫部門1999年至2002年對全市苦咸水區83個村8萬人的抽樣調查,腸道感染發病率為每人每年平均1.45次,較其它區域高出38個百分點,更為嚴重的是,苦咸水區兒童的發病率較其它區域高出60個百分點。長期喝苦咸水、嚴重危害了群眾的身體健康,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
3.1農村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指導思想
根據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以及水利部和國家環保局的有關政策,確定21世紀初葉農村水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以提高農村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為目的,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環境保護并重,結合農村的資源優勢、地理特點和經濟發展狀況,加強水的高效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動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實施農村廢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實現農村社會和經濟在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
3.2農村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總體思路
我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相對充足,應進行水環境容量研究和核算,充分利用水體的自凈能力,在此基礎上對污染源進行治理。在制定水環境保護措施時,都應該結合自身的經濟、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本地區的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措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才能達到治理和保護水環境的目的。
四、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的對策
4.1農村水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對策
農村水環境保護:包括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水量與水質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弟兄,沒有水量,水質無從談起;離開水質談水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要求。嚴格地講,應當在滿足一定水質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按照水利部《水功能區管理辦法》編制農村水環境保護規劃,科學治水,節約用水,維護水體的良好水質,防止水源枯竭,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要加快區域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即水務體制改革,對供水、節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處理等涉水事務進行統一管理,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趨勢。
隨著點源污染的控制,農業面源的污染已成為水環境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對農村水環境現狀與水環境容量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應當在關注鄉鎮企業的污水排放、化肥與農藥不合理使用所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迅速發展起來的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等對水環境造成污染問題的同時,進一步跟蹤當代農村最新的發展趨勢,充分重視水土流失、旱澇災害、血吸蟲流行區疫水造成水環境污染問題,并結合各種經濟、法律、政策、宣傳教育、水污染治理技術等綜合手段,加強農村地區特別是小城鎮地區的環境規劃,加強各項環境管理措施,防止農村水環境進一步急劇惡化。
4.2加強水土保持的治理力度、走生態農業的道路
水土流失是加劇水質污染的主要因素,加強水土保持是防治水質污染的有效途徑。由于侵蝕過程最終導致土壤生產力下降和河流湖泊的破壞。徑流中攜帶的泥沙使水質量退化,攜帶的養分和農藥影響水生物的生長。泥沙是最大的污染物,大部分農業養分和農藥隨徑流而遷移。因此,必須改變沒有水土保持措施的傳統耕作方式,防止土壤侵蝕,減少泥沙、養分和農藥的流失。
隨著點污染源的嚴格控制和全面治理,在考慮水體污染控制時,非點污染源的控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但在治理非點源污染涉及政策、管理技術、市場調節、農民配合等方面,存在著技術困難、國情條件限制以及農民利益的協調等,在農業中又存在著化肥、農藥的難以替代性等諸多限制因素。因此,必須加強非點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態農業的道路。首先應充分考慮農村區域特點,實行生態平衡施肥技術和生態防治技術,從源頭上控制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第二,有效的水土保持經營管理方式可以防止侵蝕,減少徑流,控制水質的退化。第三,在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上,必須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作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面對大自然,人類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實踐證明,大自然在不受人類干擾的情況下,是可以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來治理水土流失。例如生態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濕地)、封山育林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實現生態的自我修復。第四,結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水、肥利用效率。
從根本上來講,我市農業生產必須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術措施等,為大自然自我修復創造條件,增強其自我修復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發展趨勢,實現我市水環境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3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努力消滅血吸蟲病
黨和政府對消滅血吸蟲病工作非常重視,已逐步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機制。國務院的國家“十五”血防規劃提出了“壓縮重疫區、突破輕疫區、鞏固監測地區”的總血防目標,是符合我國血防工作實際的。
關于防治策略及措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市防治血吸蟲病的總目標應是疾病控制,減少疾病的危害,而不是消滅。疾病控制的策略應以化療為主,結合易感環境滅螺和健康教育,目的是減輕血吸蟲病的危害。由于我市流行的為日本血吸蟲病,傳染源種類眾多,而且中間宿主釘螺水陸兩棲,防治難度更大,所以防治目標應當是堅持綜合治理、科學防治的方針和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走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治病與治窮、治愚相結合,逐步加強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法制管理。
對于我市水利部門而言,一是應當抓住機遇,把“三農”問題作為當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程項目帶血防治理。把長江中下游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的規劃與血防工作結合起來,在規劃中注意與解決血吸蟲病問題。二是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制訂全市水利血防規劃。水利血防的工程措施主要是結合堤防建設、河道整治、渠道硬化、涵閘改造、人畜飲水、微水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利工程,改造釘螺孳生環境,阻止釘螺沿水系擴散;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制定水庫、涵閘等水利設施的調度方案,調節水位,蓄水滅螺。三是確保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在流行區,不論是湖沼地區還是山丘地區,人們因生活飲用疫水而感染血吸蟲病的情況較為普遍,要切實做好安全飲用水。建議在疫區可挖水井、筑沙濾池、興建簡易自來水,以排除水體中的尾蚴。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應將水煮沸后飲用,也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生石灰等使用。經過長期的努力,在我市控制血吸蟲病,即讓血吸蟲病和疫區水環境不再成為重要的衛生問題是完全可能的。
4.4充分利用雨洪資源,興利除害結合,防洪抗旱并舉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利用各種先進的預測預報技術和手段,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時運用行蓄洪區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攔、分、蓄、滯、排”合理安排,嚴密防守、科學搶險,使洪水始終處于可控狀態,實現了對洪水的科學有效防控。1998年的大洪水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調整和轉變治水思路勢在必行。就是人類不給水出路,水就不給人出路。因此在水利專項規劃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給河道讓出一定的寬度來,防止人為約束河道造成惡果;在堤防建設上,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區、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區,要適度控制堤防建設規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強分蓄洪區建設,科學合理地運用分蓄洪區;在處理江湖關系、雨洪資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給洪水以出路這個思路來展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天和諧的理念。
從單純的防洪減災轉變為在考慮防洪減災的同時,如何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更多地為人類造福。首先就要保護寶貴的水資源。在自然條件下,水是可以循環利用的,但如果破壞了自然的平衡,環境就要發生變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會受到影響。其次應對干旱缺水,有多種措施。按照常規做法,解決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塘壩多蓄水。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市農業、水利設施抗災能力低,靠修水庫與其它蓄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量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市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
充分利用雨洪資源,興利除害結合,防洪抗旱并舉。要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庫、蓄滯洪區的運用效益,增加地下水的回灌補充能力,盡可能多的利用洪水,實施地下水的補灌、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也就是說,人與水要和諧相處,才能保證大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美好家園,享受美好生活。
4.5切實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近年來,國家集中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農村飲水解困的工程建設,逐步改善了農村的飲水條件,取得良好經濟與社會效益。**市農村飲水困難人口分布于七縣一市及郊區,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總人口25.09萬人,全市受益鄉鎮184個,受益村1185個;全市共完成工程總投資5875.52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753萬元;共建成各類飲水工程2169處。在繼續完成和鞏固農村飲水解困任務基礎上,將農村飲水工作重點將轉移到解決飲水安全方面。根據《**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近期實施規劃》,規劃2004~2005年全市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總人數28.8萬人,興建供水工程743處,估算工程總投資10520萬元。農村飲水安全關系**市500萬農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關系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
根據我市項目實施區人口飲水安全的現狀,對不同類型區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堅持以小型工程為主,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針對項目區影響飲水安全的原因,根據水源條件和經濟條件及以往解決飲水困難的經驗,確定工程措施和工程規模。在人口密集區以建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對居住分散的,則建分散式供水工程;在水源嚴重污染區、高氟水區、在高砷水區等區域,為節省投資,方便管理,根據水源條件和污染情況,采取“尋找好水源,建集中供水工程”和“常規處理加活性炭深度處理,建集中供水工程”兩種工程類型;在苦咸水區,人口居住相對集中,還可采取“電滲析或反滲透除鹽”的工程類型。公務員之家
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涉及水利、衛生、環境、農業、計劃、財政等各個部門,必須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分工協作,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水質處理與水源保護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加強農村飲水水質監測,有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五、小結
筆者認為,我市目前從總體上看對農村水污染的問題還不夠重視。事實上,造成我市農村環境污染種類繁多,污水產生量大、分布面積廣,許多問題的解決已超過了農民力所能及的范圍。我市有關部門如果不及早重視、防范、治理,將會造成比城市水環境更復雜、更有害、更難治理和恢復的局面。水是生命之源,農業之本。喝上、用上潔凈水、有效的保護水環境不僅是農民的迫切需求,也是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各級政府應重視農村水污染的治理、積極改善農村的水環境。
- 上一篇:反腐倡廉整改策略
- 下一篇:推求洪水淹沒狀態的途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