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灌溉潛力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02 10:18:00

導語:節水灌溉潛力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節水灌溉潛力發展論文

水是一切生命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也是維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節約水資源,既是關系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也是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世界如此,中國如此,陜西更是如此。

一、節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陜西省水資源狀況

陜西省地處內陸腹地,除陜南比較濕潤外,關中、陜北均屬干旱、半干旱氣候,基本上是“年年有小旱,三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由于,干旱、半干旱的氣候,決定了水資源緊缺的省情。全省水資源總量為442億m3,人均及耕地畝均占有水資源量分別為1340m3和772m3,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4%和42%。另外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社會經濟要求不協調,而且水利工程調蓄性能差,水資源利用不充分,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在地區分布上,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土地面積占全省的35%,而水資源量占全省的71%;以北的黃河流域,土地面積占全省的65%,而水資源量僅占全省的29%。集中了全省人口59.7%,工農業總產值72.7%,耕地51.8%,灌溉面積86.6%的關中地區,水資源總量為78億m3,僅占全省的17.65%。在時間分布上,年際變化很大,最大年份水資源量可達到847億m3,最小年份僅280億m3,相差三倍,年內分配不均,汛期四個月徑流量占全年的50%~70%,冬季河流時常出現斷流現象。如橫貫關中的渭河,降雨多集中在7~9月,這三個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45%左右,冬春少雨干旱,12~2月份徑流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9.4%。

同時,有限且緊缺的水資源還日益受到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及化肥、農藥等的污染,目前我省主要的河流水質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據統計,全省每年排入江、河、湖、庫、渠道的污水多達6.98億t。其中渭河每年接納污水3.5億t,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在干旱情況下,河水大都是污水、廢水,基本喪失了利用價值,被污染的地表水又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滲入潛水和承壓水,使得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加之,我省河流上游多發源于黃土丘陵溝壑區,植被差,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高。現有蓄水工程調蓄性能差,淤積嚴重,引水工程年久失修,滲漏損壞嚴重,設施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據統計,全省現有41座病險庫急待除險加固處理,有42.7%的灌區渠道尚需襯砌,有22.7%的設施灌溉面積未得到灌溉。

在世紀之交,中央為縮小東西部差距,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在這一大好形勢下,陜西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發展“增長極”,經濟的騰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不斷擴大,農村鄉鎮城市化的時間縮短,將會使工業用水急劇增加,工農業爭水矛盾日趨突出。

從以上分析說明我省不論在資源上、工程上還是發展形勢上都面臨著缺水的危機。

2、解決缺水的有效途徑

由于缺水,導致農業受災面積擴大,作物減產;由于缺水,導致過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量開采地下水,致使旱季常發生河流干枯斷流,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面下沉、裂縫等現象;由于缺水,導致我省許多地方人蓄飲水困難;由于缺水,導致我省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同時,我省又是一個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有限的農業大省。21世紀我省農業的發展不僅要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農產品保障,而且要為西北地區的區域糧食平衡做出貢獻,所以農業的發展制約著我省乃至西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吹響,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持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將不斷增加,而土地的荒漠化及為防止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部分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加上建設用地,耕地面積又在逐漸減少。因此,我省增加農作物產品的重心必須轉向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上,而灌溉則是提高單產的重要途徑,但灌溉面臨著缺水的危機。

解決灌溉缺水危機的有效途徑為開源和節流,若采取開源方式解決缺水,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們應該清醒地注意到,隨著水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我們為獲取水資源而付出的代價也愈來愈大。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的水資源供給,如果僅僅依靠開源增加供水來解決,不僅受到水資源條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國家和地方財力的限制。因此,采取節流方式解決陜西的缺水危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書記在安徽考察工作和在十五大講話中要求:“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各級領導同志都要有一種強烈意識,就是十分注意節約用地、節約用水,這兩樣事涉及農業的根本,人類生存的根本,在我國尤其意義重大,一定要放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待”,中央和國務院其他領導同志也反復強調了節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長期以來我省實行的是大水漫灌的粗放性農業灌溉,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據統計,至1997年底,陜西省七百公頃以上灌區共159處,灌區內耕地面積44.71萬hm2,有效灌溉面積38.26萬hm2,實灌面積22.74萬hm2;灌區內有大、中型水庫59座,小型水庫205座,總庫容38.33億m3,有效庫容22.72億m3,多年平均出庫水量26.59億m3,灌溉用水量為12.89億m3,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為1.26億m3,則每年有12.44億m3水,相當于幾個大型水庫的蓄水量在輸送過程中被白白滲漏浪費掉。我省農業總用水量為60.48億m3,全省干、支、斗渠總長30101.4km,渠道襯砌率達57.3%,若提高到65%,則全省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數由現在的0.55提高到0.80,農業灌溉約可節約水量15.12億m3。我省耕地面積332.50萬hm2,噴滴灌面積為6.91khm2,僅占總耕地面積的2.1‰。

實行節水灌溉可緩解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增加農業產量,發展農村經濟;可緩解工農業用水矛盾,減少農業用水,增加工業用水,促進工業發展,從而提高水資源的綜合效益;可促進農業灌溉從粗放到集約,從外延為主到內涵為主的轉變;可提高灌水利用系數;可防止地面下沉,河流下游斷流,從而改善生態環境;可緩解水資源的開發壓力。實行節水灌溉也是陜西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至關重要的一步,對陜西乃至中西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上述分析可知,我省農業節水潛力相當大,實行節水灌溉,發展前景廣闊,意義重大。

二、節水灌溉的措施

根據我省實際情況,實行節水灌溉,必須要抓好以下工作:

1、發展節水灌溉必須要加強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宣傳普及,實現干部群眾觀念上的變革。由單純的澆地向澆作物、科學節水轉變,用科學技術手段武裝農業。同時作好節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讓群眾認識到農業節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進的取水、輸水設施,先進的微灌、噴灌機械,先進的滴灌、滲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發展節水灌溉必須走區域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地選擇節水灌溉類型,不宜強求一律,盲目實行。如關中地區實行節水灌溉主要要走對現有灌區進行更新改造,推廣綜合的節水高產高效灌溉技術體系之路。主要包括大型灌區渠首加壩加閘、渠道襯砌;推行“大改小、長改短、寬改窄”的標準畦田建設;推廣田間節水灌溉技術;采用節水灌溉制度,節水型耕作栽培技術和蓄水保墑技術;井灌區大力推廣低壓管道灌溉。在關中平原南部,秦嶺北麓,應優先考慮利用自然落差發展自壓噴微灌技術。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區應大力發展低壓管道灌溉和滴灌等節水技術,加強中小型蓄水工程的除險加固。陜北、渭北沿河提水灌區應實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和噴灌,渠道襯砌配套和標準化方田建設的節水技術。陜北、渭北丘陵溝壑區,由于比較干旱,應推廣微灌、地下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陜南山丘盆地區應充分利用地下水,推廣淺、濕、曬三結合的水稻節水灌溉技術。陜南秦巴山區應推廣經濟作物發展自壓式微噴和滴灌節水技術。特別缺水的大中城市郊區或地區的反季節大棚菜、花卉應實行滴灌、微噴、滲灌等節水技術。

3、發展節水灌溉必須要做到統一規劃,分年實施,適度規模,集中連片。如我省在“九五”末,要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00萬畝,使灌溉水的有效系數由現在的0.56提高到0.8以上,工業水的重復利用率由0.3提高到0.5以上,實現年節水5億m3,建立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和節水型的社會。“十五”期間,計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00萬畝,使全省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300萬畝,年新增節水能力6億m3。

4、發展節水灌溉必須建立穩定的投入渠道,充分發揮農民群眾投入的主要渠道作用,動員社會力量興辦節水灌溉工程。目前我省對節水型工程無論規模多大,都未能作為基建項目立項,往往有許多灌區配套工程、連片噴灌工程等因未列入水利年度基建計劃而被擱淺,從經濟上看,灌區配套、渠道防滲建設,每立方米水的投資遠遠低于該水源樞紐工程建設水的投資,且效果顯著,所以要發展節水灌溉,必須改進目前這種投資體制,實行政府投入、銀行貸款、引進外資、實行股份制、建立水利專項基金、發行債券等多種經濟體制,多渠道籌集資金。

5、發展節水灌溉必須建立水的有償使用機制。水利作為一種產業,要實現良性循環,用水必須按成本收費。目前由于我省農業水費較低,收取率也低,以致造成水管單位經濟困難,一些設施小修亦無法拿出資金,造成水大量浪費,有效灌溉面積逐年減少。因此,水費改革要深入進行,農業用水要實行計劃內平價,超計劃用加價的方法,將收入的水費逐步投入到設施改造和提高水的利用率上來。

6、發展節水灌溉必須搞好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清淤擴容,增加農業用水的儲備。

7、發展節水灌溉必須加強渠道防滲措施,提高輸水有效利用系數。

8、發展節水灌溉必須與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建立高質量、高水平的節水灌溉工程,堅持試驗和推廣相結合,普及和提高相結合。

參考文獻:

[1]吳季松《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2]賈大林《發展節水農業的若干問題》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2001年7月第一版

[3]隱含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