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水利設施防滲設計與施工
時間:2022-12-03 11:17:50
導語:試議水利設施防滲設計與施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混凝土式防滲渠道用料要求
1.水的要求首先要防止被化學污染的水料用于施工,以防出現化學水料影響工程質量。工業廢水、污水及沼澤水均不能使用。供飲用水、地表積水、地下水源都可用于施工。
2.水泥的要求水泥是整個水利工程的基礎建設材料,用量大、使用范圍廣,水泥的質量保證關系到整個工程質量。為此,要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與使用水泥,這要與當地的氣候、濕度以及土壤條件相聯系,要確保水泥品種與等級,并掌握其性能和合理的用料方法。
3.骨料要求骨料場地要開闊,其儲量應該可以各設計級配的需要,并能夠滿足必要的富裕量需求。高程適宜,方便質量調度。骨料質量是整個工程質量的關鍵。為此,必須保證骨料的質量及施工要求。粗骨料質量要求:不應超過鋼筋凈距的2/3、構件斷面最小邊長的1/4、素混凝土板厚的1/2。筋少或無筋的混凝土結構,應選用較大的粗骨料粒徑。細骨料要質地堅硬、清潔、級配良好。細骨料的含水率應保持穩定,人工砂飽和面干的含水率不宜超過6%,必要時應采取加速脫水措施。
4.混凝土配比:田間網渠的防水滲漏的基本材料是混凝土比料.混凝土的配比要受到環境、氣候、土壤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為確保渠道經久耐用,設計技術指標和施工要求,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必須通過實驗確定并通過審核。施工過程要嚴格按照配料單配料比合,對于漏配、少配或者錯配的混料,不容許施工進倉。攪拌:混凝土攪拌必須嚴格按照配料順序和攪拌時間來進行,特別是對于較大渠道工程的施工。混土經過審核,達到設計要求方可使用。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配比順序與攪拌時間是硬性要求,一經確定不得更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基本用料質量。運輸:混凝土的運輸往往對質量會形成影響。為此,必須把空運輸這一中間環節,確保不初凝,不分離,不漏漿,無嚴重泌水,無過大的溫度變化,實現隨拌、隨運、隨用。
二、混凝土式防滲渠道的施工
1.工作面由于風沙以及舊臺施工,新疆地區多見田間砂礫地基。此地基應首先清理雜物、整平基面。對于舊工混凝土附著,要完全清理含游離石灰的水泥膜,表層石子半露,以創造麻面,便于將來凝合。對于施工縫面,要進行毛化處理,并清理表面,確保無渣、無塵,以保證將來施工縫凝合質量。
2.鋪料為防止鋪料之后由于渠床干燥引起水分過渡流失而影響質量,工前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渠床灑水。混凝土式防滲襯砌渠道的施工多采用按伸縮縫分塊鋪料澆筑,渠底、渠坡一般都采用跳倉澆筑。實際鋪料施工要嚴格按照設計順序。通常多是渠底———渠坡,最后澆壓頂,其優點在于先澆得渠底襯砌板可作為渠坡澆筑時的支承。
3.平倉與振搗卸入工作面的混凝土料不可堆積,應及時平倉振搗。平倉與振搗作為兩個施工順序不能替代與互換。要確保振搗時間,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顯著下沉,并以開始泛漿為準,應避免欠振或過振。第1遍要求振實,第2遍要求振平。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施工速度要適當把握,以方便混凝土整平和收面的效果。施工期間不能停頓,以確保結合牢固。
4.收面收面工作是整個工程的面子。要求平整光滑、無石子外漏與麻面。收面工作要緊隨澆筑原漿進行,不可另漿收面或者灑水收面。收面時,先粗整平面,再用鐵泥抹細抹1遍,最后待大量水分蒸發后,再用鐵泥抹壓抹1遍,直至達到密實,平整,光滑。
5.拆模混凝土工作面初凝后即可拆模。拆模要穩實,避免破壞混凝土的結構。拆模要輕撬一端,然后在模背面敲擊松動,從另一端取出。拆后模板要及時清理以備后用。
6.養護養護工作是整個施工的最后環節,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為此要設立專門的養護工序,并落實責任。養護一般在施工完結之后6~18h即可進行,養護要依據不同的氣溫、土壤條件以及水泥標準要求來進行。養護方法多在施工面覆蓋濕草簾、濕蘆席。養護要勤灑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狀態。另外,在條件容許情況下,可覆蓋塑料薄膜,為混凝土提供保溫、保濕的環境,從而使混凝土充分得到養護。對于缺水地區混凝土的養護工作一定要充分及時,避免干燥環境下養護不到位,導致混凝土強度下降甚至開裂,因此保濕養護淋水工作要保證多次、及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缺水地區農田的灌溉很成問題,并且水資源的緊缺就要求這些地區必須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因此結合這些地區的要求以及環境資源限制的特點,新型混凝凝土運水渠道的設計施工在這些地區開始應用。混凝土材料作為現代新形勢下的主要施工材料具有十分高的性能,因此在水利渠道灌溉系統中應用新型的混凝土技術進行渠道的設計、施工就能利用混凝土本身保水性的特點減少水資源在運輸經過渠道的時候因滲漏所導致的水資源消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田灌溉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
作者:李雪松單位:五常市水利局龍鳳山灌區管理局營城子灌溉站
- 上一篇:區人保局下半年工作重點
- 下一篇:淺議高校工商管理課程改革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