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
時間:2022-02-21 10:12:02
導語:淺析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系統梳理了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發展,提出了當前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存在的問題,并詳細闡述了標準制修訂過程中應注意把握的幾個環節,為今后標準的制修訂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
1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體系發展
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與發展是與我國水利技術標準體系發展和農村水利建設狀況與技術發展相適應的,基本上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的發展歷程。建國初期,我國還沒有一部符合國情的農村水利技術標準。20世紀50年代,在農村水利的灌排工程規劃設計中,主要參考使用當時(前)蘇聯的有關設計規范。20世紀60年代,根據已積累的經驗和已達到的技術水平,有關主管部門曾組織一些單位,分別編制了東北以及北方和南方地區的灌溉排水工程設計規范(送審稿),但由于客觀原因,未能審定和頒布。20世紀70年代后期,為了總結我國灌溉排水工程設計與管理經驗,提高設計技術水平,原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管理局委托陜西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了我國第一部與農田灌溉有關的《灌溉渠系設計規范》(SDJ217-84),并于1984年由水利電力部頒發試行,成為我國第一部農村水利技術標準。該規范為部頒標準,對于統一和發展我國農田灌溉排水工程規劃設計技術,提高工程質量,充分發揮工程效益,起到了積極作用。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水利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及相關法規和規章,掀起了一個編制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高潮。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為適應噴灌工程建設蓬勃發展的需要,編制了水利行業第一部國家標準《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J85-85),對指導我國噴灌技術的有序發展和提高工程建設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水資源的日趨緊張,農村水利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與農村水利有關的標準大量編制,共計有《噴灌用自應力鋼絲網水泥管》(SL11-90)等31項標準,是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高速發展期,極大地促進了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高質量發展。2000年,水利部在清理整頓現行水利水電技術標準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制定了《水利技術標準體系表》(2001年版),提出了由專業序列、專業門類和層次構成的三維框架結構,該體系表共列有已頒、在編(含在修訂)和擬編的水利技術標準615項,其中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共有54項。54項農村水利技術標準中,已頒標準24項,擬編標準14項,起草標準10項,擬修訂5項,送審1項。24項已頒標準中,灌排中心作為主編或者參編單位的標準只有6~7項。2006年,水利部對該體系表進行了修訂,形成了2008年版《水利技術標準體系表》。該體系表共列有已頒、在編(含在修訂)和擬編的水利技術標準942項。其中,農村水利技術標準有75項。75項農村水利技術標準中,已頒標準22項,在編標準27項,擬編標準26項。22項已頒布標準中,灌排中心主編的標準已經達到13項。2014年,為了貫徹落實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滿足水利改革發展對標準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水利部修訂完成了2014年版《水利技術標準體系表》。該體系表共列有已頒、在編(含在修訂)和擬編的水利技術標準788項。灌排中心根據全國農村水利技術和材料設備發展的現狀,配合農水司,組織專家對原標準體系內外的85項標準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討論,通過補充、合并、刪除,最終確定31項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列入新的水利技術標準體系表。31項農村水利技術標準中,灌排中心主編標準達到25項;31項標準中有26項已頒標準,其中22項標準是由灌排中心主編的。
2存在問題
我國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雖然較好地促進了我國農村水利事業的發展,但是與我國農村水利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灌排中心自2000年以來就開始系統整理農村水利的各項標準,承擔了多項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目前,在標準制修訂上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盡快修訂完善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體系,加快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
現行《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體系》(2014版)對原有的標準體系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將許多標準進行了刪除、合并、吸納,例如:《泵站安全鑒定規程》修訂時將合并《灌排泵站機電設備報廢標準》部分內容;《泵站安裝及驗收規范》修訂時將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術規程》和《潛水泵站技術規范》的部分內容;《泵站技術管理規程》(GB/T30948-2014)再進行修訂時,將合并《泵站更新改造技術規程》(GB/T50510-2009)《泵站計算機監控與信息化系統技術規范》(GB/T583-2012)《潛水泵站技術規范》(SL584-2012)的相關內容;《微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458-2009)修訂時將合并《節水灌溉設備水力基本參數測試方法》(SL571-2013)、《微灌用中小型移動式收不機組》(SL480-2010)相關內容;《機井技術規范》(GB/T50625-2010)修訂時合并《機井井管標準》(SL154-2013)相關內容;《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程》(GB/T50363-2006)現已完成報批稿,再修訂時將合并《節水灌溉工程規劃設計通用圖形符號標準》(SL556-2011)相關內容;《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07)修訂時合并《節水灌溉設備水力基本參數測試方法》(SL571-2013)相關內容;《農田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20203-2006)修訂時合并《鋼絲網水泥輸水管及管件》(SL423-2008)、《大型螺旋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50989-2014)相關內容,修訂后將改名為《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GB/T50600-2010)修訂時合并《渠道防滲材料性能指標及其檢驗方法》(國標報批)相關內容;《牧區草地灌溉與排水技術規范》(SL334-2005)修訂時合并《風力提水工程技術規程》(L343-2006)、《光伏提水工程技術規范》(SL540-2011)、《牧區草地灌溉工程項目初步設計編制規程》(SL519-2013)、《節水灌溉太陽能無線智能控制系統技術規范》(SL19647-2013)相關內容。《農村水利技術標準體系》(2014版)中農村水利標準精簡到31項,標準整合的項目比較多,因此應加快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
2.2標準制修訂中缺少與當前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指標
現行農村水利標準中有的技術指標大多是由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實驗研究確定的,與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有些技術指標系統性差、變化較大。但是,現在標準制修訂過程中,由于缺少水利標準化的研究經費,僅僅對標準本身進行修訂,對標準中涉及的一些試驗性的指標,也只能是憑借專家經驗進行修訂,直接影響了標準制修訂的水平。我國幅員遼闊,現行的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標準的技術指標主要以北方為主,對南方的自然條件與特點考慮的不太全面,沒有因地制宜的反映各地的差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不適用性,以致有的技術指標定得太籠統,有的指標難以達到。例如渠系水利用系數、灌溉水利用率,全國只按大、中、小和井灌區提出統一的指標值,而沒有考慮南北方的差異,南方地區山丘多,盤山渠道多,耕地分散,渠道輸水距離長水量損失大,難以達到相關標準中規定的指標值,因此應按南方和北方、山區和平原灌區進一步細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廣,現行農村水利標準中有關小農水工程的技術指標相對比較少,如南方很多小渠道采用水泥空心磚等材料襯砌,但現行標準中無此技術指標,又如山丘區經常建設高位水池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目前也尚無技術指標可循,因此,現行的相關農村水利標準尚不能完全適用南方這些小農水工程的建設與管理。
2.3建設運行管理方面的技術標準比較缺乏
現有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在工程建設管理和運行管理雖有部分規定,但缺乏符合實際的建設定額、運行管理標準,基層技術人員對此反映強烈。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后,面廣量大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任務更加繁重。目前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沿用的定額單價較低、工程前期工作所需費用大,最終能用于工程實際建設的費用不足,工程質量難以保證,應在工程的規劃設計標準中,擬定相應指標反映此現實狀況,強化建設管理。調查中發現,較早建設的一批節水灌溉工程已有20年以上,由于缺乏良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防滲渠道的老化損壞、農田灌溉輸水管道的淤堵問題突出,甚至有些微灌系統運行維護不到位,投產3~5年后就不能正常使用,造成嚴重浪費和損失,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成為最薄弱環節,管理人員少、公務經費與運行維護費不足,農民用水者協會真正起作用的很少,因此有關管理的標準應根據現狀進行修訂或補充,以確保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和農村水利工程健康運行。
2.4現有水利技術標準與其他部門標準有內容交叉重復現象
水利部門編制的有關材料和設備的技術標準與農機部門、輕工部門、冶金部門等編制的相關標準中同樣存在,如泵站、噴灌設備、微灌設備、輸水管道、機井等方面。這些交叉重復的標準,有的在內容上基本一致,屬重復編制;有的屬于同一種產品技術標準,而在內容、技術要求、技術指標的取值、試驗方法等方面不完全一致,給用戶和質檢機構在應用這些標準時帶來一定困難。
3標準制修訂過程中應該把握的幾個環節
水利部是水利行業標準化的行政主管部門,為進一步加強對水利標準化工作的領導,切實提高水利技術標準管理水平,為水利發展與改革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水利部印發了“關于成立水利部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水人事[2012]95號)”成立了水利部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與此同時,還印發了《水利標準化工作管理辦法》、《水利前期工作投資計劃管理辦法》、《水利部中央級項目支出預算管理細則(試行)》和《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項目管理細則》等一系列水利標準的相關文件。灌排中心自成立以來對標準化工作非常重視,中心領導將該項工作歸口機電灌排與技術推廣處,并安排專人負責。近幾年,中心組織專家對現行農村水利有關規程規范、技術標準進行全面整理分析,開展了大量的相關調查及標準化研究工作,根據我國目前農村水利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提出了近5年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訂修訂計劃,實現了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制訂修訂工作的有序管理。并在多年的標準制修訂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標準編制的工作重點在于把握標準制修訂過程中幾個關鍵的環節,只有把握了這些環節,才能提高標準編寫的水平。在標準的制修訂過程中應注意把握3.1~3.4所述幾個環節。
3.1立項申報
水利技術標準的立項必須遵循的2個基本原則:一是立項的基本要求,就是無論是制定還是修訂的標準都必須是納入《水利技術標準體系》(2014版)中。二是提出被修訂的標準,使用年限應超過5年。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制修訂應根據當前農村水利發展需求,同時,對立項的標準要進行研究及充分的論證,并完成《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作業指導書》(ZY-2013)中ZY-02-2013《制修訂項目建議書》和《ZY-03-2013()年度制修訂項目申報書》。2015年,灌排中心在對現有農村水利技術標準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2016年農村水利標準制修訂的建議計劃。一是對《大中型灌溉設備技術規范》進行修訂,修訂時將《卷管牽引絞盤式噴灌機使用技術規范》(SL280-2003)的部分內容合并。避免標準分類過多過細。二是對《微灌工程技術規范》進行修訂,現行《微灌工程技術規范》是2009年頒布的,這幾年微灌技術發展迅猛,規范中的部分參數不能滿足現實工程要求,本次修訂將合并《節水灌溉設備水力基本參數測試方法》(SL571-2013)和《微灌用中小型移動式首部機組》(SL480-2010)中的部分相關內容。三是對1999年頒布的《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管理規程》進行修訂,修訂時將合并《地面灌溉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558-2011)、《噴灌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569-2013)、《襯砌與防護渠道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599-2013)和《農田排水工程技術管理規程》(在編)的相關內容。
3.2大綱階段
標準制修訂大綱是標準的主體框架,也是標準的核心所在。主編單位應明確編寫標準類別,是工程類還是非工程類的標準,按照工程類和非工程類標準的編寫規定進行大綱編寫。目前,工程類的國家標準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件“關于印發《工程建設標準編寫規定》的通知”(建標[2008]182號)的有關要求執行;非工程類的國家標準按照《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1.1-2009)的有關要求執行。水利行業標準(工程類、非工程類)統一按照《水利技術標準編寫規定》(SL1-2014)的有關要求執行。在標準計劃項目下達后,主編單位應立即成立編寫組,編寫組的組成應體現農村水利行業的權威性、代表性,應包括生產、使用、科研、高等院校等各個方面。編寫組的成員應該具有豐富的水利專業知識和時間經驗,熟悉業務,并且了解水利行業標準化工作的相關規定、具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編寫組成員不宜過多,應嚴格執行水利部《關于加強標準編寫單位和人員管理、調整技術內容審查人署名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要求。編寫組成立后,應及時召開編寫組會議,會議上確定工作分工,進度計劃安排。一般來說,修訂標準的周期為2年,制訂標準的周期為3年。標準編寫大綱,就是基本確定標準的框架、內容。編寫組在完成了編寫大綱后,需報標準主持機構審查,由主持機構組織專家召開編寫大綱審查會,專家對該編寫大綱進行審查,并向編寫組提出質疑,經過討論,最終形成主持機構認同的編寫大綱。大綱一旦確定,就意味著整個標準就框架結構、基本內容的確定,因此,大綱審查是提高標準編寫質量至關重要的環節。在確定大綱、調查研究、廣泛收集各種意見、甚至進行專題研究和一定的驗證性試驗的基礎上,根據標準編寫規定的要求,對技術要求進行分類篩選,完成編寫標準征求意見稿(含正文、附錄、必要的條文說明)、征求意見階段的編制說明(包括編制工作簡況、編制原則、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措施等)和必要的專題報告。
3.3征求意見階段
標準的征求意見階段是制定標準的重要環節,盡量做到周密、細致、完備。每項標準應向該領域的有關單位、著名專家發放征求意見稿50份以上,征求意見時間一般為2個月。征求意見的單位、專家應覆蓋該領域的方方面面,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單位、使用單位、管理單位(政府部門)等。同時,要求回收率在60%以上。對專家提出的意見,編寫組要召開會議逐條討論處理,將所有反饋的意見分為采納、部分采納、不采納3類,對于部分采納和不采納的條款要分別說明理由,同時按照《水利技術標準制修訂作業指導書》中《意見匯總處理表(ZY-09-2013)》的要求,整理完成意見匯總處理表。目前,標準征求意見存在著回收率較低的現象,很難達到60%的要求,遇到這樣的情況,主編單位往往會有針對性再挑選一些單位和專家,進行第二次補發,對于重要的標準或有爭議的重大問題,主編單位征得主持機構得同意后,進行專題調查研究和測試驗證,并召開專題會議,提出處理意見。
3.4審查階段
標準的審查階段是對標準的技術內容和相關技術指標一次全面的討論和審查,以確保標準的先進性和合理性,并使該標準與其他標準協調一致。標準的送審稿實際是編寫組提交的標準制修訂的最終成果。因此,對送審稿的審查,也是對這一項目成果的驗收并完善,在審查過程中,編寫組除了匯報標準的結構內容外,還需闡述編制過程、項目來源、編制理由以及一些重大事項調整等。根據專家審查后的送審稿,編寫組修改完善后才能形成最終的報批稿,完成整個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送審稿審查會議實行審查專家負責制,審查專家要具有廣泛代表性和技術權威性,一般總人數要在10人以上,特別注意的是,編制組成員不能作為審查專家,主編單位和參編單位作為審查的專家不應超過3人,且不能擔任審查負責人。送審稿的審查一般采用會議審查,有主持機構組織專家對送審稿進行逐條逐字的審查。如果主持機構和主編單位是同一單位時,由主管機構或指定其他相關機構支持審查。對有爭議的問題,需進行充分討論和協商,最后要做出結論性意見,如果需要表決,必須有四分之三的審查專家同意方為通過。
4建議與思考
4.1鼓勵社團及民間組織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
目前我國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員大多是由科研院所的學者組成的,來自協會和企業的專家很少。鼓勵社團及民間組織積極參與標準制修訂,是我國標準化發展重要策略和改革方向,今后的國家標準體制要由目前的四級標準(國家、行業、地方、企業)逐步過渡到三級標準(國家、協會、企業)。要提前做好過渡的準備工作,為此,可在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化領域開展試點工程。可嘗試標準制修訂工作中邀請“灌區協會”、“中國水利企業協會灌排分會”、“中國水利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等社團或民間組織參加,可以使我們制定的標準更加貼近市場,針對市場的需要將那些能提升產品水平的科技成果納入標準,轉化成生產力。
4.2加強國際技術合作交流
目前,我國的農村水利技術標準數量不少、門類也較齊全,一些標準已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應用效果也比較好。建議選擇其中若干項譯成英文,作為ISO草案,申請為國際標準。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活動,特別是參加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制定活動,建議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支持標準化技術人員出國參加有關國際標準化活動,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制定、采用和實施情況,以及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狀況,從而為制定我國農村水利技術法規和標準提供技術信息,以提高我國農村水利標準化的整體水平。
4.3建立健全技術標準執行的監督檢查機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層出不窮,需要不斷提高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水平和先進性,編制新標準或修訂舊標準,并將一批落后的標準淘汰出局。進一步建立完善合理的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廢止和制(修)訂制度,盡快建立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標準維護機制,一方面要對標齡太長的技術標準進行修訂或廢止,并建立信息檢測機制,及時將科技信息反饋到標準制訂計劃中去。另一方面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把設計、施工、管理和產品生產單位置于一個全球競爭的環境下,維持技術標準的動態發展,以此促使這些單位積極采用新技術成果,使其工程或設備產品達標,否則難以進入市場競爭。
4.4做好農村水利技術標準化宣傳和研討平臺
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做好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宣貫、培訓、研討等工作。作為農村水利技術標準的主要主編單位之一,中心一直堅持每頒布新的標準,就開展標準的宣貫培訓,邀請主編人,詳細講解標準中一些主要指標、數值的由來,近20年來,已經舉辦了17期標準宣貫班,培訓了一線水利工作者1699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另外,中心還利用中國節水灌溉網的平臺,收錄了現行水利技術標準153項,擴大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水平。
作者:李娜 李端明 許建中 單位: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
- 上一篇:小學音樂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 下一篇:水利工程地基施工與技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