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8:30: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有效的課堂教學要體現一定的理念和思想,但集中體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互動性、學習的實踐性、學習的理解性和學習的反思性。如果實現了這些特性的課堂教學,那么,這節課就可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的好課。那么,在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感受。

1、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上“板著面孔”的課,學生可能會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但他們不會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也不會有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寬松和諧的環境并不意味著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環境。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這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互動的學習過程。老師說:“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據角的不同可以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現在你能猜出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嗎?”這時,老師呈現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擋住,只露出一個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銳角三角形,因為我看到了一個銳角,我猜另外兩個也許是銳角。”有的學生說:“我猜是鈍角三角形,我看到的雖然是銳角,另外兩個可能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積極性相當高。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么三角形,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2、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如在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角度,并在小組內交流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后,再引導學生動手去撕紙、折紙來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了“做”數學的樂趣。再如,在教學游戲公平后,有一個實踐活動是:“我用瓶蓋設計了一個游戲:擲出瓶蓋后,著地時蓋面朝上,甲勝;著地時蓋面朝下,乙勝。這個游戲對甲、乙雙方公平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說這個游戲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屬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沒反駁他們,只是說,那你們還是試一試再下結論吧。當通過他們反復擲瓶蓋后才發現自己的感覺欺騙了自己,原來,這個游戲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經歷了猜測,驗證的實踐過程,對這一知識,他們記憶深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

3、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最簡單的一個指標是教師提問以后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用幾秒鐘讓學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結論,判定學生會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4、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也要符合不同的學習內容。探索與發現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時需要學生去探索,但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學生在學習字母與數字、字母與字母相乘的簡寫規律時,我沒讓學生探索,討論,而是直接出示學具紙讓學生自學這些規定性的知識。

5、一堂有效的課應當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

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老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新課程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問題來推進學生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再生成問題。教學過程能否在效推進,師生能否有效互動,都取決于這兩方面的問題的設計質量。所以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又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師生間年齡問題的操作,讓學生來理解“a+22”這個式子的意義,這時我送給學生一首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為了引導學生從兒歌中發現數學規律,推進學生的思維進程,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請同學們用10只青蛙來編一首兒歌。

2、你們發現了兒歌中一種什么樣的規律?

3、請你們運用剛才學到的本領,想辦法把這首兒歌讀完。

在后來的實際教學中,我通過上述三個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了規律,并運用學過的知識,創造出了多種不同的編法。這里的問題情境不僅引起了學生積極的探究欲望,而且成為了整個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學生說出多種不同編法后,我又根據互動信息再生成三個問題:

1、選擇:你覺得哪些編法既簡潔又合理,你喜歡哪一種?

2、歸類:與這種編法接近的還有哪幾種?

3、質疑:對其他幾種編法有什么意見?

這樣的問題,既強化了“有效信息”,又利用“錯誤信息”,進而開發了學生的原始資源,實現了教學過程中的資源生成,從而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呈現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當然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即時情境,有針對性地發問,絕不能生硬照搬預設的問題。

同樣,一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常態下的課。不是多人、多次排練的結果,不是“課本劇”的再現。課堂的價值在于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

6.一堂有效的課應當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有效學習一定是有價值的學習,對學生有用的學習,是針對學生普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的學習。例如有老師在上復習課時,一共出了10道題,一道一道講,剛講完的時候,就下課了。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人人參與,作業也設計的有坡度,但當我坐在下面和學生一起聽課時,發現這些題目只有少數幾個同學不會,但老師還要從頭到尾全班講,這種現象在學生比較普遍,所謂復習課幾乎都是這樣進行的,沒有提出一個有效學習的針對性問題,集體浪費時間,只是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教學計劃。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沒有。

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了學生問題的課。在這節課中,我們的學生能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或者是解決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帶出的別的問題,問題解決了,就是有內容的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課。有效率的課應當關注學生的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